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张馨元:摄影作品不仅是“看”,还要“读”和“悟”

如何讓自己的作品在展覽中脫穎而出, 如何選擇畢業后的影像之路, 對于影像表現方式改變的思考等話題, 本報專訪了2014年、2016年“徐肖冰杯”中國大學生攝影雙年展入展作者、現任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教師張馨元。


《戲》(組一) 張馨元 攝

中國攝影報:能否談談自己是如何與攝影結緣的?

張馨元:我人生中的第一張照片, 是兒時拿父親的相機在故宮門外拍攝的一群外國人的影像, 當時父親把它打印出來送給了我。 當這張照片擺在我的面前時, 對于一個孩童來說, 這確實是個神奇的技藝, 冥冥之中我就和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至于我為什么喜歡攝影, 其實是在父親的熏陶之下潛移默化而形成的。 我的父親是一位紀實攝影師, 同時也是一位攝影教師。 他對攝影的追求、鐘愛、執著, 對我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父親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拿著他的相機記錄, 他拍攝過很多紀實攝影作品, 去過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 去鄉村尋找最后的“小腳女人”……可以說, 我從小就是被濃厚的攝影氛圍包裹著, 從兒時的膠片作品到如今的數碼作品。

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學習的, 本科是商業攝影專業。 選擇商業攝影, 也可以說是機緣巧合, 在報考專業之前的幾個晚上, 我在電視上無意間看到了安妮?萊博維茨的紀錄片,

深深地被安妮獨特的作品所吸引, 從此喜歡上了商業攝影。


《戲》(組二) 張馨元 攝

中國攝影報:您認為未讀攝影專業前和讀了攝影專業后, 在攝影技巧和拍攝想法上有哪些進步?

張馨元:在院校學習之前, 我只是對攝影很感興趣, 在攝影技術上并沒有太多的研究, 對于拍攝更多的是憑一種感覺, 天生的感覺。 我對于攝影造型等諸多方面是比較敏銳的, 這使得我在專業學習的道路上奠定了一定基礎。

專業的攝影學習, 使我從攝影的起源直到攝影拍攝實踐都有著深刻的理解, 使得影像的表達也逐漸步入正軌。

大一階段只是基礎的理論學習。 大二開始進入拍攝, 當時老師會要求我們設想一個主題去構建自己的作品,

對于當時的我來說, 這個階段是最燒腦細胞的, 甚至有些費勁。 那個時候, 我參考了很多國內外優秀的攝影作品、漫畫作品等, 從中獲得思考和拍攝的靈感。

在學習攝影專業以后, 我的拍攝方式發生了變化, 從憑感覺拍攝轉變成為有理論知識為依托的拍攝, 在實踐中領悟了拍攝技巧, 形成了自己較為成熟的攝影觀念。

我認為, 一張優秀的攝影作品不僅只是“看”, 只是“美觀”, 更多的是讓觀者汲取一些必要的“營養”, 攝影從“看”轉變到“讀”、“悟”, 作品內涵不容小覷。


《聊齋志異——倩女》(組一) 張馨元 攝

中國攝影報:能否聊聊你在院校讀攝影專業時所學習的內容, 哪些內容對自己最有幫助?

張馨元:其實每門課程幫助都是非常大的,

我先談一談實踐課程, 我認為在本科階段對我最有幫助的是“光線造型”, 這是我在大學第一次和商業攝影近距離接觸, 從產品到人像, 光源從單一到復合, 光線造型課程的內容是商業攝影的基礎課, 也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一切好的商業作品都是在此基礎上完成的。

中國攝影報:畢業前有無考慮過做攝影工作室還是從事攝影相關的其他工作?畢業進入社會后, 自己的攝影觀念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張馨元:研究生階段也在一些學校實習過, 小學、高中包括大學都教過攝影課, 所以畢業后考慮, 還是想在學校教書。

畢業之后, 我就在大學教攝影等課程, 觀念其實沒有過多變化, 教學生也是一樣, 讓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再去創作作品。 注重作品觀賞性的同時, 也要注意內容的表達, 這是一個過程。 但是我對有創意、創新態度的影像是十分欣賞的, 學生的作品應該有屬于他們這個階段獨特的生活感悟、表達方式以及創作手法。

中國攝影報:作為優秀畢業生以及“徐肖冰杯”中國大學生攝影雙年展的優秀入展作者, 您是如何讓自己的作品脫穎而出的?

張馨元:非常榮幸參加“徐肖冰杯”中國大學生攝影雙年展。 我一共入展兩次, 一次是本科階段作品《西游釋厄傳》, 一次是研究生階段的作品《聊齋志異——倩女》。 兩組作品有共通點, 但是創作手法截然不同。 雖然都取材于古代文學素材, 但《西游釋厄傳》后期的表現力強, 《聊齋志異—倩女》則是劇情設計、場景設計等場景調度, 注重綜合表現力,創作手法是“很中國但不傳統”。

我認為,傳統文化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紐帶,也是文明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根源。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在生活中覺察到,傳統文化已逐漸在我們這代人心中淡漠。同樣,中國時尚攝影由于長時間受到外來文化的滲透,攝影師缺乏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與創新。

所以,至今我堅持所有的創作題材都與傳統文化相關。《聊齋志異——倩女》的靈感同樣來源于我感興趣的古籍和平日的閱讀。在生活中,我發現中國傳統古籍多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即使我經常會閱讀到美術插畫,也沒發現有人將古籍中的故事以攝影這種接近真實性的方式呈現,所以在學習攝影之后,我嘗試將中國經典的故事融入攝影中,與當下的觀念思潮碰撞,使我的作品在側重視覺表現的同時,賦予影像更多的文化積淀。

作為時尚攝影,我首先用了時尚語言重新塑造了小倩的形象,滿足了觀眾的視覺需要,同時使用了大量中國元素。與時裝設計師、造型師合作,通過妝面、服裝、道具、模特動作、空間等設計,勾勒了當下復古感十足的時尚潮流。

隨著時間的推移,觀者對于時尚攝影的審美需求越來越高。已不滿足于單純的時尚服飾或是時尚物件的展示。所以,我的作品并不是傳統道具的堆砌,而是以深厚的背景文化將時尚攝影提升到一個較高的精神層面。我的作品迎合時尚需求的同時,畫面包含了氣韻生動的水墨精神和借古諷今的濟世情懷。

原著故事中,蒲松齡看似描寫的是一個離奇曲折的人鬼之戀,實則以此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對社會中道德倫常的不滿,寄托了他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和抱負。

影像中聶小倩如同我們涉世未深的一種狀態,而四周散亂的碎片,頭顱正代表的是一種紛繁的世界。現實中我們被利益權貴、復雜的人際交往所包圍,這些東西有時候成為衡量我們自身價值的標準,但有時這些誘惑又如同鬼怪驅使我們被其所奴役,這組影像正是對自身狀態的一種自省。 整組作品通過實景制作,更尊重攝影本來的紀實性。光影、人物和道具質感肌理更加真實。畫面風格遵循了傳統繪畫的特點,追求寧靜致遠,簡約空靈審美意趣,畫面中女子婀娜多姿,淺觀正是一個影像靚麗的時尚作品,當觀者探究其背后時會造成心理與視覺上的落差。顛覆了大家對妖魔鬼怪的認識,模糊了妖精與人類界限,真實與虛幻并存。


《西游釋厄傳》之《狐仙》 張馨元 攝

中國攝影報:作品入展后,榮譽會不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影響?

張馨元:作品入展后得到的名譽肯定是對今后的學業、事業有幫助。例如學業的競升。其次是自身自信心的提升,參評入展,其實這是社會對自身作品的肯定。作品不再是屬于自我世界的一個產物,而是得到了更多的關照。

參展這個活動本身很有意義,不僅給在校的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同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參展者都匯聚一堂,結交新的朋友也是攝影道路上非常寶貴的財富之一。

中國攝影報:很多攝影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會選擇創立工作室、留校任教或是出國繼續深造,是什么樣的原因讓您選擇成為一名攝影教師?

張馨元:我現在在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當教師,同時有一個自己的藝術工作室,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也,希望自己能像我的父親一樣把攝影技藝傳承下去,同時也可以像我的研究生導師一樣把先進的創作理念、思維傳遞給更多的學生,這是我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

擁有一家自己的工作室,這是我作品的延續,也可以說是夢想的執著。我的作品有《西游釋厄傳》《聊齋志異》《畫壁》《寶蓮燈》等,它們的取材都是中國的傳統古籍,它的延續性是比較強的,可以說這是對自我的一份堅守。


《聊齋志異—魅姬》(組一) 張馨元 攝

中國攝影報:對于現在和未來的高校學生,您有什么建議和經驗?

張馨元:如今攝影的成本降低,幾乎所有人都可以拿起相機、手機拍攝。如何在繁雜的攝影環境中體現自己的專業性,讓作品脫穎而出,這是攝影專業的高校學生在大學期間需要摸索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當然這是建立在專業影像質量基礎之上的。

體現作品的獨特性,就要有作品風格,擁有自己的標簽,這是當今攝影專業在校生面臨的最嚴峻問題。建立影像風格,是需要一個階段的,也是需要積累的。所以,在上學階段要循序漸進地建立風格。例如:大學一年級就是先找,找什么?找國內外優秀攝影師的資料,了解他們的職業生涯,重點是了解他們的作品,每個時期作品風格的微妙變化。再看,看什么?看他們攝影作品的表達方式,總結他們的技巧方法;大二,在有豐富的素材積累之上,可以選擇1-3個攝影師的風格去模仿;大三,在模仿的基礎上,找尋自己的風格,并且加以自己的創作理解和創作手法的突破,建立自己的影像風格;大四,完善自己的影像風格。

【圖文編輯自《中國攝影報》·2018年·第50期·9版,圖片作者:張馨元】

注重綜合表現力,創作手法是“很中國但不傳統”。

我認為,傳統文化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紐帶,也是文明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根源。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在生活中覺察到,傳統文化已逐漸在我們這代人心中淡漠。同樣,中國時尚攝影由于長時間受到外來文化的滲透,攝影師缺乏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與創新。

所以,至今我堅持所有的創作題材都與傳統文化相關。《聊齋志異——倩女》的靈感同樣來源于我感興趣的古籍和平日的閱讀。在生活中,我發現中國傳統古籍多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即使我經常會閱讀到美術插畫,也沒發現有人將古籍中的故事以攝影這種接近真實性的方式呈現,所以在學習攝影之后,我嘗試將中國經典的故事融入攝影中,與當下的觀念思潮碰撞,使我的作品在側重視覺表現的同時,賦予影像更多的文化積淀。

作為時尚攝影,我首先用了時尚語言重新塑造了小倩的形象,滿足了觀眾的視覺需要,同時使用了大量中國元素。與時裝設計師、造型師合作,通過妝面、服裝、道具、模特動作、空間等設計,勾勒了當下復古感十足的時尚潮流。

隨著時間的推移,觀者對于時尚攝影的審美需求越來越高。已不滿足于單純的時尚服飾或是時尚物件的展示。所以,我的作品并不是傳統道具的堆砌,而是以深厚的背景文化將時尚攝影提升到一個較高的精神層面。我的作品迎合時尚需求的同時,畫面包含了氣韻生動的水墨精神和借古諷今的濟世情懷。

原著故事中,蒲松齡看似描寫的是一個離奇曲折的人鬼之戀,實則以此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對社會中道德倫常的不滿,寄托了他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和抱負。

影像中聶小倩如同我們涉世未深的一種狀態,而四周散亂的碎片,頭顱正代表的是一種紛繁的世界。現實中我們被利益權貴、復雜的人際交往所包圍,這些東西有時候成為衡量我們自身價值的標準,但有時這些誘惑又如同鬼怪驅使我們被其所奴役,這組影像正是對自身狀態的一種自省。 整組作品通過實景制作,更尊重攝影本來的紀實性。光影、人物和道具質感肌理更加真實。畫面風格遵循了傳統繪畫的特點,追求寧靜致遠,簡約空靈審美意趣,畫面中女子婀娜多姿,淺觀正是一個影像靚麗的時尚作品,當觀者探究其背后時會造成心理與視覺上的落差。顛覆了大家對妖魔鬼怪的認識,模糊了妖精與人類界限,真實與虛幻并存。


《西游釋厄傳》之《狐仙》 張馨元 攝

中國攝影報:作品入展后,榮譽會不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影響?

張馨元:作品入展后得到的名譽肯定是對今后的學業、事業有幫助。例如學業的競升。其次是自身自信心的提升,參評入展,其實這是社會對自身作品的肯定。作品不再是屬于自我世界的一個產物,而是得到了更多的關照。

參展這個活動本身很有意義,不僅給在校的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同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參展者都匯聚一堂,結交新的朋友也是攝影道路上非常寶貴的財富之一。

中國攝影報:很多攝影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會選擇創立工作室、留校任教或是出國繼續深造,是什么樣的原因讓您選擇成為一名攝影教師?

張馨元:我現在在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當教師,同時有一個自己的藝術工作室,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也,希望自己能像我的父親一樣把攝影技藝傳承下去,同時也可以像我的研究生導師一樣把先進的創作理念、思維傳遞給更多的學生,這是我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

擁有一家自己的工作室,這是我作品的延續,也可以說是夢想的執著。我的作品有《西游釋厄傳》《聊齋志異》《畫壁》《寶蓮燈》等,它們的取材都是中國的傳統古籍,它的延續性是比較強的,可以說這是對自我的一份堅守。


《聊齋志異—魅姬》(組一) 張馨元 攝

中國攝影報:對于現在和未來的高校學生,您有什么建議和經驗?

張馨元:如今攝影的成本降低,幾乎所有人都可以拿起相機、手機拍攝。如何在繁雜的攝影環境中體現自己的專業性,讓作品脫穎而出,這是攝影專業的高校學生在大學期間需要摸索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當然這是建立在專業影像質量基礎之上的。

體現作品的獨特性,就要有作品風格,擁有自己的標簽,這是當今攝影專業在校生面臨的最嚴峻問題。建立影像風格,是需要一個階段的,也是需要積累的。所以,在上學階段要循序漸進地建立風格。例如:大學一年級就是先找,找什么?找國內外優秀攝影師的資料,了解他們的職業生涯,重點是了解他們的作品,每個時期作品風格的微妙變化。再看,看什么?看他們攝影作品的表達方式,總結他們的技巧方法;大二,在有豐富的素材積累之上,可以選擇1-3個攝影師的風格去模仿;大三,在模仿的基礎上,找尋自己的風格,并且加以自己的創作理解和創作手法的突破,建立自己的影像風格;大四,完善自己的影像風格。

【圖文編輯自《中國攝影報》·2018年·第50期·9版,圖片作者:張馨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