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中国的“血肉磨坊”:“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的罗店争夺战

作者:金滿樓

按:81年前的今天, “八一三”淞滬抗戰打響, 謹以此文, 紀念那些逝去的抗戰將士們!

1937年8月13日, 淞滬抗戰爆發。 在遭到中國軍隊的強烈反擊后, 日軍被龜縮在海軍陸戰隊等一小片狹窄的區域中, 死守待援。

之后, 日軍從本土調來第9師團、第13師團、第101師團等軍隊, 雙方隨后在羅店、蘊藻浜、大場鎮等地展開激戰, 反復爭奪。

在新參戰的這些軍隊中, 日軍第9師團被日本大本營視為“最能打仗”的步兵師團, 最為精銳, 而作為特種兵一部的重藤支隊臺灣旅也趕來參戰。

加上陸續調來的日軍各重炮兵部隊, 國軍一方的形勢開始惡化,

陣線日益吃緊。

上海的北部有一個名叫羅店的小鎮, 這個小鎮在當時雖然很不起眼, 但這里卻是通往寶山、上海市區和嘉定等幾條公路的交叉點和樞紐。

而且, 其西北面即為滬寧鐵路, 一旦羅店有失, 勢必影響全局, 甚至會被日軍斷了后路。

因此, 雙方圍繞這個小鎮展開慘烈的爭奪戰。

白天, 日軍大炮、坦克、飛機齊上陣, 中國守軍前的陣地一片火海, 而到了夜晚, 國軍則發動夜襲, 重新奪回陣地, 雙方在此你來我往, 來回拼殺。

小小的羅店, 竟然成為了淞滬戰場上的“血肉磨坊”, 日軍第11師團和中國守軍第18軍都損失慘重, 其中國軍一方就陣亡了一個旅長、兩個團長, 營連排長更是數量驚人。

正當淞滬戰役進行最激烈的時候,

有一件事不得不提一下, 那就是國軍一方卻突然發生了一個重大變故:

前敵總指揮張治中將軍被突然去職, 其所轄的第九集團軍和中央軍總司令職位為朱紹良所取代。

那么, 蔣介石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這中間又有什么樣的隱情呢?

日軍登陸后, 第11師團向瀏河、羅店進攻, 第3師團攻占吳淞并向寶山推進。

由于通往前線的電話線被敵機炸斷, 心急如焚的張治中決心親臨第一線指揮, 以阻擊從瀏河至川沙登陸的日軍。

從指揮部南翔到前線雖然只有9公里, 但一路上都有敵機盤旋, 張治中所乘坐的汽車也被日機掃射, 最后只能徒步前進。

當張治中到達江灣前線指揮部時, 第11師師長打來電話說:

“總司令, 我們被日軍飛機炸得頭也抬不起來, 大白天的, 部隊如何行動?”

張治中聽后大怒:“不能抬頭, 也得走!我可以從南翔冒著炸彈趕到江灣, 立馬就不能從江灣走到羅店嗎?”

嚴令之下, 第11師趁著日軍立足未穩, 一舉奪回了羅店。

但令張治中感到意外的是, 當他從前線回到嘉定第18軍軍部時, 軍長羅卓英卻這樣問他:“張總司令為什么跑到我們這里?”

張治中感到奇怪:“羅軍長歸我指揮, 我為什么不能來這里看看?”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 第18軍已經劃歸第15集團軍總司令陳誠指揮了。

在聽說第三戰區副長官顧祝同從南京到蘇州后, 張治中隨后也趕到了蘇州, 在那里, 他接到了蔣介石的電話。

原來, 因為電話聯系不上, 張治中上前線指揮被蔣介石誤認為是做了逃兵。

這一次, 蔣介石大發雷霆, 他沒等張治中解釋完, 便啪的一聲掛斷了電話。

張治中去職后, 日軍在上海的兵力增加至20萬人, 戰線推進到嘉定、劉行、大場乃至浦東一線。 此后, 國軍也開始由攻轉守, 并逐漸撤至上海外圍。

之后, 日軍大本營改變策略, 其放棄由北向南穩步推進的方式而試圖速戰速決, 攻下國府南京后迫使國民政府投降, 以盡快結束整個戰爭。

11月5日至11日, 日軍從國內、華北、東北抽調大量部隊在杭州灣登陸, 試圖迂回到國軍的側后并與在淞滬地區的日軍形成包圍圈, 一舉全殲國軍主力。

在這種情況下, 蔣介石下令淞滬戰區各部隊迅速后撤, 浦東、松江等地的國軍也全部撤往后方。

1937年11月12日, 上海除租界以外地區全部淪陷, 淞滬戰役結束。

也許有人要問, 蔣介石為什么要把重點放在上海?其中有怎樣的戰略考慮?

從歷史上來看, 如果任由強敵由北攻南、從容實施既定戰略的話, 南方政權幾無勝利的可能, 如蒙古滅宋、清兵入關, 都證明了這點。

從戰略意圖上來, 蔣介石將國軍主力放在上海這樣水網交錯的地帶牽制敵軍并將其拖入泥潭, 這比在華北大平原與日軍進行主力決戰要更有利。

因為在北方這種開闊地帶, 國軍在日軍機械化的野戰部隊面前毫無優勢可言, 而主動開辟淞滬戰場則打亂了日本的既定計劃, 并迫使其改變戰略, 而其試圖速戰速決的冒進策略顯屬失算, 由此也徹底陷入漫長的持久戰而不能自拔。

就這點而言,這一戰略還是比較正確的。

就這點而言,這一戰略還是比較正確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