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身»正文

山河带砺:抗日伤亡军人葬在深山密林里,七十余年来无人问津

本文作者:李建國

編者按:作者李建國是江西修水縣文史研究愛好者, 多年來他與他的同伴們, 對修水抗戰史鍥而不舍地進行研究。 并根據史料記載與老人記憶, 對抗戰期間三十集團軍駐修水縣的各處駐軍遺址與抗日戰士傷亡墓地進行了大量的尋找、探訪與保護工作。

————————————————

幾個月前, 愛心人士丁建新老師告訴我, 在修水征村鄉梅口村的梅嶺主峰, 還有一處抗戰將士墳墓, 墓碑完好碑文清晰……

梅口村是與我家相鄰的村子, 該村地處偏僻, 山高路遠。 歷史上當地村民靠山吃山, 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

政府移民扶貧和封山育林政策實施后, 村民們相繼離開了大山到鎮上蓋新房安居。 丁建新老師世居梅坑村, 對該地的人文地理非常熟悉, 自獲知梅嶺有軍人墳墓的信息后, 便有了登山探尋的愿望, 然而要登上梅山絕非易事, 徒步幾十公里山路的體力支出, 密林中蚊叮蟲咬的, 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心里障礙。

在胡德群老師的鼓勵之下, 8月10日我們邀約丁建新老師, 一行三人清晨5點從縣城出發開始了梅嶺主峰尋墳探險……

從梅口村部棄車徒步, 進入梅坑古道丁建新老師對沿途的風景名勝了如指掌:梅嶺(梅嶺埂), 海拔高度641米, 位于修水縣征村鄉。 梅口村, 梅嶺曾是修水西大門的天然屏障, 梅嶺古道則是當年抗戰的大通道,

翻越梅嶺即進入本縣東津、東港、渣津地界。 往西直通湖南湖北, 梅坑古道全長約60華里。 蜿蜒于高山峽谷之間, 沿途有古木喬林遮蔽, 是天然的運兵和商貿之路, 沿途曾商賈云集, 軍隊, 商隊, 行人絡繹不絕……

梅坑古道平地20余里, 山道30余里。 古道曾經的通行功能相當于現在的國道。 當年沿途曾有七家歇鋪(小旅店), 五家屠鋪(賣豬肉), 四間榨油坊及多家雜貨店。 古道上的蘇家橋還在。 相傳抗戰時期部隊急行軍時, 兩匹馱迫擊炮彈的戰馬, 因長途奔襲累死于蘇家橋下。 兵站遺址的殘墻斷壁依稀可見。 "試茶亭‘’舊址上石臼等舊物裸露野外, 試茶亭是免費為過往軍隊, 行人, 商隊提供茶水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是抗戰時期當地鄉紳和百姓捐資興建……

70多年的風雲變幻, 找不到了梅山古道繁忙的蹤跡, 只有路上殘存的碎片, 向來人召示其曾經的輝煌。 昔日的官道人跡窂至, 山上30里官道, 多處路段早已頹廢, 路面被巴茅、荊棘、樹木占領, 我們沿著古道披荊斬棘艱難前行……

經過近3小時的艱難跋涉, 終于到達梅嶺主峰。 大家的體力嚴重透支, 飲用水早已喝光, 渾身上下被汗水濕透, 幾乎癱坐在地動彈不得, 目光所及之處都是高山密林, 并不見軍人墳墓的蹤影……

因多年未上梅山, 軍人墓的準確位置在丁老師的記憶中有些模糊了, 我們在大概的500米范圍的荊棘叢中搜尋了一個多小時。 最終還是通過聯系其他知情人, 才找到密林間的墳墓, 墳墓整體完好。


清晰的墓碑記錄

陸軍上尉排長劉桂雲之墓

陸軍擔架兵十一團一營二連 湘鄉人氏

生于民國五年十月二十日

葬于民國三十二年十一月六日卯時。

(即:軍人劉桂雲犧牲于1943年11月6日, 時年27歲)

時近中午, 高溫難忍, 我們實在是沒有了力氣繼續考證周邊疑似軍墳的土堆。 說實話, 發現荒野軍墳后, 我并沒有絲毫的欣喜, 站在高高的梅嶺上, 我的內心的有種強烈的, 莫名的傷感, 和無法言說的沉重!花一樣的年華, 瞬間戛然而止。 死在匆匆的行軍路上, 葬在荒草凄凄古道旁邊。 長眠荒野數十年, 只為恪守‘’國難當頭, 匹夫有責"的莊嚴承諾!先烈們用生命御外侮, 換來華廈數十載平安祥和, 我不知道能為他們做點什么……

上山氣喘喘, 下山腳發軟。 體力透支后下山的路顯得更加艱難。

一路上除了互相提醒注意安全外, 大家都很少說話, 但我感覺到了彼此的心情是沉重的, 思維是復雜的, 迎面的樹木好似與我擦肩而過的軍人, 寂靜中我仿佛聽到了他們急促的腳步聲, 看到了他們衣衫不整艱難前行的身影……

行至梅嶺半山腰, 走在前面的德群君不心一腳踩空, 摔下山崖, 恰好山崖下幾米處有兩棵樹將他托住, 所幸除了皮膚多處擦傷其他并無大礙。 德群君說:舉頭三尺有神明, 不會有事的, 這是埋葬在梅嶺的先烈們, 在以這種方式再次提醒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