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家长以为用娃娃语和孩子交流利于沟通,其实不利于普通话的养成

很多大人對三歲以前的幼兒說話,常怕幼兒聽不懂而使用“娃娃語言”,拚命去模仿孩子發音的語調、節奏,以為這樣才適合幼兒的發音和聽覺習慣,聽起來更有意思。 其實,這是十分不必要的。

孩子到了二歲左右,除非內容特別復雜,否則什么語言都可以理解到相當程度,尤其是電視機、收音機播放的語言,由于清脆、準確、動聽,孩子更易接受。 因此,我們對孩子說話,關鍵是要講得準確、清晰、動聽,而不是嗡聲嗡氣地去模仿娃娃語言。

當然,嬰兒在剛牙牙學語時,只能表達片言只語,有點嗡聲嗡氣,這應該是他們的發音機能尚未發達,即使想說,嘴已也不聽使喚的緣故。

大人們切不可誤以為孩子就是交流這樣的語言,并主觀地去模仿娃娃語言,以為這樣嬰兒才能聽得懂,長此以往,孩子就很難組合正常的日常用語了。

嚴格的說,嬰兒積累語言能力,大多不是靠父母直接的灌輸,而是靠聽父母與周圍的大人們的交談而積累起來的。

因此,大可不必使用娃娃語言和嬰兒談話,憑嬰兒本身具備的優越的接受能力,是完全可以聽懂一般的對話的。

忽略這一點,先是與嬰兒講娃娃語言,等到孩子大了,進了幼兒園了才改用正常語調,那就又要增加孩子的負擔。 使他又要從頭適應,那就比一開始就學習正常語調要辛苦得多了。

我們如果要培養孩子標準的普通話,就得從幼兒起即用標準的語音與孩子交談。 否則,孩子總會帶有幼時的些不正確的語言的口音的。 等到長大以后,要糾正就困難得多了。

特此聲明:此文章為作者的原創, 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圖片來自網絡, 僅供參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