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逝世,曾经批判过甘地的他去天堂陪伴圣雄

本書的作者奈保爾, 于當地時間8月11日在倫敦逝世, 享年85歲, 為緬懷他, 介紹本他的書《印度:受傷的文明》

這本書是奈保爾寫的很痛苦的一本書, 1975年, 他以社會考察學者的身份進入印度, 并寫下這篇游記, 他走遍印度各地, 嘗試著找到這個文明的病因。


《印度:受傷的文明》

一、印度教對印度影響巨大

1. 印度教關鍵詞之一:種姓

它是古印度自古以來的等級觀念, 范圍涵蓋了絕大多數人口, 也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制度和規范。 種姓制度給人分了四個等級, 有著嚴格的尊卑之分, 印度獨立后種姓制度被廢除, 但在實際的社會運作和生活中,

種姓仍然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2. 印度教關鍵詞之二:業

這個就很像佛教里所說的業力、業障, 對印度教的信仰者來說, 這一世所受的苦都是為前幾世做的錯事還債, 所以一切都是公平的, 要接受這種苦難。

3. 印度教關鍵詞之三:崇尚苦行

印度教認為, 苦行是很重要的修煉自我的方式, 可以讓人解脫, 并且不受輪回之苦。

經過幾千年印度教的這種思想洗腦, 使得印度人安于現狀, 樂于接受現實的苦難, 還把這當成修行, 甚至還不懼死亡, 但卻非常在乎來生, 只希望來生能夠出生到好的種姓家。


奈保爾

二、獨立之后的印度狀況

城市里, 貧富差距暴露得淋漓盡致, 有錢人享受著空調冷氣、山珍海味和豪華車,

而窮人則露宿街頭。 中產階級一方面認為窮人占據和毀壞了城市, 另一方面卻又需要窮人來當幫手和苦力, 所以他們一邊利用窮人, 一邊鄙視和厭棄窮人。 而這些一無所有的窮人, 在城市邊緣、鐵路沿線、工業高速路兩邊, 建造起狹小昏暗的聚居區, 并發展出了新宗教。

在遠離大城市的農村, 底層的村民更是只遵從當地的地主豪紳, 而這些地主為了維持權威, 自然對民主制度抵制排斥, 在村子里, 他們就是法律, 掌控一方。


奈保爾

三、獨立后的印度在智識方面的混亂和困境

奈保爾用了大量反諷的寫作手法, 來對他在觀察途中發現的荒唐事來描寫。

1975年的印度, 牛車比英國的許多二手汽車都貴得多, 可他們會花很多錢和時間去改良牛車的性能,

卻不會引進小發動機來代替牛車。 在代表精英的國家設計學院中, 整天在樂此不疲的設計復雜繁復卻沒個毛用的農具。

奈保爾認為。 這種情形的根源或許在于, 印度人的過度“自我”。 他們既不關注外界, 也懶得客觀的看待世界。 他們不會主動探索世界, 也不習慣進行反思和分析, 而這些認知能力的丟失原因, 還是因為印度教。


奈保爾

四、對甘地主義的評價

奈保爾認為, 甘地一方面拯救了印度, 另一個方面又把印度引入歧途。

首先, 從政治層面來說, 甘地主義的政治思想, 是以村莊為根基的一個個自制聯合體。 眾多的甘地主義者缺乏國家觀念和整體觀念, 所以在獨立后, 他們并不聽政府的話。

其次, 從發展層面來說, 甘地對工業文明非常厭惡, 他說那些代表著壓迫。 所以, 他的衣食住行都是極致的簡樸。 這樣的后果是, 貧窮被他神圣化了, 大家都安于貧窮, 駐足不前。

最后, 奈保爾從意識形態的層面來說, 甘地沒有給印度留下把國家作為一個整體來治理的思想和理論。 甘地是要培養每個人道德的自覺。 他和他的繼承者致力于用每個人自覺來使得國家機器運轉, 而不是通過法律或科學管理來治理國家。


奈保爾

這就是奈保爾當年對于印度現狀的研究和思考, 逝者已逝, 一路走好。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 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 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