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纪念奈保尔:这位充满政治不正确的作家,是第三世界的通灵者

2018年8月11日, 英國作家V.S.奈保爾在倫敦的家中去世, 享年85歲。

在中國, 奈保爾的傳播度并不是很高, 很多人會誤以為他在書中所刻畫的國度離我們很遙遠, 但其實, 奈保爾的世界與我們是相通的。 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剖析后殖民社會和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現實。

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 1932-2018), 英國印度裔作家。 1932年8月17日, 奈保爾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一個印度婆羅門家庭。 1950年獲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 1955年定居英國, 并開始文學創作。 代表作品包括《米格爾街》、《通靈的按摩師》、《重訪加勒比》、《非洲的假面具》等,

曾獲得布克獎(1971)、諾貝爾文學獎(2001)等多個獎項, 與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稱“英國文壇移民三雄”。 8月11日, 奈保爾去世, 享年85歲。

我們訪問了奈保爾的研究者、譯者、圖書編輯等在奈保爾在國內傳播中的重要角色, 來走近和紀念這位偉大的作家。

采寫 | 新京報記者 宮照華 呂婉婷

中國讀者對奈保爾的閱讀, 有些遲緩。 他的寫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達到高峰, 他在文字中所透露出的、對第三世界文明的觀察已經在國際上強烈討論了幾十年, 但直到2001年, 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后, 奈保爾才仿佛具有了“某種資格”似的, 出現在中國讀者眼前(在此之前, 國內僅在1992年由花城出版社引入過一本《米格爾街》)。

2002年, 譯林出版社引入了奈保爾的兩本小說代表作,

《河灣》和《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次年, 三聯書店推出了奈保爾的“印度三部曲”(《印度:受傷的文明》, 《幽暗國度: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印度》, 《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 算起來, 中國讀者接觸到奈保爾, 大概也就不到二十年的時間, 而且很多時候只是作為“諾貝爾文學獎”背后的一個文學簽名, 那些本應引起共鳴的東西, 例如對第三世界的觀察, 前殖民文明和現代文明之間的沖突, 卻并沒有引起太多的討論。 讀者仿佛變成了局外人, 站在西方現代世界和第三世界之外, 觀看一場與己無關的辯論。

《米格爾街》(作者: [英] V·S·奈保爾 譯者: 張琪 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 2013年7月)

2014年, 奈保爾來到了中國, 和夫人一起參加上海書展, 現場涌入了一大群觀眾,

但奈保爾卻狀態不佳, 他坐在輪椅上, 吃力地組織著語言, 這時中國讀者所見到的奈保爾已經不再是那個和愛德華·薩義德等批評家論戰、有膽量在寫作中我行我素的人。 也很難想象當時坐在聚光燈下的奈保爾會有多么開心, 他在1952年訪問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施韋澤創辦的加蓬醫院時, 只留下了一句簡短而傲慢的敘述:一些學童已被召集起來, 在午后的烈日下向我們道別, 一旁還有攝影師們(陸建德《奈保爾的第三世界書寫》)。

然而, 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在閱讀和寫作中, 做一個奈保爾的“學童”, 對我們當下的文學來說無疑是一項進步——包括他敏銳甚至可以說通靈般的觀察力, 以及他犀利批判社會文化問題時的膽量。

V.S.奈保爾于1932年8月17日出生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跟隨父母居住在當地的印度移民社區。 在他出生的那一天, 奈保爾的父親成為一名英語記者, 這份工作影響了奈保爾的人生理想。 7歲的時候, 奈保爾跟隨家人搬到了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首都西班牙港, 在當地的英語學校就讀, 那里成為他接受現代文化與思想的港灣。

2014年, 奈保爾在中國。 除了后殖民文學論戰, 在私生活方面奈保爾也充滿爭議, 他曾被指控有“厭女癥”, 對妻子和情婦實施過性虐待, 并時常在倫敦尋找應召女郎, 對此奈保爾的傳記也有所描述。 2014年奈保爾訪問中國時, 陪同他的娜迪拉·奈保爾是他的第二任妻子, 兩人于1996年結婚。

英語世界給奈保爾帶去了不一樣的視野,

他看到了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當地與文明世界的差距, 當然, 他早期的作品并沒有太強烈地反映這種差距, 但即使如此, 1955年, 從牛津大學畢業的奈保爾發表了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為背景的小說處女作, 《通靈的按摩師》之后, 還是激起了當地人極大的不滿。 “這部小說觸怒了他的家鄉特立尼達島”, 約翰·凱里在《閱讀的至樂》一書中記載了這本小說出版后的反饋, “也讓胸襟開闊的英國評論家們瞠目結舌。 人們認為拿落后的前殖民地開涮并非光明磊落之舉——這就好像將龐大的球投向瘦小的擊球員”。 這本書可以同奈保爾的另一本早期作品, 短篇集《米格爾街》形成對比, 《米格爾街》更多地體現了作家構造人物的才華, 讓隱藏在每道門牌號后面的人產生聯系,以塑造個體的方式呈現社區,進而勾勒出某種社會文明的樣貌,而《通靈的按摩師》在對待前殖民文明的時候則更加犀利。這也是為何他從一開始就激起了另一位后殖民文化批評家,愛德華·薩義德的不滿,作為后殖民理論的創始人,薩義德認為奈保爾的小說極為“無知”“愚蠢”,對于后殖民社會的文化冷嘲熱諷,沒有絲毫的尊重。在《通靈的按摩師》中,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當地的文化習俗被奈保爾描寫得極為愚蠢,這無疑會引起當地人的抗議。

《通靈的按摩師》(作者: [英] V·S·奈保爾 譯者: 吳正 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 2013年9月)

而到了他創作的高峰期,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又以小說、游記等多種形式,描寫印度、阿拉伯世界、非洲國家的文化狀況,作品中的沖突也愈演愈烈。作為印度移民,他多次到訪這個遙遠的祖國,并留下了“印度三部曲”,不是為了抒發某種返鄉之情,而是以鋒利冰冷的視角描寫印度社會落后及愚昧的現象。“奈保爾筆下的移民所接受的殖民地教育,按大都會標準,是滑稽過時的,”另一位身處南非的白人作家J.M.庫切在《V.S.奈保爾:半生》中寫道,“然而,正是這種教育使他們成為一種在‘母’國已衰微的文化的受托人。奈保爾本人在著作中采取的常常是權威的態度,比任何本土英國人都要維多利亞式,因為英國人現在已無此膽量”。

尤其是在一個政治上對第三世界充滿了平等、尊重、保護等口號的現代,奈保爾所呈現的嘲諷姿態,是極富勇氣的。與另外兩位世界級的后殖民作家相比,石黑一雄幾乎已經成為了英國社會的紳士,薩曼·魯西迪的小說更傾向于魔幻色彩,只有奈保爾的寫作一直在挑戰后殖民社會的現實。這與他的身份和天賦都有關,在身份上,他是來自后殖民社會的內部人,印度后裔,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度過童年,第三世界的移民,這樣的身份讓他可以成為一個內部的異見者,而論及天賦,觀察社會的奈保爾具有一雙通靈者的眼睛,無論他身處何處,是印度,加勒比海,還是非洲的莫桑比克,他都能用文字抓住第三世界的文化靈魂,并將其不加美化地呈現出來。

《河灣》 (作者:V.S.奈保爾 譯者:方柏林版本:譯林出版社 2013年11月 )這本描寫非洲社會的小說,靈感僅僅來源于奈保爾不超過36小時的旅行見聞,從中能看到他敏銳的洞察力。

陸建德(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他的死絕不只是英國文學的損失

我覺得看奈保爾的文字會感覺非常犀利,因為在有些國家,(人們)不能沉浸在受害者話語里面,那么這個受害者話語就不會取得真正的進步。他們真正的問題出在哪里?我覺得奈保爾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是很透徹的。他就從文化、社會、習俗這些方面來著手,他也發出了一個讓人非常警醒的聲音,就是說有些民族它看起來被殖民,有不幸的命運,但是也可以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么有的國家能夠強大,為什么有的國家能夠得到很好的治理。

比如說中國,在很早之前我們就喜歡抽鴉片,然后這個習慣就風靡全國。很多文人甚至像嚴復這樣的文人,他對中國問題看得特別透徹,但是自己也是抽鴉片的,他無法從積習里面擺脫出來。為什么他在英國留學不抽鴉片,僅僅是因為英國政府禁止,不讓大家抽鴉片,還是大家自覺有抵制鴉片的誘惑,所以如果這樣一看的話,就會覺得這個世界真的是讓我們很糾結的。

作為有第三世界背景的作家來看,奈保爾是世界上最突出的一位,他的死絕對不單是英國文學的一個損失,也是我們發展中國家的一個損失,因為我們缺少了一個諍友。他有時候的批判太犀利,他是印度裔的,但他對印度文化的分析毫不留情,這種膽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方柏林(奈保爾《河灣》譯者)他不在乎政治正確或他人賞識

我覺得奈保爾是文學界的亨廷頓,用故事的方式書寫文明的沖突。特立尼達、印度、英國,他活在幾個世界之間,卻不怎么關心這些世界怎么融合,而是更多地描述他們的差異和沖突。他比較超脫于現實,不在乎各種政治正確,更不追求他人的賞識,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對于自己的觀點直言不諱。他敢說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世界的問題,敢“忘本”去說(祖先來處的)印度,敢把非洲寫得非常絕望。他也是一個“直男癌”,對女性也沒有那么多顧忌。

《大河灣》(作者: [英] V·S·奈保爾 譯者: 方柏林 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 2014年8月)

我只翻譯過他的一本《河灣》(后在新經典重出時改名為《大河灣》)。作為譯者,我有幸在翻譯生涯開始的時候接觸到了奈保爾,他是一個既有深度也有可讀性的作家。他給我帶來的觸動,是他寫的是遙遠的非洲,但是很多場景和描述我們似曾相識,不信大家自己去看看《河灣》一書。書中描述的非洲的變更和不變,大人物和新領地,是歷史的終結,還是換湯不換藥,我們看了會會心一笑。

黃寧群(新經典“奈保爾系列”主編)他理應得到比現在更多的讀者

從2010年開始,我們對奈保爾的作品進行了引進,截至2016年,他全部作品的簡體中文版都已經出版了,一共27部,包括虛構類和非虛構類。奈保爾的小說和非虛構作品各頂半壁江山,同等重要。奈保爾自2010年以后便沒有新作品出版了,他最新的作品是《非洲的假面劇》。如果他之后有新整理的集子,我們肯定會再跟進。今年計劃做重點書目推介,陸續改版,目前正在籌備“印度三部曲”的改版。8月17日是奈保爾的生日,這周我們一直在籌備相關內容,沒想到今天得到他逝世的消息。

《非洲的假面劇》(作者: [英] V·S·奈保爾 譯者: 鄭云 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 2013年7月)

我覺得奈保爾理應得到比現在更多的讀者。目前來講,它受到了文學圈內很多評論者、讀者的好評,但大眾讀者還遠遠不夠了解這部作品,他的作品銷量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預期。但是奈保爾在文學圈有很好的關注度,包括我們會收到讀者來電,基本上都是來詢問奈保爾作品的,他會有一群非常忠實的粉絲。更讓我們感動的是讀者還會來與我們分享他們讀奈保爾的心得和感受,有的時候甚至會講兩個小時以上,這是我們做其他作家的時候沒有遇到過的。如果有更多人讀到奈保爾,會發現他的作品會和你有很多共鳴,產生思想上的交匯。他作品中講到的其他國家的有些故事,其實在中國也可以看到相同的境況,其他文化中人的行為和反應也能夠折射當下的中國。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采寫:新京報記者 宮子,呂婉婷;編輯:走走,徐學勤。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讓隱藏在每道門牌號后面的人產生聯系,以塑造個體的方式呈現社區,進而勾勒出某種社會文明的樣貌,而《通靈的按摩師》在對待前殖民文明的時候則更加犀利。這也是為何他從一開始就激起了另一位后殖民文化批評家,愛德華·薩義德的不滿,作為后殖民理論的創始人,薩義德認為奈保爾的小說極為“無知”“愚蠢”,對于后殖民社會的文化冷嘲熱諷,沒有絲毫的尊重。在《通靈的按摩師》中,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當地的文化習俗被奈保爾描寫得極為愚蠢,這無疑會引起當地人的抗議。

《通靈的按摩師》(作者: [英] V·S·奈保爾 譯者: 吳正 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 2013年9月)

而到了他創作的高峰期,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又以小說、游記等多種形式,描寫印度、阿拉伯世界、非洲國家的文化狀況,作品中的沖突也愈演愈烈。作為印度移民,他多次到訪這個遙遠的祖國,并留下了“印度三部曲”,不是為了抒發某種返鄉之情,而是以鋒利冰冷的視角描寫印度社會落后及愚昧的現象。“奈保爾筆下的移民所接受的殖民地教育,按大都會標準,是滑稽過時的,”另一位身處南非的白人作家J.M.庫切在《V.S.奈保爾:半生》中寫道,“然而,正是這種教育使他們成為一種在‘母’國已衰微的文化的受托人。奈保爾本人在著作中采取的常常是權威的態度,比任何本土英國人都要維多利亞式,因為英國人現在已無此膽量”。

尤其是在一個政治上對第三世界充滿了平等、尊重、保護等口號的現代,奈保爾所呈現的嘲諷姿態,是極富勇氣的。與另外兩位世界級的后殖民作家相比,石黑一雄幾乎已經成為了英國社會的紳士,薩曼·魯西迪的小說更傾向于魔幻色彩,只有奈保爾的寫作一直在挑戰后殖民社會的現實。這與他的身份和天賦都有關,在身份上,他是來自后殖民社會的內部人,印度后裔,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度過童年,第三世界的移民,這樣的身份讓他可以成為一個內部的異見者,而論及天賦,觀察社會的奈保爾具有一雙通靈者的眼睛,無論他身處何處,是印度,加勒比海,還是非洲的莫桑比克,他都能用文字抓住第三世界的文化靈魂,并將其不加美化地呈現出來。

《河灣》 (作者:V.S.奈保爾 譯者:方柏林版本:譯林出版社 2013年11月 )這本描寫非洲社會的小說,靈感僅僅來源于奈保爾不超過36小時的旅行見聞,從中能看到他敏銳的洞察力。

陸建德(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他的死絕不只是英國文學的損失

我覺得看奈保爾的文字會感覺非常犀利,因為在有些國家,(人們)不能沉浸在受害者話語里面,那么這個受害者話語就不會取得真正的進步。他們真正的問題出在哪里?我覺得奈保爾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是很透徹的。他就從文化、社會、習俗這些方面來著手,他也發出了一個讓人非常警醒的聲音,就是說有些民族它看起來被殖民,有不幸的命運,但是也可以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么有的國家能夠強大,為什么有的國家能夠得到很好的治理。

比如說中國,在很早之前我們就喜歡抽鴉片,然后這個習慣就風靡全國。很多文人甚至像嚴復這樣的文人,他對中國問題看得特別透徹,但是自己也是抽鴉片的,他無法從積習里面擺脫出來。為什么他在英國留學不抽鴉片,僅僅是因為英國政府禁止,不讓大家抽鴉片,還是大家自覺有抵制鴉片的誘惑,所以如果這樣一看的話,就會覺得這個世界真的是讓我們很糾結的。

作為有第三世界背景的作家來看,奈保爾是世界上最突出的一位,他的死絕對不單是英國文學的一個損失,也是我們發展中國家的一個損失,因為我們缺少了一個諍友。他有時候的批判太犀利,他是印度裔的,但他對印度文化的分析毫不留情,這種膽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方柏林(奈保爾《河灣》譯者)他不在乎政治正確或他人賞識

我覺得奈保爾是文學界的亨廷頓,用故事的方式書寫文明的沖突。特立尼達、印度、英國,他活在幾個世界之間,卻不怎么關心這些世界怎么融合,而是更多地描述他們的差異和沖突。他比較超脫于現實,不在乎各種政治正確,更不追求他人的賞識,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對于自己的觀點直言不諱。他敢說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世界的問題,敢“忘本”去說(祖先來處的)印度,敢把非洲寫得非常絕望。他也是一個“直男癌”,對女性也沒有那么多顧忌。

《大河灣》(作者: [英] V·S·奈保爾 譯者: 方柏林 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 2014年8月)

我只翻譯過他的一本《河灣》(后在新經典重出時改名為《大河灣》)。作為譯者,我有幸在翻譯生涯開始的時候接觸到了奈保爾,他是一個既有深度也有可讀性的作家。他給我帶來的觸動,是他寫的是遙遠的非洲,但是很多場景和描述我們似曾相識,不信大家自己去看看《河灣》一書。書中描述的非洲的變更和不變,大人物和新領地,是歷史的終結,還是換湯不換藥,我們看了會會心一笑。

黃寧群(新經典“奈保爾系列”主編)他理應得到比現在更多的讀者

從2010年開始,我們對奈保爾的作品進行了引進,截至2016年,他全部作品的簡體中文版都已經出版了,一共27部,包括虛構類和非虛構類。奈保爾的小說和非虛構作品各頂半壁江山,同等重要。奈保爾自2010年以后便沒有新作品出版了,他最新的作品是《非洲的假面劇》。如果他之后有新整理的集子,我們肯定會再跟進。今年計劃做重點書目推介,陸續改版,目前正在籌備“印度三部曲”的改版。8月17日是奈保爾的生日,這周我們一直在籌備相關內容,沒想到今天得到他逝世的消息。

《非洲的假面劇》(作者: [英] V·S·奈保爾 譯者: 鄭云 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 2013年7月)

我覺得奈保爾理應得到比現在更多的讀者。目前來講,它受到了文學圈內很多評論者、讀者的好評,但大眾讀者還遠遠不夠了解這部作品,他的作品銷量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預期。但是奈保爾在文學圈有很好的關注度,包括我們會收到讀者來電,基本上都是來詢問奈保爾作品的,他會有一群非常忠實的粉絲。更讓我們感動的是讀者還會來與我們分享他們讀奈保爾的心得和感受,有的時候甚至會講兩個小時以上,這是我們做其他作家的時候沒有遇到過的。如果有更多人讀到奈保爾,會發現他的作品會和你有很多共鳴,產生思想上的交匯。他作品中講到的其他國家的有些故事,其實在中國也可以看到相同的境況,其他文化中人的行為和反應也能夠折射當下的中國。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采寫:新京報記者 宮子,呂婉婷;編輯:走走,徐學勤。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