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飲茶日誌 大紅柑普

才春天沒多久, 竟然說熱就熱。 天氣一熱, 夜宵飯局也越來越多。 烤串、火鍋外加上小龍蝦, 一頓接著一頓。 嚇得我, 趕緊翻箱倒櫃找出了大紅柑普。

飯桌上拿出來, 本是想給大家解解油膩, 沒想到反引起一番討論。

一位朋友率先誇讚:“楊老師就是厲害, 你們看看, 人家喝的小青柑個頭真大”!

“不光個大, 顏色好像也和小青柑不太一樣耶”!另一位朋友補充道。

我心裡暗想:可不是不一樣嘛, 大紅柑與小青柑根本就是兩種茶嘛!

這種差別, 可不光是大與小的問題。

其實不管是大紅柑, 還是小青柑, 都是茶與柑果皮的結合。

而說起茶與柑橘果皮的結緣, 在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中便有記載。 《茶經·六之飲》中寫道:

“或用蔥、薑、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 煮之百沸, 或揚令滑, 或煮去沫。 斯溝渠間棄水耳, 而習俗不已。 ”

文中明確指出, 橘皮與茶可搭配在一起煮飲。 雖然茶聖陸羽批評這種行為不入流, 但他也感歎“習俗不已”。 由此可見, 橘皮配茶的做法興起於“前《茶經》”時期。 到了陸羽生活的唐代中期, 仍然非常流行。

但要注意, 這時還只是簡單將橘皮與茶搭配在一起, 並不做任何工藝上的再加工。 這樣的混搭, 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

據原廣東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桂埔芳老師回憶, 國營時代曾有大批“橘皮普洱”出口。 所謂“橘皮普洱”, 即是將橘皮切碎後摻入普洱茶中,

兩者攪拌均勻後即可分裝出貨。 不得不說, 這種做法頗有《茶經》遺風。

出口產品“橘皮普洱”, 與“大紅柑普”都是果皮與茶葉的搭配。 但兩者在工藝及風格上, 卻又有著很大的不同。

“橘皮普洱”是將果皮切碎拌入茶中, 再以散茶的形式銷售。 而如今的“大紅柑普”, 則是將大紅柑掏空後填裝普洱茶。 最終的成品, 是一顆一顆飽滿的果實。

果中填茶的做法, 並非廣東新會首創。 這種工藝, 最早起源于閩南地區。

閩南一帶流行一種柚子茶。 就是把成熟的柚子掏空, 然後在裡面塞上烏龍茶。 經過所謂“九蒸九曬”, 制好後再進行陳化。 喝的時候, 取一些茶葉再掰一些柚皮一起沖泡。 止咳化痰, 具有很好的效果。

上個世紀,

很多農村地區的家庭, 雖未貧至無衣食之地步, 但果腹禦寒之外, 幾乎又全都沒有了。 有個頭疼腦熱, 真的就是以茶為藥。 這種“柚子茶”一般不作為商品, 而是老人給自己兒孫們做的“良藥”。 以至於很多閩南人一提起這種茶, 總是想到自己的爺爺奶奶。

新會地區, 本只出產陳皮。 但自2010年前後, 開始效仿閩南柚子茶, 以紅柑中填塞普洱茶, 從而做成柑普茶。

比起之前出口的“橘皮普洱”, 大紅柑普茶不光是造型的變化, 工藝上也有了質的提升。

之前的做法, 只是將橘皮切碎後與普洱簡單混合, 最多只能算是拼配。 而大紅柑普, 則是將陳年普洱茶裝入到掏空的柑果內, 再以曬烘結合的方式乾燥。 再入庫封存數年, 使得果香與茶韻進行結合。

不同於拼配, 大紅柑普的工藝更類似與“窨制”。

與北方常喝的茉莉花茶類似, 大紅柑普的製作也利用了茶葉良好的吸附性。 茶葉為疏鬆多孔物質, 內部有很多細微小孔。 微觀環境下看, 有點像人的毛細血管。 這些細微孔洞, 容易吸附空氣中的水汽和氣味, 是物理吸附的基礎。

除此之外, 茶葉內含有棕櫚酸和萜烯類等成分。 這類物質本身沒有香氣, 但具有較強的吸附性能。 他們可以吸附空氣的各種味道, 具有“定香劑”的作用。

家裡的茶葉, 一不留神就會串味變質, 也是上述原理所決定。

要說制茶人實在聰明, 總能化腐朽為神奇。 茶愛吸味, 本是讓人頭痛的事情。 匠人卻巧妙利用茶的吸附性, 讓其遠離異味而親近香氣, 從而做出各種樣式的再加工茶。

大紅柑普的製作, 便是利用了這一原理。

當年出口的“橘皮普洱”, 多是銷往歐美市場。 洋人嗜香, 因此多選用新鮮果皮摻於普洱中。 這樣的茶乍一聞香高, 但實則香不入水。 銷給西方市場也就罷了, 卻絕難俘獲愛茶人的味蕾。

上等的大紅柑普, 應採用“三陳”的工藝。 所謂“三陳”, 即用年份陳茶, 配以正宗新會陳皮原料, 兩者結合再加以時間陳化。 “三陳”結合, 方能彰顯大紅柑普的魅力。

由於是成熟果實裝填, 因此一般大紅柑普的重量都要在30g上下。 可別一次都丟進茶壺, 那就要鬧笑話了。 以150ml壺為例, 取6g茶再掰上2g陳皮一同沖泡即可。

沸水沖泡, 茶湯色澤深紫, 又泛著一絲酒紅。 茶湯劃過口腔, 能夠感受清淡的柑子氣味, 細膩而持久。繁複多變的馥鬱果香,剛好可以將陳年普洱醇而無香的口感加以平衡。宜人的果酸,將茶的甘甜修飾得更富於層次感。

不愧是陳年茶加上陳皮,口感結構扎實,醇黏釅甜,又非一般普洱茶可比了。

現在流行的小青柑,雖也是果內填茶,但卻不具備“三陳”的特性。幹茶倒有果香,但茶湯卻味道単薄,氣若遊絲。

兩者相比,高下立判。

的確,我平日飲茶,只喝大紅柑而拒絕小青柑。

一方面,二者口感殊異。更為主要的是,青柑與紅柑功效天差地別。

日常教學中,很多同學都會問我茶與健康的話題。什麼體質喝什麼茶?什麼季節喝什麼茶?什麼病症喝什麼茶?

我總勸大家,喝茶時心態大可放鬆。

茶有藥性,但不可當藥去看待。

所以我們喝茶得去茶店選,而不能去藥店買。

茶性溫和,既不可能馬上治病,也不可能快速致病。

柑普茶,則更具備藥效。為何?因為橘皮自古便被醫家關注,是一味地地道道的藥材。《神農本草經》中記載:

“橘柚味辛,溫。主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穀。久服去臭,下氣通神。一名橘皮。生南山川穀。”

先人起初對於橘皮的認識較淺,只是說出其具有藥效,但青紅柑沒有加以區分。不管是青柑還是紅柑,兩者皆是藥材。都稱橘皮。

《神農本草經》,使中國人知道了它的藥用價值。

由於用藥的發展,橘皮出現了黃橘皮(陳皮)、青橘皮(青皮)之別。陳嘉謨《本草蒙筌》記載:

“青皮,陳皮一種...... 因其遲收早收,特分老嫩而立名也。”

理論上,青柑與紅柑屬於一個樹種。這有點像白毫銀針和白牡丹、壽眉之間的區別。

根據老嫩程度,有了不同的命名。

不光名稱不同,二者的功效上也有很大差別。這裡面涉及到中醫藥理學知識,我不敢妄言。湊巧我的學生張楚楚,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碩士研究生。請她幫忙收集中醫文獻,梳理清楚青柑與紅柑之別。

小青柑雖為晚近出現之品種,但我國中醫對於青柑的利用卻由來已久。據《本草經疏》記載:

“青皮,性最酷烈,削堅破滯是其所長,然誤服之,立損人正氣,為害不淺。凡欲施用,必與人參、術、芍藥等補脾藥同用,庶免遺患,必不可單行也。”

由此看見,青皮確是一味藥材。換言之,以青皮為原料的小青柑,也一定具有藥效。作為一味藥材,青皮有著自己獨特的藥性。要喝小青柑,一定要瞭解清楚藥效後再飲。

據文獻記載,青柑性最酷烈、削堅破滯。在中醫臨床應用中,小青柑的原料青皮具疏肝破氣,消積化滯之功,用於胸脅脹痛,疝氣, 乳核,乳癰,食積腹痛等症。經典名方如木香順氣散、青皮丸、枳殼青皮飲和大應丸中均有青皮。

由此可見,小青柑看起來很可愛,實則其中暗含著一劑猛藥。

大紅柑普所用的陳皮,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用於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症。經典名方如二陳湯、蘇子降氣湯、六君子湯、溫膽湯、平胃散等均以陳皮為主藥。

青皮與陳皮不能同日而語,小青柑與大紅柑絕不能混為一談。

很多茶商冒用文獻,混淆人們視聽,將陳皮與青皮的效果混為一談。他們把青皮、陳皮所有的藥效一股腦都歸於小青柑名下,這顯然有誇大宣傳、混淆視聽的嫌疑。但只要翻閱中醫文獻,就會發現二者差別不言而喻。

若真是說溫味健脾,強胃消食,燥濕化痰,那還得是飲大紅柑普才行。再加之陳皮性溫和,老少皆宜,適應人群更為廣泛。小青柑偶爾為之無傷大雅,但若把中藥“青皮”當口糧,我想就是大夫也不能答應吧?

喝茶,雖是隨心,但不可馬虎。也要講求科學的態度,總不能因為喝茶傷及了身體。

本是想聊聊我的飯局護身法寶大紅柑普,卻又不得不寫幾句茶界熱點小青柑。

不知不覺,可能又要得罪人了吧?

細膩而持久。繁複多變的馥鬱果香,剛好可以將陳年普洱醇而無香的口感加以平衡。宜人的果酸,將茶的甘甜修飾得更富於層次感。

不愧是陳年茶加上陳皮,口感結構扎實,醇黏釅甜,又非一般普洱茶可比了。

現在流行的小青柑,雖也是果內填茶,但卻不具備“三陳”的特性。幹茶倒有果香,但茶湯卻味道単薄,氣若遊絲。

兩者相比,高下立判。

的確,我平日飲茶,只喝大紅柑而拒絕小青柑。

一方面,二者口感殊異。更為主要的是,青柑與紅柑功效天差地別。

日常教學中,很多同學都會問我茶與健康的話題。什麼體質喝什麼茶?什麼季節喝什麼茶?什麼病症喝什麼茶?

我總勸大家,喝茶時心態大可放鬆。

茶有藥性,但不可當藥去看待。

所以我們喝茶得去茶店選,而不能去藥店買。

茶性溫和,既不可能馬上治病,也不可能快速致病。

柑普茶,則更具備藥效。為何?因為橘皮自古便被醫家關注,是一味地地道道的藥材。《神農本草經》中記載:

“橘柚味辛,溫。主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穀。久服去臭,下氣通神。一名橘皮。生南山川穀。”

先人起初對於橘皮的認識較淺,只是說出其具有藥效,但青紅柑沒有加以區分。不管是青柑還是紅柑,兩者皆是藥材。都稱橘皮。

《神農本草經》,使中國人知道了它的藥用價值。

由於用藥的發展,橘皮出現了黃橘皮(陳皮)、青橘皮(青皮)之別。陳嘉謨《本草蒙筌》記載:

“青皮,陳皮一種...... 因其遲收早收,特分老嫩而立名也。”

理論上,青柑與紅柑屬於一個樹種。這有點像白毫銀針和白牡丹、壽眉之間的區別。

根據老嫩程度,有了不同的命名。

不光名稱不同,二者的功效上也有很大差別。這裡面涉及到中醫藥理學知識,我不敢妄言。湊巧我的學生張楚楚,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碩士研究生。請她幫忙收集中醫文獻,梳理清楚青柑與紅柑之別。

小青柑雖為晚近出現之品種,但我國中醫對於青柑的利用卻由來已久。據《本草經疏》記載:

“青皮,性最酷烈,削堅破滯是其所長,然誤服之,立損人正氣,為害不淺。凡欲施用,必與人參、術、芍藥等補脾藥同用,庶免遺患,必不可單行也。”

由此看見,青皮確是一味藥材。換言之,以青皮為原料的小青柑,也一定具有藥效。作為一味藥材,青皮有著自己獨特的藥性。要喝小青柑,一定要瞭解清楚藥效後再飲。

據文獻記載,青柑性最酷烈、削堅破滯。在中醫臨床應用中,小青柑的原料青皮具疏肝破氣,消積化滯之功,用於胸脅脹痛,疝氣, 乳核,乳癰,食積腹痛等症。經典名方如木香順氣散、青皮丸、枳殼青皮飲和大應丸中均有青皮。

由此可見,小青柑看起來很可愛,實則其中暗含著一劑猛藥。

大紅柑普所用的陳皮,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用於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症。經典名方如二陳湯、蘇子降氣湯、六君子湯、溫膽湯、平胃散等均以陳皮為主藥。

青皮與陳皮不能同日而語,小青柑與大紅柑絕不能混為一談。

很多茶商冒用文獻,混淆人們視聽,將陳皮與青皮的效果混為一談。他們把青皮、陳皮所有的藥效一股腦都歸於小青柑名下,這顯然有誇大宣傳、混淆視聽的嫌疑。但只要翻閱中醫文獻,就會發現二者差別不言而喻。

若真是說溫味健脾,強胃消食,燥濕化痰,那還得是飲大紅柑普才行。再加之陳皮性溫和,老少皆宜,適應人群更為廣泛。小青柑偶爾為之無傷大雅,但若把中藥“青皮”當口糧,我想就是大夫也不能答應吧?

喝茶,雖是隨心,但不可馬虎。也要講求科學的態度,總不能因為喝茶傷及了身體。

本是想聊聊我的飯局護身法寶大紅柑普,卻又不得不寫幾句茶界熱點小青柑。

不知不覺,可能又要得罪人了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