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姓氏故事】“朱”姓

歷史來源

「朱」源出

1.朱姓始成於西周, 是古帝顓頊高陽氏之後。 朱姓頊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 第五子名安, 大禹賜曹姓。 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 封安的後裔曹挾在邾(今天山東省鄒城市一帶), 建立邾國, 附庸于魯國。 邾國又作鄒國, 亦稱邾婁, 有今山東費縣、鄒城、滕州、濟甯金鄉等縣地市, 建都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 西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 到了戰國中葉為楚所滅, 邾國貴族以國為氏, 就是邾氏, 後邾國君主支庶子孫又去邑為朱姓。

2.另據>記載, 鮮卑族竭燭渾氏朱可渾氏, 在孝文帝時住在洛陽,

他 們一起改為朱姓。

3.出自祁姓, 源於堯帝嫡子丹朱之後。 據氏書與正史記載, 聖君帝堯子丹朱的後裔, 分為數支。 一支以房為氏, 一支為狸為氏, 一支以傅為氏, 另有一支丹朱的後裔, 則以始祖之名“朱”為氏, 成為後世朱姓中的重要一支——祁姓朱氏。

4.《元和姓纂》記錄說舜時有一個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 他的後人以朱為姓。

5.宋國的開國君主宋微子啟(商紂王的庶兄)有裔孫朱暉, 原以國名為氏, 稱宋氏。 春秋時, 諸侯滅宋, 其後裔逃至碭(今安徽省碭山縣), 改宋氏為朱氏。

6. 出自曹姓, 是顓頊帝的後裔。 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 生有6個兒子。 其中, 第5個兒子叫安, 姓曹, 封在曹(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 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振鐸在曹國,

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 稱邾子挾, 附庸于魯國鄒縣。 春秋時, 傳至儀父, 見齊桓公稱霸諸侯, 便附從于齊, 進為子爵之國, 亦稱邾婁。 戰國時, 邾國被楚國所滅, 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 後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 稱朱氏。

7.北朝時, 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 有鮮卑族複姓濁渾氏、朱可渾氏改為漢字單姓朱氏。

遷徙分佈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間地及江蘇省境。 西漢朱質有二子:朱禹、朱卓。 朱禹在東漢後期的黨錮之禍中被殺, 子孫避難逃到丹陽(今屬安徽)。 朱卓的後裔由於任官的原因, 主要是在今陝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內發展繁衍。 魏晉以前, 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東、安徽等主要地區。 唐末有朱葆光遷居湖南。

東晉時有朱瑋自河南南陽徙居南康(今屬江西), 其後朱熹僑寓建陽(今屬福建)。 朱熹之孫朱銓回遷廬陵(今江西吉安), 朱銓的5世孫朱章甫於南宋末年避亂徙居吉安府安福縣(今屬江西), 後又遷至廣東興甯寧中鄉竹絲湖立業, 成為朱氏興寧竹絲派一世祖。 朱章甫的三兒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羅浮(今廣西東興各族自治縣東)徐田, 此後, 子孫繁衍, 分佈於今廣西、廣東的許多地方。 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 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臺灣, 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朱姓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南方的大姓之一。

朱姓, 在臺灣是個較有影響的姓氏。 清康熙年間, 臺灣的農民起義首領朱一貴,

是落籍臺灣的朱氏中較有影響的一個。 朱一貴, 原福建省長泰人, 小名祖。 明亡之後, 他遷居臺灣台南縣羅漢門, 夏率眾起義, 以反清複明相號召, 稱“大明重興元帥”。 各地農民紛起回應。 他率領義軍, 在諸羅的赤山取得大勝, 人數發展到三十萬, 進而佔領了全臺灣。 他被推為中興王, 年號永和。 後在清政府渡海進攻下, 作戰失利, 他被俘就義。 從此, 朱一貴在臺灣留下了不朽的英名。 早在明永曆十八年(西元1420年)朱元璋的後裔朱術桂隨鄭經來台開墾。 下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彭佳嶼、恒春等地, 均有朱氏拓墾的足跡。 現今臺灣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 是朱姓人氏較多的縣。

家族名人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 元末農民起義, 他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

後來統領了這支起義軍。 1368年, 率軍攻克大都(北京), 推翻元朝, 建立明朝, 號稱明太祖。 其後共傳12代17帝, 立國277年。

朱 棣:明成祖, 明朝第三位皇帝。 朱元璋第四子。 命解縉等人編纂《永樂大典》實為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 曾派鄭和率領船隊七次出使西洋, 所曆三十余國, 成為明初盛事(見鄭和下西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浙江紹興人。 北京大學畢業, 英國倫敦大學研究。 曾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一生致力於文學的創作與研究, 長於散文。 著有背影、經典常談、詩言志辨等。

公號ID : lishigushi

購書WeChat : lsgs201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