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影視»正文

门阀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由盛而衰?

雷曉凡, 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個歷史名詞稱為“門閥”, 又被稱作閥閱、勢族、貴族、門第、望族、門地、門胄、門望、華儕、膏腴、膏粱、甲族、高門大族等。 門閥是古代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其獨特而復雜的現象。 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知為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九品中正制示意圖

門閥的誕生, 和士族的崛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士族群體的形成, 最早可追溯至漢代。 自西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思想文化政策后, 無論是朝廷的征辟, 或是郡國的察舉,

大多以贍富經學者為上選。 但由于經學教授不易, 經學大師常將其獨特見解傳與子弟, 經由歷代傳授, 累世經學往往造成累世公卿, 士族的雛形已逐漸浮現。 東漢末期, 戰爭不斷, 許多豪強、士紳家族也逐漸崛起, 成為地方上重要的勢力, 也是士族的來源之一。 西晉沿用曹魏頒布的九品中正制, 門閥擁有了制度保障, 因而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 司馬懿家族出身世族河內司馬氏, 本身就是士族中的代表人, 故維護與重視士族利益。 “五胡亂華”后, 東晉政權能夠在金陵(今南京)立足, 相當大程度上依賴王敦王導等門閥之支持, 甚至有說法稱“王與馬, 共天下”, 可見當時門閥勢力之巨大。

“王與馬, 共天下”

士族不僅僅在政治地位上十分尊隆,

還有著雄厚的經濟力量。 世代豪族往往根植于廣大鄉里社會, 在鄉村社會擁有極高的聲望和大量土地。 中央政權發生變亂時, 士族在地方的宗族與地主身份仍延續不絕。 南北朝時的世家大族, 還往往供養大量奴隸、部曲和蔭附民。 在戰亂時期, 許多豪族大家常常可以閉門自營, 以所謂“塢壁”為據點自保一方。

田余慶先生的代表作《東晉門閥政治》

進入南朝以后的梁武帝末年, 侯景曾請婚于瑯琊王氏、陳郡謝氏, 不料兩家當即拒絕, 侯景深感受辱。 后來侯景發動叛亂攻陷金陵之后, 對當地的門閥士族展開了報復性的屠殺, 而金陵素為士族聚居之處, 所以士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僑姓士族除蘭陵蕭氏以外,

在“侯景之亂”后, 已經不再興盛。 隨著進入唐代以后, 科舉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歷次政治動蕩帶來的災難使得士族的地位日益下降。 從晚唐到北宋, 名族貴胄為官者, 由七成多降至一成多。 寒族為官, 則由約一成增至近六成。 北宋士族盡是新興, 唐代大族幾盡消亡。

參考資料:

陶晉生:北宋士族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

李濟滄:六朝門閥貴族制度與地方政治

歡迎朋友們訂閱近代中國!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胡一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