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去世 生前作品爱批判

資料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V·S·奈保爾。 李晨韻 攝

資料圖:奈保爾妻子納迪娜、奈保爾和麥家(從左到右)。  李晨韻 攝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12日電 (記者 宋宇晟)11日,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印度裔作家V·S·奈保爾去世, 享年85歲, 當天其家人公布了該消息, 這天距離他86歲生日還有不到一周。

“多種文明之上的寫作”

奈保爾的妻子納迪拉·奈保爾表示, “他去世時, 周圍都是他所愛的人, 他的一生充滿了奇妙的創造力和不懈努力”。

印度總理莫迪也在社交媒體上表示, 他的離世對于世界文學來說是巨大的損失。 不過, 有文章指出,

事實上“奈保爾與印度的關系非常微妙, 他創作的印度三部曲在全世界成為暢銷書, 但他對印度持批評態度, 而這也招致了印度人的憤怒”。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 奈保爾先后創作了三十多本著作, 其中的大部分是小說和游記, 此外還有半自傳作品。

這位擁有印度血統、出生于中美洲、到英國求學、廣泛游歷世界的作家, 被認為完成了“多種文明之上寫作”。

中國作家阿來曾這樣評價奈保爾, “筆調活潑幽默, 描寫簡練傳神, 有豁達的命運感嘆。 但沒有通常我們以為一個離開母國的作家筆下泛濫的鄉愁。 也沒有作為一個弱勢族群作家常常要表演給別人的特別的風習與文化元素。 因此之故, 我就愛上了他”。

“當作家的抱負是父親給我的”

1932年8月17日, 奈保爾生在中美洲的一個印度移民家庭。 1950年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

對于奈保爾來說, 從事文學創作與父親息息相關。 他曾直言, “當作家的抱負是父親給我的”。

他的父親西帕薩德·奈保爾曾是一名記者。 他甚至在給兒子的書信中指導其寫作——“想得出才能寫得好。 在創作小說的時候, 作者必須設身處地想角色所想”。

同時, 復雜的身份讓奈保爾自身產生了一種“身份焦慮”。 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在英國我不是英國人, 在印度我不是印度人。 我被跟只有2600平方公里的特立尼達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但我要打破這種命運。 ”

這樣的想法為他以后的寫作奠定了基調。

1955年奈保爾定居英國, 并開始文學創作。 1957年, 他的處女作《神秘的按摩師》發表。

1962年, 奈保爾因《米格爾街》獲得毛姆獎;1971年憑借《自由國度》獲得布克獎;2001年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在他的不少作品中, 都與其經歷息息相關。 早期作品與奈保爾在中美洲的成長經歷不無關系, 而此后的諸多游記與半自傳寫作顯然和他的廣泛游歷及經歷有聯系。

“畢竟誰也刻薄不過奈保爾”

不過, 就像阿來說的那樣, 奈保爾的經歷并沒有讓他的作品限于鄉愁, 反而讓他“總是隔著距離審視著這個世界和生活在不同文明中的普通人”。

奈保爾給人的印象始終是“不隨和, 不完美, 也不怎么在乎有沒有人喜歡”。

“每當覺得自己過于刻薄之際, 我就會用奈保爾作為安慰, 畢竟誰也刻薄不過奈保爾。 ”幾年前的一篇書評這樣寫到。

而奈保爾的“刻薄”恰恰來自于他那“多種文明之上的寫作”。 “他對每一種文明都持批判態度, ”作家止庵曾這樣評價奈保爾, “他對文明的認識, 不僅比普通人高, 甚至比很多作家高”。

文學之外, 奈保爾的第一段婚姻生活, 因為出軌、家暴、妻子逝世等八卦受到公眾關注。 以至于有文章稱其是“天才作家, 生活中的混蛋”。

據報道, 2001年, 當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 負責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文學院的成員表示, “諾貝爾獎是對文學的褒獎。 與他事無關, 這不是品行或道德的評獎”。

2014年, 奈保爾曾到訪中國。 不過那是的奈保爾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 可見的諸多報道、文章都難以回避他“確實老了”這個現實。 作家麥家更稱當時的奈保爾“已經離不開床榻了”。

當時, 他的第二任妻子納迪拉曾表示, 奈保爾很希望在中國生活更長的時間, 比如在大學里待一年, 寫一本關于中國的書。 但后來, 有報道稱, 奈保爾否定了妻子的說法, 他說自己或許不會寫中國, 因為中國是個巨大的國家, “寫中國需要大量的觀察和知識積累, 我沒有這些東西”。

就當時奈保爾的身體狀況而言, “寫一本關于中國的書”已是難以做到, 但現在完全不可能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