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他一家九口參加長征,到達陝北時只剩四人,開國授少將活到一百歲

開國少將李中權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達縣碑牌河石家壩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家裡祖祖輩輩都以務農為生。 僅有的土地無法滿足全家九口人的溫飽, 李老的童年時光, 是在饑餓中度過的。 儘管家境貧寒, 父母依然堅持把李老送入達縣第五高小讀書。 兩年後, 他以全縣第一的成績, 順利考入達縣中學。 上世紀30年代初, 在軍閥混戰、烽火四起的歷史大背景下, 社會動盪、民不聊生, 家鄉人民在軍閥的橫徵暴斂下痛苦掙扎, 幾無生路。 就在此時, 徐向前同志率領的紅四方面軍一舉挺進四川, 創建了川陝蘇區,

解救民眾於水深火熱之中。 在革命形勢的感召下, 李中權懷著滿腔熱血, 毅然加入了紅軍隊伍, 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1933年, 他被調到蒲家場擔任紅軍遊擊隊1大隊政委, 回到家鄉四川達縣碑牌河, 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 建立地方政權, 並且迅猛發展紅軍隊伍, 配合主力紅軍作戰。

1933年年底, 以劉湘為首的四川軍閥開始了瘋狂的反撲, 殘酷殺害紅軍家屬和革命群眾。 由於李中權家是當地有名的紅色堡壘戶, 一旦紅軍撤離, 便會首先遭到反動派的血洗。 因此, 在紅軍主力撤離時, 他的父母毅然帶著孩子們加入革命隊伍, 全家都參了軍。 當時, 大哥李中泮被選為鄉蘇維埃主席, 在紅軍撤離過程中, 帶領赤衛隊配合紅軍作戰。

二哥李中池拖著病體和四弟李中柏為紅軍籌糧帶路。 五妹李中珍被選為婦女主席, 帶領婦女隊為紅軍搶救傷患, 減少紅軍部隊的後顧之憂。 從那之後, 李家的命運便與紅軍、與革命緊緊的連在了一起, 紅軍走到哪裡, 他們就跟到哪裡, 為紅軍帶路、送信、籌糧、洗衣、做飯、照顧傷病員。

不久, 李中權的父親為了掩護紅軍通訊員, 身負重傷, 壯烈犧牲。 接著, 大哥李中泮被也為革命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長征路上, 李中權曾三次遇見母親。 第一次遇見母親是在1934年4月。 那次她在路上一見到李中權就大喊:“兒啊!你到哪兒去了“?李中權和母親談了許久, 儘管母子二人都知道父親去世的消息, 卻都相互隱瞞著。 最後母親還是忍不住告訴了李中權,

母子二人抱在一起放聲痛哭。 第二次遇到母親, 是1936年3月, 在西康省寶興城。 紅四方面軍三過雪山草地, 正準備第二次進入草地的那天黃昏, 李中權在一幢二層小木樓上觀察地形, 突然看到母親拄著拐棍, 一瘸一拐地艱難走來, 後面還跟著他的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這一夜, 母子談了很多, 談得很晚。 母親深明大義, 叮囑兒子不可為她們分心。 面對堅強的母親, 兒子的雙眼早已被淚水所淹沒。 可是母親並不知道, 二哥李中池在戰鬥中犧牲了, 妹妹李中珍在過草地時餓死了。

最後一次見到母親是1936年6月, 在西康省丹巴縣。 李中權已擔任紅四方面軍大金川獨立二師政委, 部隊正在執行任務的行軍途中。 這次見面,

母親長時間一言不發, 不說什麼, 不問什麼, 只是默默的看著兒子, 看了一遍又一遍。 娘兩個心裡都有預感, 這可能是最後一次見面了。 看到李中權傷心的樣子, 通信員遲疑了一會兒說:“要不, 我留下來照顧娘吧!”“部隊有任務, 誰也不能離隊呀!”。 這時母親說話了:“我能走, 兩年都走過來了, 還愁走不到陝北?”望著重病纏身的母親和幼小的弟弟妹妹, 李中權心如刀絞。 他多想留下來照顧母親和弟妹們, 但獨立師不能沒有政委呀。 最後李中權留下了自己的戰馬和部分乾糧, 含淚而去。 憑著驚人毅力和戰馬的幫助, 母親和弟妹們翻過了雪山。 到了西康草地, 她再也走不動了, 永遠的留在了那裡。 令人欣慰的是, 李中權和四弟李中柏、五弟李中衡、年僅九歲的么妹李中秋,
憑藉頑強的毅力和堅定不移的革命信仰走完了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 最終勝利地到達了陝北。 建國後, 他們又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生革命, 雙全智勇, 三過草地, 四次負傷, 五親犧牲, 六任政委, 七五黨齡, 八方敬重, 九死一生, 卓著功勳, 文武奇才, 輝煌征程。 ”這首詩高度概括了李中權將軍輝煌傳奇的一生。 2014年8月4日6時10分左右, 南京軍區空軍原副司令員、原第二政委李中權將軍在北京病逝, 享年100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