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身»正文

一場關於如何練太極的討論

黃師兄把“飛龍”李建文點評“徐曉冬約戰”事件的視頻發到了群裡, 引發了一場關於如何練太極的有意思的討論。

李師兄:飛龍在視頻裡說, 太極和搏擊是兩種體系, 比賽沒有意義。 我不敢苟同。 太極拳本身就是一種搏擊術, 完全可以和現代搏擊術交流。 怎麼能說比賽沒有意義呢?

黃師兄:你聽他講的後半段。

李師兄:傳統武術把套路和散打分化開來, 過於追求套路而忽略了實戰, 這是當前傳統武術的悲哀。 這一點“飛龍”說得對。

黃師兄:他也是練傳統武術國家競賽套路的, 以上的話都是他的親身體驗。

要還原太極的技擊部分, 我們一定要從少年普及培訓開始, 少年時代是練武打基礎的黃金時代, 少年是一個門派日後的生力軍。 咱們不能讓跆拳道、空手道把我們武術的未來搶了去。

李師兄:關鍵還是訓練方法, 單純的套路是練不出實戰效果的。

黃師兄:李建文老師在視頻中講到套路是咱們武術傳承下來的一種方式, 他講得對!這證明他已練到了傳統武術的精華部分。

黃師兄和若水師父合照

李師兄:他的訓練應該以對抗為主, 套路只是入門路徑而已。

黃師兄:我建議咱們還需要在套路中找東西, 而不是丟開套路去找別的東西加進去。 一套吳式拳, 吳式門內都把它練了一輩子。 我覺得, 傳統套路應該常練常新, 不斷會有新收穫。

如果長時間練習都沒有新的收穫, 可能要找師父把把脈了。 傳統的武功應該在傳統方法裡練, 學有所成才能博採眾長。

李師兄:太極套路的目的是感受太極勁, 也就是內家拳所說的內勁。 當你有這種內勁的時候, 就不應該再沉迷於套路, 而應該加強對抗訓練, 比如對方一拳一腳過來, 你如何用太極的化發勁處理。 這才是實戰性訓練。 僅僅停留在一個人練套路, 永遠也沒法學會對力的處理, 永遠沒法實戰。

黃師兄:這個在視頻裡講到。 咱們門內的推手系統咱們都沒練遍, 更沒下功夫, 更別說兩人互相喂招的拆招訓練了!

李師兄:推手是高級階段, 首先得學會接手。 我們往往不訓練接手, 直接就進入推手。 試想你在跟人打架的時候,

人家會主動把手遞過去給你嗎?

黃師兄:以我的練拳經歷, 我覺得應該遵循傳統。

李師兄:我說的就是傳統啊, 內家拳的訓練啊!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對套路提及的並不多, 更多的是解釋如何處理力的關係。

黃師兄:“由招熟而漸悟懂勁”。 套路練到那個時點你就自己明白了, 這個招熟不簡單。

李師兄:應該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 這裡的“著”不是招數的意思, 而是碰撞的意思。 意思是說你必須經過無數的碰撞, 無數次處理各種力, 你才能懂勁。

李師兄通過射箭來體悟力由脊發

黃師兄:推手系統裡面就有這個內容。

陳師兄:每個人入路可有不同, 分是非並無意義, 所有方法皆權也, 即善巧方便而已。 但不管哪路, 唯有老實大量下功夫最要緊。

黃師兄:我同意陳師兄的唯有老實大量下功夫這一句。

李師兄:陳師兄, 我覺得我和黃師兄只是在探討如何訓練, 更好地發揮太極拳的技擊效果, 沒有是非之爭。 不交流就沒有進步, 這應該也是建群的目的之一。

陳師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 道並行而不相悖。 可以肯定自己, 不要否定對方。

若水師父:各位探討的很有價值, 借用你們李樹峻師伯的表述, 練拳不磨破幾雙鞋、蹬破幾雙襪子, 功夫出不來。 這是扎扎實實的練套路(包括"拆招"及反復重點單練某一勢子又稱"單操手")。 之後, 還要對操(著熟)包括推手和散操(散手)訓練, 這個訓練過程, 至少要與練套路所花的時間相等。 "太極五虎"是怎麼出來的?是天天晚間在什錦花園甲八號(李經梧老師的北京老宅)推手、推散手推出來的……李樹峻就是親見親歷者(並充當五虎發放練習的靶子),

他先由挨打被摔最後也摔出了功夫(李老師曾送李樹峻到北京其他門派包括"跤王"那學過功夫)……

"光說不練假把勢, 只練不研假把勢"。 武術(技擊)之交流往往一著制敵、出手見紅, 所謂"遇敵好似火燒身"、"打倒還嫌慢", 這就難免失手誤傷, 違背了同門同道交流的初衷。 太極的推手訓練, 較好地解決了"誤傷"的問題(太極高境界是"點到為止", 這須要有"控他"和"自控"能力)。

你們的梅師叔, 苦修過形意而再入太極門, 他體悟到, 太極是"打的藝術, 藝術的打"-------打鬥的境界更高、更難、更妙了!若只是打架, 任何一門武術下到功夫足矣(所謂"一招鮮、吃遍天"), 若再提升修養境界,則應修太極也!

而且墨生在與我推手交流時不無感慨地強調:"咱們不是遇到了老師、見識了真太極了麼?不學不悟豈不可惜!"

本人也是帶藝投師,由通背、少林、翻子等拳而太極。切身體會,極為贊同樹峻、德和師兄、墨生、壓西師弟等說法(以後有機會詳論)。拳館有一組我與恩師的推手照,那不是擺拍,而是海關同仁抓拍搶拍的(那時相機是奢侈品,他拜訪李老師恰見我們推手而隨機拍攝)。那時的我們,誰沒被老師打過"人仰馬翻"而"驚心動魄"?(但是有誰受傷了?典型的"點到為止"、"恰到妙處)……

如果練套路100小時、1000小時(乃至10000小時),推手、散手訓練也要超過這個時間。請問,誰做到了?不是有個"一萬小時定律"嗎?有的門人恐怕純練套路都沒超過100小時,用這點時間別說習武,習唱歌、習跳舞、習書法、習打球、習樂器、習任何技術也習不出來。

大家都非專業習武,我本人也用功有限,先做檢討,希望大家繼續今天這樣的有益研討,以後多進行功夫實操交流,記住那句話:"有緣分的練太極,有福分的練真太極"(梅墨生語),惜緣、惜福,且練且珍惜……

若水師父與深圳太極同道交流

文至此,意未盡,再補充兩點:

一、關於練法。討論"太極拳該怎麼練"?就如同問"歌唱怎麼練"、"書法怎麼練"、"田經怎麼練"、"馬拉松怎麼跑"(門內真有馬拉松發燒友)等問題一樣,十個書法家、十個音樂家、十個運動專家給出的答案或建議絕不會相同。拳經拳論是武術家開悟之後寫出的定論結論(而且還不盡相同),初學者且練且學吧!"拳練萬遍,其意自見"(古字"見"同"現"),先放棄分別挑剃(俗稱"挑花了眼"),選一種適合自身的一門精進,內勁上身了就"而立"、"不惑"進而"知拳性"了。到後來會由"耳順"(不爭)而"隨心所欲不逾矩"也!

二、關於推手。先分享你們另一位師伯的話:"太極拳只練套路,不練推手,半截子拳;只有上,沒有下,半截子拳;只有外,沒有內,半截子拳"。此為至理直言(會得罪許多太極冠軍)。有學生問我,老師,我在套路上下了很大功夫(每天至少三四遍拳、個把小時),精力充沛,頗有感覺。如果有人襲擊我也不懼,有勇氣下意識反擊。這樣我還需要練推手嗎?

"有無必要練推手"--------把這個問題推給大家,各位以為何呢?

我想了一下,這樣回答,你練出了感覺,是下了相當的功夫,不容易!經典內家拳四個"自",練自我,得自樂,求自證,圓自說。你大概做到了。但這只是太極珠峰的一半(相當於幾號營地),不推手無法領略太極的全部。苦練套路可以達到"自覺"(知己),精研推手方能"覺他"(知彼)。換言之,練拳到了"自"得其樂、自鳴得意(獨樂)之境實屬不易,但要達到"他"得真樂、他鳴得意(眾樂)之境,必須推手交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否則怎麼"著熟、懂勁、神明"呢?

練好套路是“自覺自度自了漢”,精習推手方能“覺他他度見眾生”。如同品茶飲酒,練套路是自斟自飲,習推手是分享對飲,愉悅的程度、感知的效果能一樣嗎?退一步說,不會推手,就不懂勁,不會喂勁,不用說技擊,連"陪練"都當不了,怎堪大用呢?

本門功夫佳者,如小舟、小邱、仁傑、志雄、阿超、阿猛、陳建、劉泉、明啟、旭生、蜀行乃至大偉等等,不外都精研過推手功夫(有人甚至"推手無數"如小邱,上世紀九十年代買兩個公園的年票,就為參加那裡的推手交流,從廣州推到惠州……)。但是儘管這樣,與前賢相比,也略顯不夠。李經梧恩師早有言:"太極熟練套路後再進步無它途,每天三千個輪(四正手)可也"。試問,誰實踐了、誰做到了呢?打個折扣,小舟、小邱、仁傑、志雄、阿超等興許"一千個輪"做到了,於是技藝出眾,大家見賢思齊,應向他們看齊!

借此討論,發表如上淺見,為的是讓同門各位重新審視太極、審視自己、審視初衷,太極功夫是你忠實的朋友,你練(戀)它,它也練(戀)你,功夫上身時,問心天地知!與各位同勉!

邱師兄與劉師兄在練習推手

若再提升修養境界,則應修太極也!

而且墨生在與我推手交流時不無感慨地強調:"咱們不是遇到了老師、見識了真太極了麼?不學不悟豈不可惜!"

本人也是帶藝投師,由通背、少林、翻子等拳而太極。切身體會,極為贊同樹峻、德和師兄、墨生、壓西師弟等說法(以後有機會詳論)。拳館有一組我與恩師的推手照,那不是擺拍,而是海關同仁抓拍搶拍的(那時相機是奢侈品,他拜訪李老師恰見我們推手而隨機拍攝)。那時的我們,誰沒被老師打過"人仰馬翻"而"驚心動魄"?(但是有誰受傷了?典型的"點到為止"、"恰到妙處)……

如果練套路100小時、1000小時(乃至10000小時),推手、散手訓練也要超過這個時間。請問,誰做到了?不是有個"一萬小時定律"嗎?有的門人恐怕純練套路都沒超過100小時,用這點時間別說習武,習唱歌、習跳舞、習書法、習打球、習樂器、習任何技術也習不出來。

大家都非專業習武,我本人也用功有限,先做檢討,希望大家繼續今天這樣的有益研討,以後多進行功夫實操交流,記住那句話:"有緣分的練太極,有福分的練真太極"(梅墨生語),惜緣、惜福,且練且珍惜……

若水師父與深圳太極同道交流

文至此,意未盡,再補充兩點:

一、關於練法。討論"太極拳該怎麼練"?就如同問"歌唱怎麼練"、"書法怎麼練"、"田經怎麼練"、"馬拉松怎麼跑"(門內真有馬拉松發燒友)等問題一樣,十個書法家、十個音樂家、十個運動專家給出的答案或建議絕不會相同。拳經拳論是武術家開悟之後寫出的定論結論(而且還不盡相同),初學者且練且學吧!"拳練萬遍,其意自見"(古字"見"同"現"),先放棄分別挑剃(俗稱"挑花了眼"),選一種適合自身的一門精進,內勁上身了就"而立"、"不惑"進而"知拳性"了。到後來會由"耳順"(不爭)而"隨心所欲不逾矩"也!

二、關於推手。先分享你們另一位師伯的話:"太極拳只練套路,不練推手,半截子拳;只有上,沒有下,半截子拳;只有外,沒有內,半截子拳"。此為至理直言(會得罪許多太極冠軍)。有學生問我,老師,我在套路上下了很大功夫(每天至少三四遍拳、個把小時),精力充沛,頗有感覺。如果有人襲擊我也不懼,有勇氣下意識反擊。這樣我還需要練推手嗎?

"有無必要練推手"--------把這個問題推給大家,各位以為何呢?

我想了一下,這樣回答,你練出了感覺,是下了相當的功夫,不容易!經典內家拳四個"自",練自我,得自樂,求自證,圓自說。你大概做到了。但這只是太極珠峰的一半(相當於幾號營地),不推手無法領略太極的全部。苦練套路可以達到"自覺"(知己),精研推手方能"覺他"(知彼)。換言之,練拳到了"自"得其樂、自鳴得意(獨樂)之境實屬不易,但要達到"他"得真樂、他鳴得意(眾樂)之境,必須推手交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否則怎麼"著熟、懂勁、神明"呢?

練好套路是“自覺自度自了漢”,精習推手方能“覺他他度見眾生”。如同品茶飲酒,練套路是自斟自飲,習推手是分享對飲,愉悅的程度、感知的效果能一樣嗎?退一步說,不會推手,就不懂勁,不會喂勁,不用說技擊,連"陪練"都當不了,怎堪大用呢?

本門功夫佳者,如小舟、小邱、仁傑、志雄、阿超、阿猛、陳建、劉泉、明啟、旭生、蜀行乃至大偉等等,不外都精研過推手功夫(有人甚至"推手無數"如小邱,上世紀九十年代買兩個公園的年票,就為參加那裡的推手交流,從廣州推到惠州……)。但是儘管這樣,與前賢相比,也略顯不夠。李經梧恩師早有言:"太極熟練套路後再進步無它途,每天三千個輪(四正手)可也"。試問,誰實踐了、誰做到了呢?打個折扣,小舟、小邱、仁傑、志雄、阿超等興許"一千個輪"做到了,於是技藝出眾,大家見賢思齊,應向他們看齊!

借此討論,發表如上淺見,為的是讓同門各位重新審視太極、審視自己、審視初衷,太極功夫是你忠實的朋友,你練(戀)它,它也練(戀)你,功夫上身時,問心天地知!與各位同勉!

邱師兄與劉師兄在練習推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