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一住家大門上寫著“五福臨門”四個字,乾隆看後大怒:發配甯古塔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奇特的歷史文化現象——避諱。 所謂的“避諱”並不是單單指避帝王的諱, 也有聖人、長官以及所尊重者的名字。 避諱在古代是一般臣民不可不懂的學問, 因為一旦犯下忌諱, 輕者治罪, 重則身首異處。

避諱這一現象最早還是源于避皇帝的諱, 古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 對巫術、詛咒一類的事情比較看重。 因此, 深居宮中的帝王往往覺得自身不夠安全, 擔心人們利用他的名字進行一些詛咒活動, 或是對他的名字進行踐踏, 所以實行了避諱制度。

到了清代, 避諱制度發展到了一個高峰,

其中很多滲透著血與淚。 清代是滿族人建立的, 早在關外的時候並不沒有避諱這個講究, 入主中原後, 他們很快吸收了漢文化的精髓, 但在清初、中期, 避諱制度實行的並不嚴格。

第一位入關的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按照避諱原則應避“福臨”二字。 可是順治皇帝對此並不重視, 認為自己的名字中有“福”字, 不可因他一人而讓天下之人無福。 於是他頒佈詔書, 宣佈凡是遇到“福臨”二字可以不用避諱。

然而, 到了康、雍、乾時代, 避諱就成了國之大事, 康熙帝名“玄燁”二字就採取了嚴格的避諱制度, 任何官方檔或是民間著書立說, 都要避諱, 將“玄燁”二字作缺筆處理, 即少寫最後一筆。

到了乾隆時期, 避諱制度更是登峰造極, 乾隆十三年八月,

乾隆帝在北京月壇參加祭祀, 在回宮途中遇見一戶住家在門楣之上赫然寫著“五福臨門”四個大字, 本是吉祥之語, 在乾隆眼中看來就成了天大的忌諱。

因為, 順治皇帝的名字叫福臨, 區區草民竟敢將曾祖父的名諱隨意書寫, 真是膽大妄為。 回宮後, 乾隆馬上下旨, 將其住戶鎖拿刑部大獄治罪, 最終定了個“大不敬”之罪被斬首示眾, 並抄沒家產其家屬發配甯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此案影響重大, 一時間京城百姓趕緊將家中有帶“福”字字樣的各種用品書籍通通銷毀, 深怕引來殺身之禍。 此後不久, 乾隆帝又下旨, 規定以後民間門額不可再題“五福臨門”四字, 違者嚴加治罪。

乾隆帝的避諱已經十分苛刻, 而到了慈禧這則更為離奇。

“慈禧”是她的封號而不是名字, 因此她討厭大臣和百姓叫禧, 當時朝野內外都知道慈禧這一特點, 於是凡帶“禧”字的都紛紛改名。 慈禧好聽戲是除了名的, 戲班裡的人也知道慈禧的忌諱, 因此凡是戲名中有帶“禧”字的統統改名。

比如“紅鸞禧”就被改為了“秀才要飯”, “喜崇台”改為了“登臺笑客”。 並以此為引申, 將一些不吉利的戲名也做了修改, 如“斷後”改為“遇後”, “打龍袍”改為“太后還朝”, “斬黃袍”改為“陳橋兵變”等。

就是同治、光緒、宣統這三位晚清皇帝也同樣講究避諱, 民間也因此有了一些附會。 比如同治帝載淳的“淳”字因避諱少寫最後一筆, 民間就將其形容為“去子而無子, 所以同治無後”的說法。 凡此種種, 不勝枚舉。

清代歷史上,

因為避諱問題遭來殺身之禍的比比皆是。 尤其是康、雍、乾時期, 文字獄肆虐。 很多江南文人因著書立說, 在文字中將努爾哈赤、皇太極等直呼其名而招來大禍。 浙江富戶莊延摘擿著有《明史輯略》, 後來被人告發該書對努爾哈赤直呼其名, 犯下國諱, 結果被開館戮屍, 年滿15歲的子孫悉數被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