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天七夕的雨比娴妃黑化那天还大!

今天是七夕節

這是個被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

雖然現在一提到七夕, 大家就想到

鵲橋會、定情、看著星星互訴衷腸

……

但實際上

七夕節, 真的不是情人節啊!

女子大型祈福節日

在古代, 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的傳說關系密切

但它又有“女兒節”的稱謂

簡單來說, 七夕就是一個

女子大型祈福節日

因為織作是古代女子的常備技能之一

沒結婚的姑娘乞求有一雙巧手

結婚的女子希望求子

有孩子的婦女希望孩子聰明

……

總之這一天

姑娘們穿針斗巧、拜織女、吃巧果、逛街……

男子頂多在旁邊湊個熱鬧

過節什么的, 不存在的~

姑娘們七夕玩什么?

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說

女子乞巧的活動源于漢初劉邦的后宮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

俱以習之”

大概意思就是

在一個樓里興致勃勃地穿針……

開襟樓又叫穿針樓、彩樓

它是什么樣, 現在已經看不到

大家可以在下圖中湊合一覽其風姿

這是圓明園的海岳開襟, 相當豪華

想想在這樣四周環水的三層小樓里望星星穿針

可以說非常浪漫了~

圖:海岳開襟

南朝七夕乞巧的流程中還有一條:

蜘蛛結網會帶來好兆頭

當天, 女子們用彩色的線穿過七孔針

還把瓜果掛在庭院里

如果有蜘蛛在瓜上結網

就是巧手get√

蛛網乞巧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過盛大的穿針乞巧儀式:

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華清宮游宴

七月七日晚上

宮女們把瓜果、鮮花、美酒美食擺在外邊

向牽牛、織女星祈禱

還捉來蜘蛛封在小盒中, 第二天看蛛網稀密

蛛網結得密, 預示“巧多”, 結得稀就是“巧少”

民間也紛紛效仿

唐朝崔顥有詩稱:

“長安城中月入練

家家此夜持針線”

宋代以后商業繁榮

七夕節的氣氛也非常濃厚

車水馬龍、人聲鼎沸

《醉翁談錄》寫道:

“七夕, 潘樓前買賣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 車馬填咽,

至七夕前三日, 車馬不通行,

相次壅遏, 不復得出, 至夜方散。

感覺大概就像

現在的剁手節一樣吧……

明清兩代流行投針問巧

姑娘們把裝滿水的碗放在烈日下

利用水的表面張力

讓投下去的針浮在水面上

看碗底的影子

如果針的影子像花云鳥獸, 寓意最好

像剪刀牙尺的就差一些

針影粗細不均、像個棒槌的

感覺分分鐘就要放聲大哭……

投針驗巧

晉周處《風土記》中除了描述

女子供奉瓜果于庭、祈福祈壽之外

還為七夕首次添加了求子的內涵

從唐代到明清, 流行一種

叫“摩喝樂”的童子塑像

婦女們乞求多子多福

另外還有

希望牛郎織女

讓自家熊孩子變聰明~

摩喝樂

……

……

……

所以七夕和愛情沒有關系嗎?

還是有一點兒關系的

畢竟涉及到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但這故事從古到今

也不是啥大團圓結局就是了……

戰國晚期竹簡《日書》里寫

牛郎織女的婚姻非常悲劇

“戊申、己酉, 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

不出三歲, 棄若亡。 ”

大概意思是:

若人們在這種時候結婚

丈夫三年內會離棄妻子

直到西漢中期以后

七夕的分離禁忌才逐漸消退

演進到男女的約會……

但東漢《古詩十九首》里

牛郎織女還是相愛而不能團聚:

“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 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 脈脈不得語。 ”

拋開這對苦命情侶不談

七夕其實應該是

女孩子們盡情玩樂的節日

元朝最早將七夕成為“女兒節”

這一天, 未出嫁的少女會成群結隊的游玩

互相比一比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手工藝品

宋元時期七夕節的隆重程度

絲毫不亞于春節

當時還專門設有“乞巧市”, 專賣乞巧物品

清代江南女子還有七夕染指甲的習俗

傳說將鳳仙花汁染紅的無名指和小指甲

一直保護至明春元旦

老年人看了就會避免眼睛昏花~

……

……

……

簡直比男女互送禮物好玩多了

說到底

古代有“男耕女織”的傳統

所以姑娘們乞求心靈手巧

是為了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好

七夕節從穿針開始

一路演變過來, 隨著各朝各代的發展

也增加了很多風俗和活動

在鵲橋相會的浪漫與商家推波助瀾下

現在它成為一個互訴衷腸的節日

亦不足為奇

是不是情人節其實都沒關系呀,

只要兩個人相親相愛每天都是情人節哦!

小編在這里祝大家七夕快樂,

并祝有情人終成眷屬!

今天沒收禮物/送禮物的戀人們也不要急

正月十五上元節

三月三上巳節

都是中國傳統中

宜約會、宜談情的情人節

到時候補兩份, 也是可以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