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曾國藩:一個人不成熟,有三大表現

來源:儒風大家(ID:rufengdajia)

授權圖片 | 滕首詩 攝

1

多說話

多說話, 這是人最大的不成熟。

多說話的人, 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到別人, 而自己渾然不知。 還總為自己的誇誇其談感覺良好。

墨子的弟子問墨子, 老師, 多說話好嗎?

墨子告訴徒弟, 你看那蛤蟆, 整天呱呱亂叫, 不僅沒什麼用, 反而還惹人厭煩。 而雄雞, 只在破曉時刻準時啼叫, 讓所有生物知道天亮了。

可見, 說話要講究時機和分寸。 有些話, 只能在合適的場合說, 否則就會得罪人。

古人把說出去的話比做射出去的箭。 說出去的話, 就像箭射出去一樣, 是無法收回的。

而那些不合適的話, 惡毒的話, 甚至比毒箭更能傷害人。

最可惜的是, 有時候很多人並不是存心要傷害別人, 只是不注意, 話說個不停, 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人。 所以, 多說話, 百害而無一利。

實際上, 曾國藩年輕時也是年少氣盛, 經常與人打嘴仗, 甚至因為爭論與同僚還拳腳相向。 後來他在日記中反省, 列出了自己的三大錯:一是平常就自以為是;二是嘴上說話沒把門的;三是明明說話得罪了人, 還跟人強辯。

後來, 曾國藩意識到了“多言”的危害, 不斷在日記中自我反省, 最終改掉了這個惡習。

2

狂傲

有人曾經說過, 一個人, 到了20歲還不狂, 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30歲還狂, 也是沒出息的。

20歲正是自負自滿、年少輕狂的時候。 這時候沒人會把這種狂放在心上,

大家都會寬容。 因為年輕人涉世未深, 根本不知道天高地厚。

而如果到了30歲, 還狂妄、傲慢, 這個人就不成熟了, 在心智上差了很多。

曾國藩曾說: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 曰多言。 丹朱之不肖, 曰傲曰囂訟, 即多言也。

曾國藩在這裡指出了普通人的兩大凶德和弱點:傲慢和話多。 在曾國藩看來, 傲慢, 這是比多言更嚴重的不成熟的表現。

傲慢的人, 都是高調、好顯露自己的調。 曾國藩認為, 過於高調是為天道所不容的, 必然招致各種嫉恨、打壓和明槍暗箭。 所以他提倡“渾”,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低調、內斂、謹慎等品質。

王陽明說, “故為子而傲, 必不能孝;為弟而傲, 必不能弟。 ”一個傲慢的人是不會有什麼人際關係、人脈的,

不僅如此, 他們可能連最起碼的父母、夫妻、兄弟之間的關係都處理不好。

3

投機取巧

做事情老是想走捷徑, 耍手段, 這也是一種不成熟。

因為世界上的事, 很多時候是下一分力氣, 得一分收穫的。 總是想走捷徑的人, 一方面是懶, 一方面是投機取巧的心理始終在作怪, 最終難成大器。

譬如讀書修身, 讀一本書就有一本書的收穫。 我上學的時候, 買了一本朱熹注的四書, 繁體豎排的, 很好。 而我的一個室友, 為了裝點門面, 也買了一本。 可惜他始終沒看過。

據他說, 後來他面試南方一所大學的研究生, 老師問他讀過什麼書, 他回答《四書》。 當老師問他《四書》的作者都有誰時, 這哥們終於兜不住了, 場面非常尷尬。

有些東西, 投機取巧是達不到目的的,

只會讓人虛度時光。

曾國藩其實不算個軍事家, 他打仗就憑“穩”、“笨”。 他說:“打仗要打個穩字。 ”他一生善打愚戰、笨戰, 不善打巧戰。 他打仗不貪小利, 不求奇謀, 踏踏實實, 穩紮穩打。

曾國藩說:“天下之至拙, 能勝天下之至巧”, “笨”到極致就是“聰明”, “拙”到極點就成了“巧”。 笨的意思就是, 不自欺, 一點一點做, 絕不偷工減料, 不求快, 不求表面光彩。

曾國藩修身有十二條“鐵律”, 之所以被人稱之為鐵律, 是因為曾國藩從30歲開始, “笨笨地”堅持了半生, 從未自欺欺人, 放縱自己。

曾國藩有一句話, 我很喜歡, 與諸君共勉:堅其志, 苦其心, 勞其力, 事無大小, 必有所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