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学海无涯苦作舟,看看古人教你怎么有效率地去读书

“怎么有效率”的讀書, 是一個讓大家都頭疼不已的問題。 尤其是在越來越浮躁的今天, 能看進去書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那么來看看我們的古人都是怎么有效率地看書吧。 諸葛丞相博聞強識, 這一點得益于他看書的“觀其大略”。 《三國志》里面就說他:“三人(石韜, 徐庶和孟建)務于精熟, 而亮獨觀其大略。 ”說的就是諸葛亮讀書從來沒有死記硬背, 而是泛泛而讀, 然后在其中找出精華, 也就是我們的“從現象找到本質”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先生寫自己“好讀書, 不求甚解, 每有會意, 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的“不求甚解”便是抓住書中的重點,

然后去繁就簡, 加上自己的思考。 專注于領會書里面的主旨含義, 不去鉆牛角尖。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也好讀書, 并且寫出了自己的讀書簡潔, 他和陶淵明差不多。 他喜歡用“提要勾選”的方法。 也就是俗稱的“記筆記”。 他認為寫出一本書的大綱和要領可以幫助理解全面的內容。 另外對于一些理論性強的書籍, 韓愈提倡抓精髓。

而歐陽修的弟子蘇軾則對讀書有別樣的理解。 蘇東坡認為“書之富如入海, 百貨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盡取。 ”也就是說,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無法去一本一本的閱讀和理解眾多的書籍。 所以蘇東坡就提出了“八面受敵”的方法, 就是在一個問題上集中精力, 所謂舉一反三,

其他的問題用一個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宋代的大文豪歐陽修則喜歡“記字日誦”, 歐陽修的辦法就比較簡單了, 一字一句地去背就完事了。 但是他也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 他會把書一部分一部分地去劃分, 然后列出自己的讀書計劃。

“朱圣人”一輩子看了無數的子經史籍, 他要是沒什么特殊的看書技巧, 怕是沒辦法有那么大學問。 它采用的就是“循序漸進”的方法。 先從基礎的書籍打好基礎, 而不是一上來就研究大學問。 然后, 由基礎出發進行拓展閱讀, 循序漸進, 聚沙成塔

陸游陸放翁讀書喜歡“有的放矢”地閱讀, 他讀一本書需要的東西相當之多, 也就是我們說的輔導資料。 比如他研究杜甫, 就多多地收集杜甫相關的眾多書籍,

然后經過自己的潛心閱讀, 這樣的效果非常之好, 收效明顯。

“讀萬卷書, 不如行萬里路”, 清代的亭林現身顧炎武就是這一方法的實踐者。 也是我們理解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也許就是亭林先生的這種方法, 讓他看到了更加真實的民間疾苦。 才會說出“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這樣的名句。

梁啟超先生的讀書法記載于他的《治園學雜話》之中, 他提出讀書的時候要圍繞一個題目來閱讀, 與這些有關系的就注意一下, 沒關系的就不去管。 過一段時間換一個題目, 然后轉移注意力。 你有什么獨特的姿勢和技巧?來留言交流一下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