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古代科技有多发达?乾隆时期出土特殊晶体,其领先西方100余年

通過絲綢之路, 古人將瓷器、絲綢、茶葉等中國特有產物運往西方國家。 其中, 蘊含文化和制作工藝的中國瓷器, 不僅是工藝的產物, 也是文化的載體, 深受西方民眾喜歡, 其價值也日益飆升。

相較于現在, 我國古代的技術水平落后, 但是各器具的制作工藝卻十分繁瑣細致。 像古代瓷器按照制作方式不同, 便可分為高溫陶瓷、中溫陶瓷和低溫陶瓷。 高溫陶瓷在專業領域的注解是熔融溫度在氧化硅熔點1728℃以上的陶瓷材料的總稱, 日常解釋就是燒成溫度在1300℃以上的釉彩。 自然, 中溫陶瓷和低溫陶瓷也是依據燒成溫度,

中溫陶瓷為1000~1200℃, 低溫陶瓷為600~900℃。

三種溫度燒成的陶瓷, 在各方面都或多或少的不同。 高溫陶瓷還可以進行再加工, 即能夠再次高溫燒制, 而低溫陶瓷則并不具備該條件;用手指或其他物品輕輕敲擊高溫陶瓷, 發出的聲音較清脆悅耳, 敲擊低溫陶瓷的聲音則相對暗啞低沉;最大的區別是吸水率, 高溫陶瓷吸水率低于0.2%, 而中溫和低溫陶瓷的吸水率遠高于該數值。 吸水率的不同導致各陶瓷的清潔難易度、異味附著度、釉面龜裂與否、是否漏水等效果完全不同。

古代高溫陶瓷因制成工藝中的種種特殊之處, 瓷質晶瑩潔白, 圖案題材豐富技法巧妙, 造型優美韻味深厚。 不過, 因歷史變遷, 完整無缺保存至今的寥寥無幾。

如故宮出土的清代乾隆時期紫金釉(一種用顏色得名的陶瓷的醬釉), 出土時已經是碎片。

不過, 即便是殘缺的古代陶瓷, 研究人員仍從中發現了古代高溫彩色陶瓷著色工藝的特殊之處, 該紫金釉碎片表面具有高純度、粒徑尺寸數十微米的亞穩相ε-Fe2O3單晶。

據悉, 宋代建窯遺址出土的瓷釉中也曾檢測出亞穩相ε-Fe2O3晶體, 但相較之下, 此次發現的紫金釉中的亞穩相ε-Fe2O3晶體尺寸統一、分布均勻、發育良好以及釉層結構清晰規律。 這一發現意味著, 清代陶瓷著色工藝已發展至登峰造極, 陶瓷品質甲冠天下。 畢竟, 距此100多年之后, 西方才首次人工合成相似物質。

時至今日, 亞穩相ε-Fe2O3晶體的應用性增加, 但是制造仍是難題。 因此, 乾隆時期紫金釉中亞穩相ε-Fe2O3晶體的發現,

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筆者:三體—小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