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老照片:淞沪会战期间无家可归的难民

在上海市區布防的中國軍隊士兵。 1937年8月13日, 日本侵略者對上海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中國軍民奮起抵抗, 由此爆發了淞滬會戰。 此戰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圖謀, 但是也使得大量百姓無家可歸, 淪為難民。

逃難的婦女兒童。 淞滬會戰歷時3個月之久, 破壞很大, 造成了大批的難民。 據《立報》所載:“1937年10月初, 上海難民不下130萬, 進入租界最高峰時達70萬人。 ”

這一片區域被日軍的炮火夷為平地, 慘不忍睹。 原本居住在此處的百姓, 必然已經無家可歸。

焦急地等待進入法租界的難民。 淞滬會戰爆發的當天, 涌入租界的難民就有6萬人。

直接暴露在日軍炮火下的閘北、虹口、楊樹浦、南市和近郊一帶居民避至租界總數在20萬以上, 各收容所人滿為患, 來得晚的只好露宿街頭。

逃難的家庭。 戰事持續一周后, 上海的收容所已經難以容納不斷增多的難民, 上海市政府設法將難民遷徙離境。 另外, 租界當局、國際救濟會、輪船公司也合作成立了難民遣送委員會。

在戰火中無家可歸的人, 他們把鍋碗瓢盆帶了出來。

法國兵救助一位受傷的男子。 絕大部分難民收容所經費缺乏, 食物供應時常間斷, 使得難民處于饑一頓飽一頓的狀態中。 難民就寢十分簡陋, 一般是在地面鋪上木板, 墊上稻草睡覺。 由于人多擁擠, 難民還受到疾病的威脅。

1937年8月23日,

日軍轟炸上海南京路。

被日軍炮火炸傷的平民。 在逃難的過程中, 這些可憐的難民面臨的首要威脅就是日軍的殘暴屠殺, 疾病、寒冷和饑餓也威脅著他們的生存。

1937年8月23日, 日軍轟炸后, 救護車搬運死傷者。 收容所曾組織一些難民進行戰區服務和生產自救工作, 把難民編隊組成運輸隊、工程隊、縫紉隊、救護隊、洗滌隊等為戰區傷兵服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