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雲南有15萬契丹後裔,保留吃生肉習慣,至今兩姓不通婚

耶律阿保機

自西元907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到1218年西遼被元朝所滅, 契丹族創造了歷史上相當輝煌的一段歷史。 然而, 令人奇怪的是, 自元之後, 史書中再也沒有見諸任何關於“契丹”這一民族的文字, 就連“契丹”整個民族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難道整個契丹民族都被金元兩朝殺絕?對於曾經數以百萬計的契丹民族人口來說, 這似乎不太可能。 八百年前, 他們究竟去了哪裡?而今又身處何方?

民國十一年, 一個炎熱的夏日, 在一座早已盜掘一空的古墓裡, 發現了一些類似文字的符號, 它不同於當時已知的任何文字,

形如天書。 半個多世紀後, 這些符號被確認為早已失傳的契丹文, 而使用這種文字的人, 正是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契丹民族。 如今, 在雲南施甸縣和保山、大理、西雙版納等地, 居住著15萬契丹人後裔, 其中以施甸縣大烏邑村為多。

“我們村的人都是契丹後代, 且統一為蔣姓”大烏邑村的蔣主任說, “從始祖阿蘇魯開始, 到今天已經有20代了。 阿蘇魯, 是契丹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後裔, 于洪武十七年, 被朱元璋封為——承直郎武略將軍。 幾百年來, 我們為了讓後代記住自己是“耶律”的後代, 在村中建立了一座蔣氏祖祠, 向外人昭示自己契丹後裔的身份。 ”

明明是契丹後裔, 為何會演變為蔣姓呢?原來, 當地人“恥於夷姓, 羡慕百家姓”,

於是, 由阿改蔣。 在雲南的, 無論姓阿、姓蔣的契丹後裔, 他們身上都看不出契丹人的影子, 只是有三條, 第一, 蔣姓與阿姓之間不得通婚, 蔣姓之間不得通婚。 第二, 當地人都有吃生肉的習慣, 尤其是逢過年, 醃菜拌生肉是家家桌上必不可少、男女老少皆喜歡的一道可口佳餚。 據史料載, 契丹人以前常吃生肉, 後來才習慣把肉煮熟食用;第三, 當地人在春、冬季節, 會到高山之巔, 張網捕老鷹。 據史料記載, 契丹人被稱為“鷹之族”, 這算是雲南契丹後裔的“證據”之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