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二次元»正文

唐朝自开国以来就民风开放,难道与唐太宗的胡人血统有关?

原山東太行山地區有五大望族姓氏—王、盧、崔、李、鄭,其中李姓又是鮮卑族中的一大姓氏。 有人推測說李氏一門是破落貴族,也有人說李氏是鮮卑族大野部的姓氏……李世民祖籍在今河北省趙縣,而父親李淵生于關隴,自稱祖居關隴,是西涼王李皓的后代。 李淵一門在此之前到底如何,無法從歷史上考究得知,而李淵自稱為西涼王李皓后代,到底是事實如此還是自抬身價?李世民又究竟有沒有胡人血統?

有人認為中國歷史上向來有皇室是少數民族的情況,不僅如此,大臣中也有許多是少數民族。

一是因為文化起了聯結各民族紐帶的作用,只要對文化發展有益,不管是什么少數民族,都會采取接受態度,國家結合的共同體在于相同的東方禮樂文化。 二是唐朝經濟非常繁榮,所以更多采取對各民族寬容的政策。 少數民族與漢族的界限劃分沒有那么清楚,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現象在此之前就已經廣泛存在,如在隋煬帝時,突厥人就曾被強制性地改穿漢裝;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間友好往來的政策,同一等級的人可以被允許通婚。 唐太宗李世民乃一代明君,可以稱為帝王的楷模,后世人們想盡可能模糊其民族的概念,因此對考證唐太宗李世民身世問題并不積極。

在胡人的風俗中,有父死子娶母為妻的習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合用一妻的典故。

在昭君出塞的故事里,王昭君在死了丈夫后就嫁給了丈夫的兩個兒子。 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類似的關系尷尬的角色。 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亂倫。 唐太宗李世民在武氏則天14歲正值其雛女妙齡之際,召其入宮為才人。 太宗死后,則天入感業寺為尼。 唐高宗即位,復召武氏入宮,拜昭儀,進號宸妃。 幾年后,竟做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其間,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裴炎及程務挺等人,曾力諫唐高宗李治,武氏“曾侍先帝,眾所共知”,結果唐高宗李治根本沒有在意唐史上的楊貴妃也是一例。 楊貴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壽王的妻子,卻被玄宗公開討來做了貴妃。
這些為李唐王朝大臣們所不齒的關系是不是李氏家族身體里流淌的粗獷的血液在作怪呢?

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唐高宗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王后的姐妹,屬于非漢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煬帝之間還有著姨表關系。 李世民的母親竇氏是鮮卑族人,而李淵一方的血統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是非漢族,有人認為最有可能性的說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響比較深的漢族人,由于在魏晉時期長期與胡人混住,從各方面都沾染了大量的胡人風俗。 而且,從唐朝女子的穿著到蹴鞠、騎馬打獵的自由生活來看,當時女性享受了歷代女子不曾享受的解放。 對于開放、繁榮,各民族已有了相當程度融合的大唐朝而言,這種開放根本不算什么問題。

從唐太宗的性格上說,李世民的好戰,從其為李唐打下天下的戰功赫赫到他登上王位的“玄武門之變”都可以得到印證。 貞觀年間,唐太宗平定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五年后,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貞觀十四年,又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置安西都護府。 晚年,唐太宗戰志猶存,親征高句麗。 唐太宗善騎射,一生過著不倦的戎馬生涯。 這些都可以作為質疑他的血統問題的證據。

李世民的身世問題,考古學家通過對其安息之所—昭陵的考察研究找到了新的證據。 史書中記載,昭陵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墳墓,有內外兩城。

外城遺址已難考證,門內當年建有獻殿,存放李世民生前服用器物。 北門曰玄武門,又稱司馬門,原有十四個“酋”的石雕像和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等浮雕。 在中國所有的帝陵中,只有李世民的昭陵里有戰馬石刻。

時至今日,那十四個“蕃酋”的石雕像到底有些什么來歷已是無人知曉,并且現已不知去處,可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浮雕還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石刻藝術陳列室里。 馬是突厥人形影相隨的伴侶,平時生活游牧,戰時馳騁沙場。

在突厥的葬俗中,有一種奇特的祭祀悼念馬功勞的習俗,一般有三種儀式。 主人死后,隨從會騎著馬繞著死者墓地轉圈,然后把馬殺掉或者活埋到墳墓里。 無論是突厥貴族,還是一般牧民,死后都要與馬共葬,只是數量多少不同。

中國所有帝陵中,為什么只有在李世民的昭陵里會有戰馬石刻?唐太宗獨特的墓葬形式是否真的顯示了突厥的習俗?有關人士認為,昭陵是李世民的墳墓,至今未被打開,據稱也未被盜過,或許若干年以后,我們可以從昭陵里得到最真實的答案。

中國所有帝陵中,為什么只有在李世民的昭陵里會有戰馬石刻?唐太宗獨特的墓葬形式是否真的顯示了突厥的習俗?有關人士認為,昭陵是李世民的墳墓,至今未被打開,據稱也未被盜過,或許若干年以后,我們可以從昭陵里得到最真實的答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