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乾隆:朕虽然是大猪蹄子,但对富察姐弟是真心的

舒舒說:

群眾呼聲太高, 所以有了第二篇《延禧攻略》歷史小課堂。 這幾天的劇情看炸了, 倔強的傅瓔女孩和令后CP都敗下陣來, 乾隆這個大豬蹄子成了主題詞。 我為弘歷不服!為什么不能把瓔珞嫁給傅恒, 因為朕對他是真愛啊!

——快要棄劇的阿舒

對于西方人來說, 十三是個很不吉利的數字。 公元1748年的愛新覺羅·弘歷如果知道這個觀點, 一定會猛烈點頭。

《清高宗乾隆帝朝服像》清 郎世寧繪

這一年, 正是乾隆十三年。

大清帝國的最高統治者, 在這一年遭遇了多次死亡, 而第一場便是令他刻骨銘心的。

這本來是一次散心之旅——他和皇后富察氏剛剛失去了兒子,

那個孩子被乾隆皇帝極為看重, 辦周歲生日的時候, 他還特別寫詩, 并在詩句后面自注:“去歲中宮生子, 今日適逢周醉。 恰憶去年得句日, 果然歲歲結為緣。 ”愛新覺羅家族的魔咒——天花奪去了這個佛誕日出生的小太子的性命。 這是帝后第二次痛失愛子。

在御駕行進到泰山行宮的時候, 皇后病倒了。 太醫診治是“風寒”, 富察氏卻覺得, 這也許是對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次打擊。 她開始一反常態的勸說皇帝早日回京, 然而, 當龍舟行至山東德州時, 這個大清第一夫人終于走完了自己三十六歲的一生。

《乾隆皇后肖像》清 郎世寧繪

乾隆皇帝對于這一天記得清清楚楚——乾隆十三年三月三十一日。

哪怕到了嘉慶元年, 那時候他已是86歲的老人, 在千叟宴詩中, 還念念不忘:

孝賢皇后于戊辰三月十一日大故, 偕老愿虛, 不堪追憶!

他們是真正的少年夫妻。

從雍正五年開始, 他們在一起度過了22年。 后世流傳下來的記錄里, 孝賢皇后是一個完美的女人:她用通草絨花為飾, 不御珠翠;皇帝生瘡, 她衣不解帶親自服侍;太后不舒服, 自己剛出月子就跑去侍奉湯藥, 落下了病根……

《孝賢純皇后親蠶圖》來源:故宮博物院

不過,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我們無法用現代人眼光的“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標準來衡量這對夫婦的感情。 因為, 當孝賢皇后奉旨嫁給弘歷的時候, 寶親王府上已經有了另一位身懷有孕的富察氏侍妾, 孝賢皇后入府十個月之后,

寶親王弘歷有了自己的長子永璜。

這個孩子的命運將和孝賢皇后以一種神秘的牽絆維系在一起, 但現在, 長子的出生并沒有影響富察福晉和寶親王的感情, 這對小夫妻非常投契, 據當事人回憶, 達到了“一日不見如三月”的地步。

所以, 在弘歷登基之后, 他下達的第一個家庭指令, 就是讓皇后去住長春宮。 這個舉動在現代人看來有點習以為常, 但在當時人的眼里, 這就是赤裸裸的撒!狗!糧!——弘歷有一個父親御賜的號“長春居士”, 在圓明園, 皇后的居所也是“長春仙館”。

《萬國來朝圖》之乾隆后妃 清 郎世寧繪

不止如此, 他把自己曾經居住過的乾西二所賜名為重華宮, 并在這里舉辦各種春節茶會。 幾乎在每次重華宮的重大宴會上,

他都會不厭其煩地告訴大家, 我和孝賢皇后是在這里結的婚。

勿忘自始五年丁未年十七賜成大婚禮于西二所、踐阼后賜名重華宮者是也。 爰偕孝賢純皇后、竭奉歡養。 盡孝殫誠。 問視滋謹。 退居之暇。 典學時懋。 惟以恬靜沖和、內葆明德。

——《清實錄》

乾隆六十年的時候, 他把重華宮布置成了一個小型博物館, 里面放著父母和祖父賞賜的東西和自己做寶親王時常用的物品。 在這些陳設中, 他特別提到:

上諭皇太子、皇子、軍機大臣曰。 現在重華宮陳設大柜一對。 乃孝賢皇后嘉禮時裝奩……后世子孫隨時檢視。 手澤口澤存焉。 用以篤慕永思。 常懷繼述。

皇后可以有很多個, 但妻子, 確實只能有一個。

而現在, 他的妻子去世了。

作家高陽敏銳地察覺到了乾隆十三年的變化“乾隆十三年間, 為高宗生平的第一變, 由寅畏小心, 一切務從寬大而一變為生殺予奪, 逞情而為。 ”

在失去了妻子之后, 乾隆皇帝的脾氣忽然走上了父親的老路。 在為皇后治喪期間, 這個本來頗為仁慈的皇帝忽然大開殺戒, 禮部尚書和湖廣總督都因為小事而掉了腦袋, 連張廷玉這樣的老臣也被嚴厲斥責和處分。 而我們在前面提到的皇長子永璜, 被父親永遠剝奪了爭奪皇位的資格——理由是沒有對皇后的去世表現出足夠的哀傷。


張廷玉

而皇后的這場葬禮, 確實是乾隆朝最盛大的, 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大清最盛大的皇后葬禮。 因為在這之前, 無論是康熙皇帝的幾位皇后, 還是世宗雍正孝敬憲皇后(奏是你們的宜修)的大喪儀,都沒有要求“在外文武官員、軍民人等照京師治喪”,只有孝賢皇后的喪儀規格達到了“各省文武官員從奉到諭旨之日為始,摘除冠上的紅纓,齊集公所,哭臨三日,百日內不準剃頭,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內,停止音樂嫁娶;一般軍民,則摘冠纓七日,在此期間,亦不嫁娶,不作樂。”

昨天《延禧攻略》里富察皇后下線了,我很難過

連皇后去世時乘坐的舟船都被要求拉回京城,為此還在城門扒了一個大洞,因為船太大。五月二十一日,皇帝素服親御太和門,而到皇后靈前行冊謚禮的是正使莊親王允祿和副使平郡王福彭。

莊親王是皇帝的叔叔,而平郡王福彭則是弘歷少年最要好的伙伴。(順便說一下,福彭的表弟就是wuli曹雪芹。)他從小被康熙相中,與皇子皇孫們一起在宮中接受教育;到了雍正朝,他進宮專門陪皇子弘歷讀書。兩個人感情深厚,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二十五歲的福彭已經成了當時最年輕的軍機大臣,同年,雍正任命他為定邊大將軍,赴西北指揮清軍與準噶爾作戰。

四個月之后,福彭也去世了,年僅四十歲。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弘歷的這位少年小伙伴顯然是郁郁寡歡的,這源于皇帝繼位之后忽然閑置了這位好友。但福彭的去世,讓弘歷更加感覺孤單,他特意派遣大阿哥永璜前去祭奠,并輟朝兩天以示哀悼,同時加封平郡王 “世襲罔替”的榮譽。

但這一切都有些惘然了,少年時的身邊人,一個個都離去了。

皇帝把最后一點溫柔的目光投向了皇后的家族。

整個清朝的外戚勢力,大約只有在乾隆時代才如此顯眼,但并不是所有的外戚都受到重視。弘歷對于亡妻家族的照顧簡直可以用明目張膽來形容,比如有一次,他要加封皇后的弟弟傅謙,那時候,傅恒已經做了大學士,而乾隆這樣說:

朕之加恩傅謙兄弟者,乃因皇后加恩,并不因其為大學士公傅恒之兄弟也。即大學士公傅恒之加恩,亦由于皇后,而況其兄弟乎。

對啊,我就是因為我老婆,所以提拔他們的,so what?

《還珠格格》里傅恒,我不接受

皇后的幾位兄弟當中,二弟傅清擔任駐藏大臣期間,識破了藏王的謀反計劃,親手殺死了藏王,自己也以身殉國,皇帝深為感動,評價他“心苦而功大”;但皇帝最為看重的,還是皇后最小的弟弟傅恒。

這才是wuli傅恒

據說,這是由于皇后臨終前的囑托(“后臨薨,以傅恒為托,故上欲驟貴恒,且令得建大功,有以服中外,廷臣窺見其指,故甚重其行。”)當然,這個小舅子,也確實非常爭氣。

乾隆十三年,在皇帝最失意的這一年,傅恒站了出來,他請求奔赴金川前線,為皇帝作戰。

大小金川的面積統共不過一萬五六千平方公里,“大小金川之戰”的名氣并不算大,乾隆朝更為著名的戰爭也許是大小和卓之戰和滅準噶爾之戰,但卻是乾隆朝最花錢、歷時最長、參與著名將領最多的一場戰役——乾隆朝的所有名將,岳鐘琪、張廣泗、傅恒、阿桂、海蘭察、兆惠、福康安等,統統都參加了大小金川之戰。

海蘭察就是那個總跟明玉斗嘴的另一個大豬蹄子

這場仗不好打,乾隆十三年,金川的指揮官是訥親,首席軍機大臣。他的祖父是遏必隆,姑姑是康熙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論輩分,乾隆要叫他一聲叔叔。然而,宰相大人到了前線簡直成了豬隊友。他的作戰策略傳到京師之后,乾隆皇帝就炸裂了!

第一,宰相大人說,皇上,我看到金川敵人的碉樓特別厲害,我覺得我們也要蓋碉樓,所以我們現在就在蓋了。

OMG!弘歷說,北鼻,我們是進攻一方啊,主要是要打敵人的碉堡啊,你們蓋了個碉堡,那躲在里面,還怎么進攻呢?(彼之筑碉原以自守,我兵自應決策前進,奮力攻取,乃轉令攻碉之人,效彼筑碉,是亦將為株守之計耶?)

第二,宰相大人說,皇上,碉樓我們不蓋了,但是我打算請來西藏喇嘛和終南道士念咒助戰!

OMG!弘歷說,北鼻,你是神經病嗎?要是這個有用我還派你去干嘛?

訥親的心思此時似乎完全不在金川,他聽到了一個謠言,皇帝讓他去打仗,主要是為了給皇帝的小舅子傅恒挪地兒,讓傅恒早點擔任首相。于是,他再三給皇帝寫信,說自己想回京奏對,這一下,把皇帝徹底惹惱了。

乾隆十三年九月,訥親被“雙規”了,他的罪行據說由乾隆皇帝親自整理,有數千條之多。

這時候的傅恒是什么情況呢?

軍機大臣(中央軍委委員)

戶部尚書(財政部長)

兼兵部尚書(國防部長)

領侍衛內大臣(皇家禁衛軍一把手)

協辦大學士(助理宰相)

另有“太子太保”榮譽身份

……

而訥親倒下之后,果然如他所料,他和另一位受到牽連而被免職的名將張廣泗留下的職位——經略大學士和川陜總督——全由傅恒擔任。

傅恒小天使又火箭提升為保和殿大學士,皇帝還特別規定,從傅恒被提升的這一天開始,保和殿大學士居諸殿閣大學士之首。

還沒完,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傅恒又多了一個頭銜:太保。

這個榮譽稱謂,之前只授予類似張廷玉、鄂爾泰這樣的功勛級元老重臣,而傅恒此時還不到三十歲。

這不是愛是什么?

乾隆十三年,傅恒出發了。

出發沒多久,弘歷就開始抱怨。

經略大學士起身以后,軍機處所辦事件,多不能愜意

——《清高宗實錄》卷三二八,乾隆十三年十一月癸亥

今日召見軍機大臣等,面降諭旨,伊等從清晨直辦至未末,方行進呈,而詞旨又殊多未當,復煩朕大加改削,直至申正始畢。經略大學士途次逐日驅馳,尚能辦如許事件,又皆精詳妥協,則經略大學士實勞瘁矣,而朕此間之佐理需人,實不可不念。”

——《清高宗實錄》卷三二九,乾隆十三年十一月庚辰。

傅恒的行進速度相當快,乾隆皇帝所擔心的,并不是戰事,而是小舅子的身體:

他聽說傅恒每天“起身甚早,行走甚急”,便要求大學士的隨從們“留心視大學士體中若何,如行走從容,則可不必勸阻,倘稍有勉強,伊等即當竭力勸阻”。

皇帝的雷霆萬鈞,到了傅恒這里,全變成了春風化雨:

日間雖無事馳驅,可以料理諸務,至夜間則宜稍為憩息,斷不可復加勤瘁,以釋朕懸注。

經略大學士傅恒、途中多服涼飲。當由朝夕馳驅。鞍馬勞頓。又兼辦理陳奏事件、一切公務。心力俱煩。以致火氣上升。喜服清涼。朕心實為不忍。益深懸念。大凡寒涼之物。常服實非所宜。或鮮果偶進一二。尚屬無礙。至于飲食茶水。切當留心節制。勿圖取快一時。致妨胃氣。著傳諭經略大學士。善體朕意。珍重調攝。以紓遠念。

即如今日接到經略大學士大安驛所發奏摺,系二十二日丑正二刻拜發,若非徹夜不寐,何以趕辦。

(就拿今天接到的這道奏章來說,我注意到它是凌晨兩點多發出的,如果你不是徹夜加班的話,怎么可能那時候還辦公呢?媽呀感動哭了!)

抵營后,倘仍似此勞瘁,實非朕拳拳馳諭之意。

……

這還沒完,傅恒同學表示,我要好好打仗,不打贏了絕不回來。弘歷同學回復,傻孩子,沒關系,打不贏咱早點回來。

然此就人事言之耳。倘萬分之一,有出意料之外,或逆酋自恃天驕,如尉陀之處南粵,未遽掃穴犁庭。一過春期,經略大學士乃朕股肱左右之臣,豈可久勞于外?

皇帝催促傅恒回京的書信,一封接著一封,在牢里的訥親真是要氣死了。甚至還搬出了太后,說不是我讓你回來,是太后說,春和(傅恒的號)怎么還不回來啊。又說,你放心,我讓你回來,不是因為覺得你不行,而是我覺得你特別厲害,但是國家需要你啊,不要被打仗耽誤了國事,乖,快點回來吧小北鼻:

傅恒自奉命以至抵軍,忠誠勞積,超出等倫。辦事則巨細周祥,鋤奸則番蠻懾服,整頓營伍紀律嚴明,鼓勵戎行則士氣踴躍。且終宵督戰,不避風雪,大著聲威,誠克仰副委任。經略大學士傅恒乃朝中第一宣力大臣,豈可因荒微小丑久稽于外?朕心實為不忍,即使擒獲渠魁,掃蕩穴巢,亦不足以償勞。此旨到日,傅恒著即馳驛還朝。

小天使再次給出了回答,請皇上收回成命:“如不成功,無顏以見眾人。”

弘歷沒辦法了,好吧,你不念太后,不念老子,總要顧念一下死了的皇后姐姐吧:

孝賢皇后、念經略大學士手足至親。教導成就。恩意篤摯。即朕亦因孝賢皇后諸弟中、能如此忠誠任事。殊不易得。是以優加眷遇。今孝賢皇后服紀已及小祥。經略大學士理應奔赴行禮。此旨月內可到。若二月初旬起程。尚可屆期而至。經略大學士寧或忘之耶。營中諸事。可交與傅爾丹、策楞、令其次第籌辦。因勢納降。此事原不值經略大學士親身料理。交與伊等承辦。更為得體。

就在這時,金川那邊也扛不住了,主動要求投降,傅恒小天使這才班師回朝,出現在了孝賢皇后的周年祭祀典禮上。

對于傅恒的恩寵還在繼續。據說,傅恒每日白天在軍機處被召見,晚膳后乾隆還常常單獨召見他,近臣稱為“晚面”。要知道,乾隆朝六十年,即使是后半期的寵臣和珅,都沒有單獨“晚面”過。

不僅如此,他還獲得批準,成為當時唯一一個將府邸建在皇城內的大臣,且“其面積之廣,建筑之壯麗,當年為北京第宅之冠”。類似的賞賜還有,成為首個被賞賜三眼花翎的大臣(這個榮譽之前只有宗室可以有)、首位受賜紅寶石頂及四團龍補服者(但他嚇得不敢穿,乾隆皇帝有次不得不降旨讓他趕緊穿)。

乾隆在位六十年,在其統治期間,首席軍機大臣中,傅恒擔任的時間長達三分之一,從乾隆十四年干到三十五年,前后二十二年,時間最久(第二名為阿桂,十八年;第三名鄂爾泰,十一年)。如果不是因為在緬甸戰役中因公殉職,傅恒絕對可以繼續延長記錄。

所有人都把對傅恒的這種恩寵,看作是對于皇后去世的彌補和移情。

這當然是可能的。

在接受了太后的提議冊立原嫻貴妃為新皇后之后,乾隆皇帝寫了一首詩:“六宮此日添新慶,翻惹無端憶惘然。”《搗衣圖》上,弘歷又寫下:“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故劍久相投。”故劍情深的故事來自漢宣帝,他登基之后,大臣們建議他冊立霍光的女兒為皇后,他卻下旨,要到民間找一把“故劍”,原來,他曾在危難之時和許平君結為夫婦,后來的人以這個成語比喻結發之情。

乾隆皇帝這幾句詩,我要是繼后,真是要一口老血噴出來。

乾隆皇帝的諸位妃嬪中,最令人扼腕的便是繼后,因為她終其一生,其實都在對抗一個男人對于亡妻的懷念——這太可怕了,和記憶做斗爭,終究只能成為失敗者。

而這個男人究竟有多念舊呢?他一輩子不去濟南,因為妻子在那里得了病(所以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就死心吧!)

他甚至后悔,是因為自己太希望得到嫡長子,才使得皇后身體受損。早知道這樣,寧可不讓她生孩子:“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初盼夢熊。”

她用過的桌椅杯子,簪過的首飾,甚至只是南飛的大雁,都會激起皇帝的思念,自孝賢皇后入葬裕陵后,乾隆帝凡謁東陵,必到裕陵為孝賢皇后酹酒,在他去世之前,他一共去了17次,最后一次,已是86歲高齡了。

那一次,他寫了這樣一首詩,我始終認為,這是他寫的最后的一首。在這首詩里,沒有皇帝,沒有陰晴不定的統治者,只有一個垂垂老矣的男人,在生命的最后,感受到的無限孤獨。

*參考文獻:

1.戴逸 李文海主編,《清通鑒》,山西人民出版社

2.《清實錄》影印本,中華書局

4.李海鴻,《盛世名臣傅恒述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9年第3期

END

*本公眾號圖文消息為 「山河小歲月」獨家創作,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

*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音樂、視頻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相關事宜。

還是世宗雍正孝敬憲皇后(奏是你們的宜修)的大喪儀,都沒有要求“在外文武官員、軍民人等照京師治喪”,只有孝賢皇后的喪儀規格達到了“各省文武官員從奉到諭旨之日為始,摘除冠上的紅纓,齊集公所,哭臨三日,百日內不準剃頭,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內,停止音樂嫁娶;一般軍民,則摘冠纓七日,在此期間,亦不嫁娶,不作樂。”

昨天《延禧攻略》里富察皇后下線了,我很難過

連皇后去世時乘坐的舟船都被要求拉回京城,為此還在城門扒了一個大洞,因為船太大。五月二十一日,皇帝素服親御太和門,而到皇后靈前行冊謚禮的是正使莊親王允祿和副使平郡王福彭。

莊親王是皇帝的叔叔,而平郡王福彭則是弘歷少年最要好的伙伴。(順便說一下,福彭的表弟就是wuli曹雪芹。)他從小被康熙相中,與皇子皇孫們一起在宮中接受教育;到了雍正朝,他進宮專門陪皇子弘歷讀書。兩個人感情深厚,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二十五歲的福彭已經成了當時最年輕的軍機大臣,同年,雍正任命他為定邊大將軍,赴西北指揮清軍與準噶爾作戰。

四個月之后,福彭也去世了,年僅四十歲。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弘歷的這位少年小伙伴顯然是郁郁寡歡的,這源于皇帝繼位之后忽然閑置了這位好友。但福彭的去世,讓弘歷更加感覺孤單,他特意派遣大阿哥永璜前去祭奠,并輟朝兩天以示哀悼,同時加封平郡王 “世襲罔替”的榮譽。

但這一切都有些惘然了,少年時的身邊人,一個個都離去了。

皇帝把最后一點溫柔的目光投向了皇后的家族。

整個清朝的外戚勢力,大約只有在乾隆時代才如此顯眼,但并不是所有的外戚都受到重視。弘歷對于亡妻家族的照顧簡直可以用明目張膽來形容,比如有一次,他要加封皇后的弟弟傅謙,那時候,傅恒已經做了大學士,而乾隆這樣說:

朕之加恩傅謙兄弟者,乃因皇后加恩,并不因其為大學士公傅恒之兄弟也。即大學士公傅恒之加恩,亦由于皇后,而況其兄弟乎。

對啊,我就是因為我老婆,所以提拔他們的,so what?

《還珠格格》里傅恒,我不接受

皇后的幾位兄弟當中,二弟傅清擔任駐藏大臣期間,識破了藏王的謀反計劃,親手殺死了藏王,自己也以身殉國,皇帝深為感動,評價他“心苦而功大”;但皇帝最為看重的,還是皇后最小的弟弟傅恒。

這才是wuli傅恒

據說,這是由于皇后臨終前的囑托(“后臨薨,以傅恒為托,故上欲驟貴恒,且令得建大功,有以服中外,廷臣窺見其指,故甚重其行。”)當然,這個小舅子,也確實非常爭氣。

乾隆十三年,在皇帝最失意的這一年,傅恒站了出來,他請求奔赴金川前線,為皇帝作戰。

大小金川的面積統共不過一萬五六千平方公里,“大小金川之戰”的名氣并不算大,乾隆朝更為著名的戰爭也許是大小和卓之戰和滅準噶爾之戰,但卻是乾隆朝最花錢、歷時最長、參與著名將領最多的一場戰役——乾隆朝的所有名將,岳鐘琪、張廣泗、傅恒、阿桂、海蘭察、兆惠、福康安等,統統都參加了大小金川之戰。

海蘭察就是那個總跟明玉斗嘴的另一個大豬蹄子

這場仗不好打,乾隆十三年,金川的指揮官是訥親,首席軍機大臣。他的祖父是遏必隆,姑姑是康熙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論輩分,乾隆要叫他一聲叔叔。然而,宰相大人到了前線簡直成了豬隊友。他的作戰策略傳到京師之后,乾隆皇帝就炸裂了!

第一,宰相大人說,皇上,我看到金川敵人的碉樓特別厲害,我覺得我們也要蓋碉樓,所以我們現在就在蓋了。

OMG!弘歷說,北鼻,我們是進攻一方啊,主要是要打敵人的碉堡啊,你們蓋了個碉堡,那躲在里面,還怎么進攻呢?(彼之筑碉原以自守,我兵自應決策前進,奮力攻取,乃轉令攻碉之人,效彼筑碉,是亦將為株守之計耶?)

第二,宰相大人說,皇上,碉樓我們不蓋了,但是我打算請來西藏喇嘛和終南道士念咒助戰!

OMG!弘歷說,北鼻,你是神經病嗎?要是這個有用我還派你去干嘛?

訥親的心思此時似乎完全不在金川,他聽到了一個謠言,皇帝讓他去打仗,主要是為了給皇帝的小舅子傅恒挪地兒,讓傅恒早點擔任首相。于是,他再三給皇帝寫信,說自己想回京奏對,這一下,把皇帝徹底惹惱了。

乾隆十三年九月,訥親被“雙規”了,他的罪行據說由乾隆皇帝親自整理,有數千條之多。

這時候的傅恒是什么情況呢?

軍機大臣(中央軍委委員)

戶部尚書(財政部長)

兼兵部尚書(國防部長)

領侍衛內大臣(皇家禁衛軍一把手)

協辦大學士(助理宰相)

另有“太子太保”榮譽身份

……

而訥親倒下之后,果然如他所料,他和另一位受到牽連而被免職的名將張廣泗留下的職位——經略大學士和川陜總督——全由傅恒擔任。

傅恒小天使又火箭提升為保和殿大學士,皇帝還特別規定,從傅恒被提升的這一天開始,保和殿大學士居諸殿閣大學士之首。

還沒完,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傅恒又多了一個頭銜:太保。

這個榮譽稱謂,之前只授予類似張廷玉、鄂爾泰這樣的功勛級元老重臣,而傅恒此時還不到三十歲。

這不是愛是什么?

乾隆十三年,傅恒出發了。

出發沒多久,弘歷就開始抱怨。

經略大學士起身以后,軍機處所辦事件,多不能愜意

——《清高宗實錄》卷三二八,乾隆十三年十一月癸亥

今日召見軍機大臣等,面降諭旨,伊等從清晨直辦至未末,方行進呈,而詞旨又殊多未當,復煩朕大加改削,直至申正始畢。經略大學士途次逐日驅馳,尚能辦如許事件,又皆精詳妥協,則經略大學士實勞瘁矣,而朕此間之佐理需人,實不可不念。”

——《清高宗實錄》卷三二九,乾隆十三年十一月庚辰。

傅恒的行進速度相當快,乾隆皇帝所擔心的,并不是戰事,而是小舅子的身體:

他聽說傅恒每天“起身甚早,行走甚急”,便要求大學士的隨從們“留心視大學士體中若何,如行走從容,則可不必勸阻,倘稍有勉強,伊等即當竭力勸阻”。

皇帝的雷霆萬鈞,到了傅恒這里,全變成了春風化雨:

日間雖無事馳驅,可以料理諸務,至夜間則宜稍為憩息,斷不可復加勤瘁,以釋朕懸注。

經略大學士傅恒、途中多服涼飲。當由朝夕馳驅。鞍馬勞頓。又兼辦理陳奏事件、一切公務。心力俱煩。以致火氣上升。喜服清涼。朕心實為不忍。益深懸念。大凡寒涼之物。常服實非所宜。或鮮果偶進一二。尚屬無礙。至于飲食茶水。切當留心節制。勿圖取快一時。致妨胃氣。著傳諭經略大學士。善體朕意。珍重調攝。以紓遠念。

即如今日接到經略大學士大安驛所發奏摺,系二十二日丑正二刻拜發,若非徹夜不寐,何以趕辦。

(就拿今天接到的這道奏章來說,我注意到它是凌晨兩點多發出的,如果你不是徹夜加班的話,怎么可能那時候還辦公呢?媽呀感動哭了!)

抵營后,倘仍似此勞瘁,實非朕拳拳馳諭之意。

……

這還沒完,傅恒同學表示,我要好好打仗,不打贏了絕不回來。弘歷同學回復,傻孩子,沒關系,打不贏咱早點回來。

然此就人事言之耳。倘萬分之一,有出意料之外,或逆酋自恃天驕,如尉陀之處南粵,未遽掃穴犁庭。一過春期,經略大學士乃朕股肱左右之臣,豈可久勞于外?

皇帝催促傅恒回京的書信,一封接著一封,在牢里的訥親真是要氣死了。甚至還搬出了太后,說不是我讓你回來,是太后說,春和(傅恒的號)怎么還不回來啊。又說,你放心,我讓你回來,不是因為覺得你不行,而是我覺得你特別厲害,但是國家需要你啊,不要被打仗耽誤了國事,乖,快點回來吧小北鼻:

傅恒自奉命以至抵軍,忠誠勞積,超出等倫。辦事則巨細周祥,鋤奸則番蠻懾服,整頓營伍紀律嚴明,鼓勵戎行則士氣踴躍。且終宵督戰,不避風雪,大著聲威,誠克仰副委任。經略大學士傅恒乃朝中第一宣力大臣,豈可因荒微小丑久稽于外?朕心實為不忍,即使擒獲渠魁,掃蕩穴巢,亦不足以償勞。此旨到日,傅恒著即馳驛還朝。

小天使再次給出了回答,請皇上收回成命:“如不成功,無顏以見眾人。”

弘歷沒辦法了,好吧,你不念太后,不念老子,總要顧念一下死了的皇后姐姐吧:

孝賢皇后、念經略大學士手足至親。教導成就。恩意篤摯。即朕亦因孝賢皇后諸弟中、能如此忠誠任事。殊不易得。是以優加眷遇。今孝賢皇后服紀已及小祥。經略大學士理應奔赴行禮。此旨月內可到。若二月初旬起程。尚可屆期而至。經略大學士寧或忘之耶。營中諸事。可交與傅爾丹、策楞、令其次第籌辦。因勢納降。此事原不值經略大學士親身料理。交與伊等承辦。更為得體。

就在這時,金川那邊也扛不住了,主動要求投降,傅恒小天使這才班師回朝,出現在了孝賢皇后的周年祭祀典禮上。

對于傅恒的恩寵還在繼續。據說,傅恒每日白天在軍機處被召見,晚膳后乾隆還常常單獨召見他,近臣稱為“晚面”。要知道,乾隆朝六十年,即使是后半期的寵臣和珅,都沒有單獨“晚面”過。

不僅如此,他還獲得批準,成為當時唯一一個將府邸建在皇城內的大臣,且“其面積之廣,建筑之壯麗,當年為北京第宅之冠”。類似的賞賜還有,成為首個被賞賜三眼花翎的大臣(這個榮譽之前只有宗室可以有)、首位受賜紅寶石頂及四團龍補服者(但他嚇得不敢穿,乾隆皇帝有次不得不降旨讓他趕緊穿)。

乾隆在位六十年,在其統治期間,首席軍機大臣中,傅恒擔任的時間長達三分之一,從乾隆十四年干到三十五年,前后二十二年,時間最久(第二名為阿桂,十八年;第三名鄂爾泰,十一年)。如果不是因為在緬甸戰役中因公殉職,傅恒絕對可以繼續延長記錄。

所有人都把對傅恒的這種恩寵,看作是對于皇后去世的彌補和移情。

這當然是可能的。

在接受了太后的提議冊立原嫻貴妃為新皇后之后,乾隆皇帝寫了一首詩:“六宮此日添新慶,翻惹無端憶惘然。”《搗衣圖》上,弘歷又寫下:“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故劍久相投。”故劍情深的故事來自漢宣帝,他登基之后,大臣們建議他冊立霍光的女兒為皇后,他卻下旨,要到民間找一把“故劍”,原來,他曾在危難之時和許平君結為夫婦,后來的人以這個成語比喻結發之情。

乾隆皇帝這幾句詩,我要是繼后,真是要一口老血噴出來。

乾隆皇帝的諸位妃嬪中,最令人扼腕的便是繼后,因為她終其一生,其實都在對抗一個男人對于亡妻的懷念——這太可怕了,和記憶做斗爭,終究只能成為失敗者。

而這個男人究竟有多念舊呢?他一輩子不去濟南,因為妻子在那里得了病(所以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就死心吧!)

他甚至后悔,是因為自己太希望得到嫡長子,才使得皇后身體受損。早知道這樣,寧可不讓她生孩子:“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初盼夢熊。”

她用過的桌椅杯子,簪過的首飾,甚至只是南飛的大雁,都會激起皇帝的思念,自孝賢皇后入葬裕陵后,乾隆帝凡謁東陵,必到裕陵為孝賢皇后酹酒,在他去世之前,他一共去了17次,最后一次,已是86歲高齡了。

那一次,他寫了這樣一首詩,我始終認為,這是他寫的最后的一首。在這首詩里,沒有皇帝,沒有陰晴不定的統治者,只有一個垂垂老矣的男人,在生命的最后,感受到的無限孤獨。

*參考文獻:

1.戴逸 李文海主編,《清通鑒》,山西人民出版社

2.《清實錄》影印本,中華書局

4.李海鴻,《盛世名臣傅恒述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9年第3期

END

*本公眾號圖文消息為 「山河小歲月」獨家創作,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

*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音樂、視頻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相關事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