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教育»正文

明朝灭亡时,很多人壮烈殉国,大清灭亡时,为何几乎没人殉国?原因大快人心

明朝末期, 大勢已去, 山海關外清軍勢不可擋, 馬上就要入關了, 而在關內, 闖王的農民起義軍, 已經打到昌平地區, 隨時都可能打進北京城。

當時城中只有一些懶懶散散的士兵, 主要的兵力都去對抗清軍了, 已經是無人可用的局面。 當時崇禎趕緊召集大臣商議對策, 但是整個朝堂卻沒有人說話, 突然一個大臣哭了出來, 結果便是哭聲一片。

崇禎大怒, 大聲喝止, 這才止住哭聲, 不過外城失守的消息傳來, 又是一片絕望的神色。 眼看召集大臣商議是沒有作用的, 崇禎解散了大家, 自己孤單一人一直踱步,

時不時悲哭, 就這樣過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 太監慌慌張張地跑來向崇禎匯報, 內城也沒守住, 起義軍進來了。 說完便趕緊溜走, 崇禎叫他都沒有用。 事已至此, 崇禎先對自己的兒子進行一番告誡, 讓他們趕緊離開去做個普通百姓。

為了不讓敵軍侮辱自己的女兒和妃嬪, 崇禎將她們全部殺死, 做完這一切之后, 他想召集大臣留下遺言, 結果無一人到場, 大家都只顧自己逃命, 自己這個皇帝算是形同虛設了, 最后心灰意冷的崇禎在煤山上自殺身亡。

崇禎自殺的消息震驚了朝野, 據估計當時有上千名官員, 都跟隨了崇禎的步伐, 有詳細資料記載的就有16位高級官員, 有的更加壯烈, 全家一起自殺。

比如當時的戶部尚書, 他聽到皇上殉國之后,

悲哭不已, 說國家現在快要滅亡了, 我罪孽深重啊。 于是朝北方拜了拜, 祭奠死去的皇上, 再向南方拜了拜, 祭奠自己的母親, 最后上吊身亡, 還留下遺言不要用棺材裝我的尸體, 我這樣的人不值得紀念。 后來他的家人知道他自殺的消息, 全家一共13人, 全部自殺。

所以當時大明將亡之時, 有許多官員為了保存氣節自殺身死, 但是為何清朝滅亡的時候, 幾乎沒有官員自殺呢。 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清朝皇室對待漢族的態度, 讓當時的士大夫并沒有認同感。

清朝時期關鍵的職位都不允許漢族的官員擔任, 將滿族人才和漢族人才劃分開來, 形成兩種不對等的地位。 直到滿族人才不夠時, 這種限制才有所放寬。

比如為清朝做出許多貢獻,

堪稱歷史上最大背鍋俠的李鴻章, 一輩子也沒能進入軍機處, 這種關鍵部門。 這種對漢族士大夫的約束, 以及人們心中普遍存在的民族情結, 讓大家對清朝的感情并不深厚。

所以清朝滅亡以后, 很少有人紀念, 更別談為清殉國了。 但是對于大明, 大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一直很高, 在大明滅亡以后, 基于崇禎皇帝的壯烈殉國, 很多文人都寫文表達紀念。

直到抗日戰爭的時候, 仍然有許多知識分子懷念崇禎帝, 因為他的殉國行為為大家做出了一個榜樣, 寧可死, 也不要被外族奴役, 這是知識分子的氣節, 也是不屈的民族尊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