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汉帝国最大的叛徒,匈奴文明的启蒙者,引发无边烽火可怜复可恨

軍令如山安天下——名將周勃周亞夫父子(1)

主筆:江湖閑樂生

漢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冬, 北方草原的統治者匈奴軍臣單于出動六萬鐵騎, 兵分兩路, 大舉進犯漢之邊境, 三萬攻入上郡(陜西省綏德縣), 三萬攻入云中(內蒙古托克托縣), 二地守軍措手不及, 傷亡慘重, 數萬邊民被殺, 無數子女財帛牛羊牲畜被一劫而空。

這不是最糟糕的, 還有更糟糕的。

匈奴鐵騎大舉南下, 一路燒殺, 于是警訊大起, 烽火從邊地一直燒到了首都長安城附近的甘泉。 一時間, 甘泉與長安之間的大道上告急的快馬不斷, 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軍使向漢文帝劉恒報告, 匈奴兵鋒已逼近代郡句注山邊緣(今山西代縣北), 此地離長安不過七百里, 以匈奴輕騎之神速, 一日一夜便可兵臨城下。

劉恒聞信大驚, 趕緊調集兵力防御, 此時此刻, 他心中的憤懣與苦澀, 簡直就要將他逼瘋了。

——卑鄙的匈奴人, 無恥的中行說(音月), 朕遲早要扒了你們的皮, 以泄心頭只恨!

漢文帝恨匈奴, 但他更恨中行說, 這個漢帝國最大的叛徒, 可把他給坑苦了。

自漢初高祖白登慘敗之后, 匈奴仍不時小規模入犯漢邊, 殺掠百姓, 無惡不作, 漢朝限于國力窘迫, 只得用和親、開方關市等妥協之辦法, 用美女及財物、糧帛等賄賂匈奴, 以換取帝國暫時的安全。 這樣做雖然憋屈, 但在拳頭不夠硬的情況下,

也未嘗不是一個隱忍發奮、和平崛起的良策, 然而很可惜, 這一切都被一個叫中行說的太監給破壞了。


圖:電視劇《漢武大帝》里的中行說

那是在16年前, 也就是漢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 曾經打得劉邦滿地爪牙, 橫掃北亞, 統一了整個大草原的匈奴史上最牛梟雄, 冒頓單于病逝。 敵國巨星隕落, 此乃漢之大幸也, 一時間, 漢朝野興奮, 舉國歡騰, 漢文帝劉恒苦大仇深的臉上, 竟也露出了一絲快意。

冒頓死后, 其子稽粥繼任匈奴單于, 號為“老上單于”。

劉恒乃決定繼續施行和親政策, 遣使送宗女遠嫁匈奴, 謀求帝國和平發展環境。

和親乃關乎帝國安全之大計, 劉恒不敢怠慢, 他精心挑選了個最漂亮的翁主(漢時諸侯王之女稱翁主,

與皇帝之女稱公主區別。 因皇帝之女須由三公主婚, 故稱公主;而諸侯王之女其父可以主婚, 故稱翁主), 又選了個最機靈的太監做翁主的仆從, 然后開開心心的送他們去媾和匈奴。

但是劉恒錯了, 他錯就錯在挑的太監太機靈, 以至機靈的投降叛國了。

這個太監, 就是中行說。

中行說早先接到這個偉大任務的時候, 牢騷滿腹, 非常不樂意, 因為他不想去寒冷荒涼的匈奴吃苦;但劉恒考慮到中行說原系燕人, 臨近朔方, 多少了解一點匈奴習俗, 對遠嫁的翁主可以多點照應, 故不予理會他的不滿, 仍然堅持派他去。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 被放逐天涯而有苦難申、且從此一生都不能再歸故土,

于是中行說出離了憤怒, 而在臨行前立下了一個可怕的誓言, 發誓自己必將成為漢廷最大的禍患。

沒有人把他的話當回事兒。 因為沒有人相信一個小人物也可以掀起大風浪。 當時誰也不會想到, 就這個小人物的這句誓言, 竟成為了漢帝國最大的詛咒, 如蛆跗骨, 遺禍數世。

中行說跟隨和親車隊抵達匈奴后, 立即向匈奴投降, 把他知道的漢朝機密一股腦和盤托出, 成為一名大漢奸。 老上單于對這個機靈無比、又能說會道的漢奸非常喜愛, 把他放在身邊擔任參謀, 凡有中原之事, 必要向他請教。

經過二十幾年的和親與文化輸出政策, 匈奴人早被中原的偉大文明同化的找不著北了, 他們皆以吃中原美食為樂,

穿中原絲綢為榮。 特別是在名士賈誼的提議下, 漢文帝采取了“五餌”之術來引誘、軟化匈奴人, 即用盛裝華車引誘其眼, 用珍饈美味引誘其口, 用音樂美人引誘其耳, 用奴婢豪宅引誘其腹, 用禮遇降者來引誘其心。 總之就是要用糖衣炮彈把匈奴給和平演變了!

中行說一看這怎么行, 趕緊跳出來說:“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 然所以強者, 以我大匈奴之衣食、用度、風俗之特異也。 今單于變俗, 好漢物, 則國人皆仰慕于漢, 長此以往, 漢只需以二成漢物收買, 則匈奴人盡歸于漢, 成其屬國矣。 此皆漢人用心險惡, 欲同化我族, 單于不可不防。 依小人之計, 不如這樣, 今若得漢絲綢, 則以之馳草棘中, 衣褲必裂敝, 可示不如氈裘之完善也;得漢食物, 則皆棄之,以示不如奶酪之便美也。”

老上單于恍然大悟,原來漢朝人這么陰險,竟用漢之美物來腐化我匈奴人之心志,這可太糟糕了。于是他接受中行說的建議,在匈奴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去漢朝化運動”,從此只搶漢朝的子民與糧食,不再使用漢朝器物。

在人類沒有步入全球化發展的時代里,一個民族、特別是一個文化弱后的民族,其獨立性往往是決定其興亡的重要因素。而民族的獨立性必須要建立在順應其地區自然特征的基礎之上。看來,中行說雖然只是個太監,但頗有見識,可稱得上精通民族文化心理的大學者了。

中行說還唆使匈奴產于在和漢朝書信來往時,多用挑釁之語,稱謂上自稱“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而稱漢文帝僅僅是“漢皇帝”,以培養匈奴人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自尊情緒。

后來,中行說還幫著單于記事、記賬,教匈奴人先進的管理方法,進行人口普查,資產清查以及畜牧業發展狀況。如此他一面反對漢化同時又在匈奴散播文明的種子,盡心盡力輔佐敵酋,并極力煽動民族仇視情緒,其種種漢奸所為,全是為了兌現自己的誓言,讓自己的故土萬劫不復,讓過去那些輕視自己的人付出代價!!


圖:電視劇《大風歌》里的中行說

劉恒欲哭無淚,漢苦心經營數十年之和親政策,竟一朝毀于中行說一人之手。為彌補自己的過失,劉恒又接連派出漢使,向匈奴宣揚中原之禮義,欲恢復和親,保住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機會。

可惜這一切都是徒勞的,不等老上單于發表意見,中行說第一個就跳出來阻撓道:“匈奴雖無禮義,然約束簡單而易行,君臣一體而可持久,不比中原繁文縟節,毫無益處。爾等中土庸人,不必多言,唧唧歪歪,面目可憎。但教把漢朝送來錢糧,留心檢點,果能盡善盡美,便算盡職,否則秋高馬肥,便要派遣鐵騎,南來踐踏,踏你個尸橫遍野片土不留!”

漢使哭喪著臉說:“中行大人何出此言,你不也是漢人么?”

中行說大怒:“誰說我是漢人了。你才是漢人,你全家都是漢人!我中行說,是一個偉大的匈奴人!”

至此,漢朝以和親及禮義羈縻匈奴之政策,全面破滅,在中行說的挑動下,匈奴幾乎每年都要派兵南下襲擾漢之邊郡。因中行說熟知漢境關隘險阻,懂得要害所在,又稍通謀略,而使匈奴每戰必有所得,其為患日益嚴重。漢軍在北方漫長的邊境線上捉襟見肘,防不勝防,以至云中、遼東、代郡等邊地苦不堪言,每年都有萬余人被擄為奴隸或殺害。特別是漢文帝前元14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十四萬鐵騎南下,直至臨近長安的甘泉宮一帶,漢軍大發車騎苦戰月余,也未取得有價值的的軍事成果,最后仍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匈奴人帶著搶掠所得揚長而去。不過,好在匈奴人對漢朝并無領土野心,他們每次南下只為劫掠牲畜和人口,這種心理大約就像牧羊人一樣,把羊養肥了再殺,漢朝這邊一旦在邊境地區積攢夠一定數量的子民財帛,也就到了他們南下“殺羊”的時候。而漢朝所奉行的和親政策,就是延緩他們南下“殺羊”的頻率,以換取寶貴的時間恢復國力。

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中行說仍然沒有停止他的叛國活動,竭盡所能不斷破壞漢匈兩國的關系,每年樂此不疲的與漢使斗法。其實老上單于在晚年已經略顯疲態,答應了漢朝的和親,可惜他沒多久就死了,他的繼任者軍臣單于年輕氣盛狼性正勃,再加上中行說在旁推波助瀾,他竟在娶了和親公主撈了大筆嫁妝不到兩年后,就出爾反爾又大舉率軍南侵。結果,好不容易安生了幾年的漢匈邊境,狼煙再起,生靈涂炭,無數百姓在烽火與兵燹下哀嚎、慘死,馬踏成泥。

中行說以事實證明:卑賤之人也不是好惹的,皇權可以國家與民族之大義踐踏人權,但并非每個人都愿意無私奉獻與忍受的,逼到極處,總有極端之人將一切忠誠與廉恥拋棄,背叛國家,背叛民族,在所不惜。

人常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但可恨之人也未必沒有可憐之處。中行說就是一個可憐的太監,生理不全,地位低下,本來也就希望茍存于世,螞蟻般度過一生則足矣,結果卻被拋到蠻荒之地,注定服侍和親的宗女而老死異鄉。他窮極生恨,從此被仇恨迷失了雙眼,瘋狂報復,最終殃及無數漢朝百姓——如此一生,豈非可憐復可恨!

則皆棄之,以示不如奶酪之便美也。”

老上單于恍然大悟,原來漢朝人這么陰險,竟用漢之美物來腐化我匈奴人之心志,這可太糟糕了。于是他接受中行說的建議,在匈奴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去漢朝化運動”,從此只搶漢朝的子民與糧食,不再使用漢朝器物。

在人類沒有步入全球化發展的時代里,一個民族、特別是一個文化弱后的民族,其獨立性往往是決定其興亡的重要因素。而民族的獨立性必須要建立在順應其地區自然特征的基礎之上。看來,中行說雖然只是個太監,但頗有見識,可稱得上精通民族文化心理的大學者了。

中行說還唆使匈奴產于在和漢朝書信來往時,多用挑釁之語,稱謂上自稱“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而稱漢文帝僅僅是“漢皇帝”,以培養匈奴人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自尊情緒。

后來,中行說還幫著單于記事、記賬,教匈奴人先進的管理方法,進行人口普查,資產清查以及畜牧業發展狀況。如此他一面反對漢化同時又在匈奴散播文明的種子,盡心盡力輔佐敵酋,并極力煽動民族仇視情緒,其種種漢奸所為,全是為了兌現自己的誓言,讓自己的故土萬劫不復,讓過去那些輕視自己的人付出代價!!


圖:電視劇《大風歌》里的中行說

劉恒欲哭無淚,漢苦心經營數十年之和親政策,竟一朝毀于中行說一人之手。為彌補自己的過失,劉恒又接連派出漢使,向匈奴宣揚中原之禮義,欲恢復和親,保住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機會。

可惜這一切都是徒勞的,不等老上單于發表意見,中行說第一個就跳出來阻撓道:“匈奴雖無禮義,然約束簡單而易行,君臣一體而可持久,不比中原繁文縟節,毫無益處。爾等中土庸人,不必多言,唧唧歪歪,面目可憎。但教把漢朝送來錢糧,留心檢點,果能盡善盡美,便算盡職,否則秋高馬肥,便要派遣鐵騎,南來踐踏,踏你個尸橫遍野片土不留!”

漢使哭喪著臉說:“中行大人何出此言,你不也是漢人么?”

中行說大怒:“誰說我是漢人了。你才是漢人,你全家都是漢人!我中行說,是一個偉大的匈奴人!”

至此,漢朝以和親及禮義羈縻匈奴之政策,全面破滅,在中行說的挑動下,匈奴幾乎每年都要派兵南下襲擾漢之邊郡。因中行說熟知漢境關隘險阻,懂得要害所在,又稍通謀略,而使匈奴每戰必有所得,其為患日益嚴重。漢軍在北方漫長的邊境線上捉襟見肘,防不勝防,以至云中、遼東、代郡等邊地苦不堪言,每年都有萬余人被擄為奴隸或殺害。特別是漢文帝前元14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十四萬鐵騎南下,直至臨近長安的甘泉宮一帶,漢軍大發車騎苦戰月余,也未取得有價值的的軍事成果,最后仍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匈奴人帶著搶掠所得揚長而去。不過,好在匈奴人對漢朝并無領土野心,他們每次南下只為劫掠牲畜和人口,這種心理大約就像牧羊人一樣,把羊養肥了再殺,漢朝這邊一旦在邊境地區積攢夠一定數量的子民財帛,也就到了他們南下“殺羊”的時候。而漢朝所奉行的和親政策,就是延緩他們南下“殺羊”的頻率,以換取寶貴的時間恢復國力。

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中行說仍然沒有停止他的叛國活動,竭盡所能不斷破壞漢匈兩國的關系,每年樂此不疲的與漢使斗法。其實老上單于在晚年已經略顯疲態,答應了漢朝的和親,可惜他沒多久就死了,他的繼任者軍臣單于年輕氣盛狼性正勃,再加上中行說在旁推波助瀾,他竟在娶了和親公主撈了大筆嫁妝不到兩年后,就出爾反爾又大舉率軍南侵。結果,好不容易安生了幾年的漢匈邊境,狼煙再起,生靈涂炭,無數百姓在烽火與兵燹下哀嚎、慘死,馬踏成泥。

中行說以事實證明:卑賤之人也不是好惹的,皇權可以國家與民族之大義踐踏人權,但并非每個人都愿意無私奉獻與忍受的,逼到極處,總有極端之人將一切忠誠與廉恥拋棄,背叛國家,背叛民族,在所不惜。

人常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但可恨之人也未必沒有可憐之處。中行說就是一個可憐的太監,生理不全,地位低下,本來也就希望茍存于世,螞蟻般度過一生則足矣,結果卻被拋到蠻荒之地,注定服侍和親的宗女而老死異鄉。他窮極生恨,從此被仇恨迷失了雙眼,瘋狂報復,最終殃及無數漢朝百姓——如此一生,豈非可憐復可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