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诺奖作家奈保尔去世 曾著有“印度三部曲”


黃寧群(新經典“奈保爾系列”主編)


方柏林(奈保爾《大河灣》譯者)


陸建德(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V.S.奈保爾(V.S.Naipaul, 1932-2018), 英國作家, 著有《通靈的按摩師》《重訪加勒比》《非洲的假面劇》《大河灣》等作品, 曾獲布克獎、毛姆獎、諾貝爾文學獎。 除了后殖民文學論戰, 在私生活方面奈保爾也充滿爭議, 他曾被指控有“厭女癥”, 對妻子和情婦實施過性虐待, 并時常在倫敦尋找應召女郎。 2014年奈保爾訪問中國時, 陪同他的娜迪拉·奈保爾是他的第二任妻子, 兩人于1996年結婚。


《大河灣》

作者:(英)V.S.奈保爾

譯者:方柏林

版本:新經典|南海出版公司

2014年8月


《印度:受傷的文明》

作者:(英)V.S.奈保爾

譯者:宋念申

版本:新經典|南海出版公司

2013年10月

2018年8月11日, 英國作家V.S.奈保爾在倫敦的家中去世, 享年86歲。 在中國, 奈保爾的傳播度并不是很高, 很多人會誤以為他在書中所刻畫的國度離我們很遙遠, 但其實, 奈保爾的世界與我們是相通的, 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剖析著后殖民社會和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現實。

被中國讀者冷落的諾獎作家

中國讀者對奈保爾的閱讀, 有些遲緩。 他的寫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達到高峰, 他在文字中所透露出的對第三世界文明的觀察, 已經在國際上強烈討論了幾十年。 但直到2001年, 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 奈保爾才仿佛具有了“某種資格”, 出現在中國讀者眼前。 (在此之前,

國內僅在1992年由花城出版社引入過一本《米格爾街》)2002年, 譯林出版社引入了奈保爾的兩本小說代表作《河灣》(后新經典版本改名為《大河灣》)和《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次年, 三聯書店推出了奈保爾的“印度三部曲”(《印度:受傷的文明》《幽暗國度: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印度》《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

算起來, 中國大多數讀者接觸奈保爾都不到二十年的時間, 而且, 很多時候只是把他視為“諾貝爾文學獎”背后的一個文學標簽。 那些本應引起共鳴的東西, 例如對第三世界的觀察、前殖民文明和現代文明之間的沖突, 卻并沒有引起太多的討論。 讀者仿佛變成了局外人, 站在西方現代世界和第三世界之外, 觀看一場與己無關的辯論。

2014年,

奈保爾來到中國, 和夫人一起參加上海書展, 現場涌入一大群觀眾, 但奈保爾狀態不佳。 他坐在輪椅上, 吃力地組織著語言, 這時中國讀者所見到的奈保爾, 已經不再是那個和愛德華·薩義德等批評家論戰、有膽量在寫作中我行我素的人。 沒有了傲慢、憤怒與犀利, 他更像是一位靜默不語的禪師。

挑戰后殖民社會的現實

奈保爾1932年出生于中美洲小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一個婆羅門家庭, 跟隨父母居住在當地的印度移民社區。 在他出生的那一天, 奈保爾的父親成為一名英語記者, 這份工作影響了奈保爾的人生理想。 7歲的時候, 奈保爾跟隨家人搬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首都西班牙港, 在當地的英語學校就讀, 那里成為他接受現代文化與思想的港灣。

英語世界給奈保爾帶去了不一樣的視野, 他看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與文明世界的差距。 當然, 他早期的作品并沒有太強烈地反映這種差距, 但即便如此, 1955年, 從牛津大學畢業的奈保爾發表的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為背景的處女作《通靈的按摩師》, 還是激起了當地人極大的不滿。

這本書可以同奈保爾的另一部早期作品——短篇集《米格爾街》形成對比, 《米格爾街》更多地體現了作家構造人物的才華, 讓隱藏在每道門牌號后面的人產生聯系, 以塑造個體的方式呈現社區, 進而勾勒出某種社會文明的樣貌, 而《通靈的按摩師》在對待前殖民文明的時候則更加犀利。

這也是為何他從一開始就激起另一位后殖民文化批評家愛德華·薩義德的不滿,

作為后殖民理論的創始人, 薩義德認為奈保爾的小說極為“無知”、“愚蠢”, 對于后殖民社會的文化冷嘲熱諷, 沒有絲毫的尊重。 在《通靈的按摩師》中,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當地的文化習俗被奈保爾描寫得極為愚昧落后, 這無疑會引起當地人的抗議。

在他創作的高峰期, 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他又以小說、游記等形式描寫印度、阿拉伯世界以及非洲國家的文化狀況, 作品中的沖突也愈演愈烈。 他多次到訪印度, 并留下了“印度三部曲”, 不是為了抒發某種返鄉之情, 而是以鋒利冰冷的視角描寫印度社會落后及愚昧的現象。 “奈保爾筆下的移民所接受的殖民地教育, 按大都會標準, 是滑稽的、過時的”,南非裔作家庫切在《V.S.奈保爾:半生》中寫道,“奈保爾本人在著作中采取的常常是權威的態度,比任何本土英國人都要維多利亞式,因為英國人現在已無此膽量”。

尤其是在一個政治上對第三世界充滿了平等、尊重、保護等口號的現代,奈保爾所呈現的嘲諷姿態,是極富勇氣的。與另外兩位世界級的后殖民作家相比,石黑一雄幾乎已經成為了英國社會的紳士,薩曼·魯西迪的小說更傾向于魔幻色彩,只有奈保爾的寫作一直在挑戰后殖民社會的現實。他是來自后殖民社會的內部人,他具有一雙洞察社會的“通靈者”的眼睛,無論身處何處,他都能用文字抓住第三世界的文化靈魂,并將其不加美化地呈現出來。

觀點

他的死絕不只是英國文學的損失

陸建德(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奈保爾的文字非常犀利,在有的被殖民過的國家,人們習慣性地沉浸在受害者話語里,但若不能正視歷史與現實,就不會取得真正的進步,奈保爾對這個問題有很透徹的分析。他從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入手,發出了讓人警醒的聲音。他想去追問,為什么有的國家被殖民,遭受不幸的命運,而有的國家能夠強大、得到很好的治理。

比如晚清中國,吸食鴉片成風,甚至像嚴復這樣的文人,對中國問題看得特別透徹,但是也抽鴉片,但為什么他在英國留學時不抽?不僅僅是因為英國政府禁止,而是因為大家能自覺抵制鴉片的誘惑。奈保爾對殖民地的批評毫不留情,包括對印度的分析也同樣如此,這種膽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從第三世界走出來,是寫殖民社會和文化最突出的一位,他的死絕不只是英國文學的損失,也是我們發展中國家的損失,我們失去了一位諍友。

他不在乎政治正確或他人的賞識

方柏林(奈保爾《大河灣》譯者)

我覺得奈保爾是文學界的亨廷頓,用講故事的方式書寫文明的沖突。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印度、英國,他活在幾個世界之間,卻不怎么關心這些世界如何融合,而是更多地描述它們的差異和沖突。他比較超脫于現實,不在乎各種政治正確,更不追求他人的賞識,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對于自己的觀點直言不諱。他敢說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世界的問題,敢“忘本”去說印度的不是,敢把非洲寫得非常絕望。他也是一個“直男癌”,對女性也沒有那么多顧忌。

我只翻譯過他的一本《大河灣》。作為譯者,我有幸在翻譯生涯開始的時候接觸到奈保爾,他是一個既有深度又有可讀性的作家。他給我帶來的觸動,是他寫的遙遠的非洲,但是很多場景和描述我們似曾相識。《大河灣》描述非洲的變與不變,大人物和新領地,是歷史的終結,還是換湯不換藥,我們看了會會心一笑。

他理應得到比現在更多的讀者

黃寧群(新經典“奈保爾系列”主編)

從2010年開始,我們對奈保爾的作品進行了引進。截至2016年,他全部作品的簡體中文版都已經出版,一共27部,包括虛構類和非虛構類。奈保爾的小說和非虛構作品各占半壁江山,同等重要。他最新的作品是《非洲的假面劇》,但自2010年以后,奈保爾便沒有再出新作。如果他之后有新整理的集子,我們肯定會再跟進。我們今年計劃將奈保爾的書作為重點書目推介,目前正在籌備“印度三部曲”等作品的改版。

奈保爾在文學圈有很高的關注度,受到很多作家和批評家的好評,他也有一群非常忠實的粉絲,但大眾讀者對他的了解還遠遠不夠,他理應得到比現在更多的讀者。奈保爾的作品能讓人有很多共鳴,產生思想上的交匯。他作品中講到的一些其他國家的故事,其實在中國也可以看到相同的境況,其他文化中人的行為和反應也能夠折射當下的中國。

采寫/新京報記者 宮照華 呂婉婷

是滑稽的、過時的”,南非裔作家庫切在《V.S.奈保爾:半生》中寫道,“奈保爾本人在著作中采取的常常是權威的態度,比任何本土英國人都要維多利亞式,因為英國人現在已無此膽量”。

尤其是在一個政治上對第三世界充滿了平等、尊重、保護等口號的現代,奈保爾所呈現的嘲諷姿態,是極富勇氣的。與另外兩位世界級的后殖民作家相比,石黑一雄幾乎已經成為了英國社會的紳士,薩曼·魯西迪的小說更傾向于魔幻色彩,只有奈保爾的寫作一直在挑戰后殖民社會的現實。他是來自后殖民社會的內部人,他具有一雙洞察社會的“通靈者”的眼睛,無論身處何處,他都能用文字抓住第三世界的文化靈魂,并將其不加美化地呈現出來。

觀點

他的死絕不只是英國文學的損失

陸建德(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奈保爾的文字非常犀利,在有的被殖民過的國家,人們習慣性地沉浸在受害者話語里,但若不能正視歷史與現實,就不會取得真正的進步,奈保爾對這個問題有很透徹的分析。他從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入手,發出了讓人警醒的聲音。他想去追問,為什么有的國家被殖民,遭受不幸的命運,而有的國家能夠強大、得到很好的治理。

比如晚清中國,吸食鴉片成風,甚至像嚴復這樣的文人,對中國問題看得特別透徹,但是也抽鴉片,但為什么他在英國留學時不抽?不僅僅是因為英國政府禁止,而是因為大家能自覺抵制鴉片的誘惑。奈保爾對殖民地的批評毫不留情,包括對印度的分析也同樣如此,這種膽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從第三世界走出來,是寫殖民社會和文化最突出的一位,他的死絕不只是英國文學的損失,也是我們發展中國家的損失,我們失去了一位諍友。

他不在乎政治正確或他人的賞識

方柏林(奈保爾《大河灣》譯者)

我覺得奈保爾是文學界的亨廷頓,用講故事的方式書寫文明的沖突。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印度、英國,他活在幾個世界之間,卻不怎么關心這些世界如何融合,而是更多地描述它們的差異和沖突。他比較超脫于現實,不在乎各種政治正確,更不追求他人的賞識,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對于自己的觀點直言不諱。他敢說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世界的問題,敢“忘本”去說印度的不是,敢把非洲寫得非常絕望。他也是一個“直男癌”,對女性也沒有那么多顧忌。

我只翻譯過他的一本《大河灣》。作為譯者,我有幸在翻譯生涯開始的時候接觸到奈保爾,他是一個既有深度又有可讀性的作家。他給我帶來的觸動,是他寫的遙遠的非洲,但是很多場景和描述我們似曾相識。《大河灣》描述非洲的變與不變,大人物和新領地,是歷史的終結,還是換湯不換藥,我們看了會會心一笑。

他理應得到比現在更多的讀者

黃寧群(新經典“奈保爾系列”主編)

從2010年開始,我們對奈保爾的作品進行了引進。截至2016年,他全部作品的簡體中文版都已經出版,一共27部,包括虛構類和非虛構類。奈保爾的小說和非虛構作品各占半壁江山,同等重要。他最新的作品是《非洲的假面劇》,但自2010年以后,奈保爾便沒有再出新作。如果他之后有新整理的集子,我們肯定會再跟進。我們今年計劃將奈保爾的書作為重點書目推介,目前正在籌備“印度三部曲”等作品的改版。

奈保爾在文學圈有很高的關注度,受到很多作家和批評家的好評,他也有一群非常忠實的粉絲,但大眾讀者對他的了解還遠遠不夠,他理應得到比現在更多的讀者。奈保爾的作品能讓人有很多共鳴,產生思想上的交匯。他作品中講到的一些其他國家的故事,其實在中國也可以看到相同的境況,其他文化中人的行為和反應也能夠折射當下的中國。

采寫/新京報記者 宮照華 呂婉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