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賣米》般的生活從未遠去

“有的人活著就已經花光了所有的力氣”

本人拙見, 還請見諒。

01

《賣米》火了

這幾天正處於暮春孟夏之交, 豔陽高照和陰雨涼風交替著回蕩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對於在中國大地上耕耘了千年的農民來說, 此時早已進入一年中的勞作時節, 黃土地上已經佈滿了農民們背脊朝天的身影。 過段時間, 南方的早稻就要收割, 到時候農民們就可以收穫一年裡的第一撥收成。

也是在這幾天, 一篇名為《賣米》的文章在互聯網上瘋狂地傳播開來。

全文3500字, 沒有濃詞豔句, 也不刻意昇華, 平平淡淡的敘事線條像一輛在山巒間行走的馬車,

不急不緩地前進。 只是, 那向前進的步伐有些許沉重, 仿佛每走一步都在克服些什麼, 可它又什麼都不說, 就那麼朝前走著。

這部作品曾經獲得北大首屆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 作者是早已離世的北大“才女”張培祥。

這部十幾年前就已獲獎, 並早已在權威文學雜誌《當代》刊登的作品在2018年的春夏之交再一次被人提起了, 作者張培祥的人生經歷也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就像一朵低調而絢爛的鮮花, 被人真正發現了她的美。

02

她的燦爛並不奢華

走進人們視野的, 是已經離開很久的張培祥。

根據網路上的介紹, 張培祥1979年出生於湖南醴陵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之家。 在她的成長過程中, 貧窮、天才、勤奮、懂事成了她的標籤:她可以半天讀完幾十萬字的小說,

她能夠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了重點中學, 她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毅然南下打工。 命運的左右、自身的奮鬥, 她的成長是在這兩股力量的周旋和妥協之中進退的。 不過至少, 最終她的人生並沒有走向徹底的失誤, 以至於我們在今天能認識這個帶給我們感悟、感動和感傷的才女。

她的人生是燦爛的, 卻並不奢華。

我相信《賣米》定是她曾經有過的經歷。 每個人都在自己兒時的經歷中汲取了最為本質與深刻的影響, 印在自己此刻和未來漫長的人生道路上。 “瓊寶”跟隨母親前去賣米, 沉重的擔子壓在肩頭, 大米的重量與生活的不易相加, 在一個女孩十幾歲的生命裡捆成了重負。

此刻她的人生已經宣告, 哪怕未來的她將熠熠閃光, 她也永遠是那個會挑起生活重擔的女孩。

張培祥筆名飛花。 飛花是個天才, 她的人生曾經光彩奪目, 不僅在於她北大學生的身份, 也在於她生前所完成的作品。 她曾寫下《飛花讀紅筆記》、《大話紅樓》、《紅樓十日談》、《七種樂器》等大大小小的作品, 同時也有譯著《所向披靡》和《你像你的狗一樣快樂嗎?》。

我羡慕於她的天資聰穎, 但細一想, 如果我擁有她的天資, 難道能夠做出如她一般的成就?這自然是困難的。

如果說她的成就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 那麼她兒時的種種經歷便是那冰山潛伏在水下的那一部分, 而且是更龐大更厚重的一部分。 我們永遠無法看到冰山的全貌,

它在二十多年裡伴著沉重的歲月, 載著沉重的生活, 潛伏在人們的視野之外。

03

我們如今的“貧窮”不似從前

時至今日, 我們正在重新定義“貧窮”。

過去, 人們在爭相擺脫物質上的匱乏, 生活就是一個不斷追求溫飽的過程。 那一段歷史的主角是我們的父輩。

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並不富裕, 可與我們的父輩比起來已有了天壤之別。 到了今天, 他們依然保留著他們彼時的傳統, 勤儉節約的習慣已經深深地融入他們的血肉之中。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 他們會顯得“摳門”, 也會覺得他們此時的“拼死拼活”毫無意義。 但是若真當地回顧他們的過去, 就會發現, 他們不過是在繼續創造他們想像中的美好生活, 他們奮鬥了一輩子, 停不下來了。

以至於在他們的觀念裡, 只有不斷地勞動, 才能繼續在物質上有所更新。 這是一種傳承, 無論時代怎麼變化, 他們依然選擇不緊不慢。

而他們的過去, 就和《賣米》中的瓊寶一樣, 生活的重擔毫不客氣地壓在他們的肩上。 只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 都無法像“飛花”張培祥一樣, 走進大眾的視野, 而是默默地分散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如果當年病魔沒有奪取“飛花”張培祥的生命, 她的血肉裡, 應該也同樣烙下了印記, 成為她永遠的財富與記憶。 她也將取得更多更深刻的成就, 將這印記刻畫得更具價值。

如今, 我們的世界裡依然存在“貧窮”, 可是卻全然不同了。

我們的生活已經在父輩們艱苦卓絕的打拼中不再如從前般慘烈, 生計也早不似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裡成為問題。我們如今的“貧窮”,更多的是“相對貧窮”和“精神貧窮”。前者是一個“不平衡”的狀態,包括人與人的不平衡和人與物的不平衡:我們仰視富者,俯視貧者,我們富於衣食行,卻貧於住;後者是前者衍生出的一種狀態,我們的社會佈滿了戾氣,充滿了銅臭味,也遭遇了道德滑坡。所以我們依然貧窮,只是換了一種形式。

時代一直在變,其實它也一成不變。

04

那些尚未遠去

《賣米》般的生活尚未徹底遠去,在我們的視野無力企及的地方,總有人成了生活的奴隸。只不過如今的我們,在以另一種形式屈服於生活,仍然花光了我們所有的力氣。

微信公眾號:似方

這裡有個徐某人

——他在胡說八道

——別聽他胡說!

生計也早不似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裡成為問題。我們如今的“貧窮”,更多的是“相對貧窮”和“精神貧窮”。前者是一個“不平衡”的狀態,包括人與人的不平衡和人與物的不平衡:我們仰視富者,俯視貧者,我們富於衣食行,卻貧於住;後者是前者衍生出的一種狀態,我們的社會佈滿了戾氣,充滿了銅臭味,也遭遇了道德滑坡。所以我們依然貧窮,只是換了一種形式。

時代一直在變,其實它也一成不變。

04

那些尚未遠去

《賣米》般的生活尚未徹底遠去,在我們的視野無力企及的地方,總有人成了生活的奴隸。只不過如今的我們,在以另一種形式屈服於生活,仍然花光了我們所有的力氣。

微信公眾號:似方

這裡有個徐某人

——他在胡說八道

——別聽他胡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