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语文书里的七夕:对月穿针女儿节,《乞巧》诗出唐林杰

語文書里有不一樣的七夕

文/ 冷小蟲 圖 / 網絡

今天是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

七夕, 來自于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又稱“乞巧節”、“少女節”或“女兒節”。

乞巧節是古人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

傳說那天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 因為織女心靈手巧, 人間的女子布望能在這一天向織女乞取智巧。

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在那天晚上, 登上事先搭好的彩樓, 對著月亮, 用五彩線穿九孔針, 先穿好的叫得巧, 后穿好的叫輸巧;有的在那天中午的陽光下, 放一碗水, 把繡花針放在水上面, 根據碗底針影的樣子, 確定是得巧還是輸巧。

2006年5月20日, 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的第29課, 其中有一首以七夕為背景的詩歌——《乞巧》。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詩。

七夕晚上, 望著碧藍的天空, 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家家戶戶都在一邊觀賞秋月, 一邊乞巧(對月穿針), 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

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 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 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

喚起人們美好的愿望和豐富的想象。

后兩句將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 簡明扼要, 形象生動。 詩人在詩中并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愿, 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愈加體現了人們過節時的喜悅之情。

林杰小時候非常聰明, 六歲就能賦詩, 下筆即成章, 又精書法棋藝, 只可惜年僅十六就離開人世 (另一說法為十七)。

《全唐詩》存其詩兩首(另一首《王仙壇》)。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

王仙壇(林杰)

羽客已登仙路去, 丹爐草木盡凋殘。

不知千載歸何日, 空使時人掃舊壇。

參考資料

1、毓明笠, 劉卓娟主編,中學生古典詩詞賞讀金典,中國言實出版社,2011.11,第212頁

2、劉聲鍔, 苗林, 李農等主編,精選古詩詞解讀 含中小學生必背的全部古詩詞,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07,第144頁

3、言鼎編著,古詩文誦讀,陜西旅游出版社,2007.7,第58頁

4、古詩文網

5、360百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