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水浒传》有个从来被误会,绝对被低估的高人,我们真的不理解他

《水滸傳》中對魯智深的描寫尤為著墨, 在其拳打鎮關西后, 逃亡在外, 后經趙員外介紹, 來到五臺山做和尚。 由于其性情潑野, 不受管束, 總是喝酒惹事, 觸犯清規, 寺內眾僧皆對其白眼相待。 唯獨寺內方丈對其青睞有加, 在其惹下大禍后, 也是一而再的寬容和諒解, 一面說魯智深有佛性, 是個可造就的人才, 那么,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本文所有圖片, 全部來自網絡, 感謝原作者, 如侵犯您的權利, 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 圖片與內容無關, 請勿對號入座)

魯智深這個人物, 是施耐庵筆下的一個成功的塑造, 曾有些人評價過魯智深,

說他是梁山里唯一可以稱作好漢的好漢。 本是小種經略相公帳下提轄官的他, 聽到金翠蓮父女哭訴身世后, 便義憤填膺地仗義出手, 只用了三拳, 便打死了賣肉的鎮關西。 其實這件事對于魯達來講, 跟他沒有一點關系, 但是他的這種路見不平的精神, 讓他的人物形象在讀者心中更為豐滿。

打死人就要吃官司, 魯達只好收拾行李逃往他鄉, 后來在金翠蓮新找的丈夫趙員外那里落腳, 一直到后來才被托關系送到了五臺山做了一名僧人。 初時的魯智深由于自己吃了官司, 不敢太高調, 除了無聊也算平安無事。 當然, 魯智深的性子, 各位看官還是知道的, 他是一個閑不住的人。 望著這些青燈古卷, 滿眼都是和尚禿光的腦袋,

他早已厭煩, 這些哪有喝酒吃肉舒坦?

這天閑來無事, 在亭子打盹之時, 魯智深聽到別人賣酒便勾起了肚里的酒蟲。 數月滴酒未沾的他喝得酩酊大醉, 歪歪斜斜的向五臺山方向走去。 由于其滿身酒氣, 寺內的和尚便不讓其進入, 想起以前的快意恩仇, 大口喝酒吃肉的日子, 再想想如今的古卷青燈, 連吃豆腐都是沒有咸味的, 魯智深自氣不打一處來。

撒起潑來的魯智深, 沒有幾個人能擋得住, 五臺山的和尚就像小雞一樣被他抓來抓去。 見事情鬧大, 有的和尚便去告知了寺內的方丈智真長老。

待到方丈趕來, 魯智深的酒也醒的差不多了, 這一次, 方丈找他談了話, 雖然魯智深犯了彌天大錯, 但這方丈卻沒有怪罪他的意思,

反倒送給他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 這讓魯智深有點受寵若驚。

魯智深的自制能力還是真的差, 第二次在喝醉后, 又將寺內的菩薩等物品盡數砸碎。 寺內的和尚對其恨之入骨, 唯獨老方丈卻依然對其寬容有加。 那么這時就會出現一個問題, 老方丈與魯智深非親非故, 為何多次為其辯護且加以寬容?有些人會說這是老方丈故意縱容他, 目的就是為了讓趙員外賠錢。 還有人說, 老方丈之所以如此袒護他, 就是趙員外的面子太大, 老和尚不想撕破面皮。

對于五臺山的其他和尚來說, 上述這兩點還是有可能的, 但是五臺山的方丈是絕對不可能的。 作為一個得道高僧, 其實早已將紅塵之事看淡, 哪里會顧及錢財與面子的問題?其實老方丈只有一個目的,

那就是度化魯智深, 在原文中, 我們多次能看到老方丈說魯智深有佛性, 而且是很深的佛性, 魯智深的智深二字便是這么來的, 這到底是方丈的有意為之, 還是作者的點睛之筆呢?

其實在整部水滸中, 我們低估了一個很重要的配角, 這個人就是五臺山的這位智真老方丈。 可以這么說, 沒有五臺山這個老方丈, 那么就沒有日后的魯智深。 當所有的人都否定魯智深時, 只有他對魯智深是持肯定態度的, 他深知魯智深的佛性藏于暴戾之氣中, 而正是這一點也正好說明了魯智深的性格特點。 其人雖然魯莽粗獷, 心里卻極為善良, 每一次的仗義出手都不是為了自己, 可以說在魯智深的心里有一片凈土,

而這片凈土, 只有方丈才能看清, 連魯智深自己都不知道。

既然魯智深的善存在于他的惡中, 那么不如他的惡犯發揮到極致, 才能讓他的善破土而出。 老方丈在權衡之下, 把其推薦給了東京的大相國寺。 為何偏偏將他打發到東京呢?這就是老方丈的良苦用心了, 東京乃天子腳下, 適逢亂世, 東京的逆事頗多, 魯智深正好可以將其心中的惡充分發散, 使其心中的善徹底迸發, 這才是老和尚的本意!

施耐庵在權衡人物時都是通過深思熟慮的, 一個人物形象的出現, 必然會帶動某人某事的發展進程, 而這位看似籍籍無名的老方丈, 實則是一位不世出的高人, 也正是他的存在, 才度化了魯智深這尊懲惡揚善的活羅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