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影視»正文

立秋日谈“二十四节气”:为何说“二十四节气”是丹麦科学家第谷发明的?

今天是立秋的日子,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 我們就和大家談談“二十四節氣”吧, 其實“二十四節氣”本身有很多好玩的東西。

首先, “二十四節氣”本身就有雙重意義, 第一重意義是歷史意義, “二十四節氣”確實是我國在秦漢時期所發明總結出來的;第二重意義是實用意義, 這一重意義就比較好玩了, 因為我們現在依然在使用的“二十四節氣”事實上是四百多年前的歐洲耶穌會教士和中國天主教徒合力編撰的, 領頭的叫湯若望。

再簡單粗暴的說, 現在依然流行的“二十四節氣”是四百多年前外國傳教士用西方科學理論測量出的,

與傳統“二十四節氣”法完全是兩種東西, 只不過借用了同一個名稱而已。

在湯若望等西方傳教士和徐光啟等中國天主教徒編纂《崇禎歷書》之前, “二十四節氣”里的“節氣”是指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 稱為“中氣”。 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 稱為“節氣”。 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 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這種確定方法被稱為“平氣法”, 每“節氣”之間日期相同。

而湯若望、徐光啟等人編纂《崇禎歷書》之后,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定的, 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 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 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

每“節氣”時間不均等, 稱為“定氣法”。

那么, 兩者孰優孰劣呢?

不考慮文化意義, 僅僅從實用角度出發, 湯若望等歐洲傳教士按照新方法所重新確立的“二十四節氣”, 比之前把一年平均分配為24份, 要科學得多, 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也大得多。

為什么在崇禎年間會要利用西方科學手段重新編寫《歷書》呢?

這是因為明朝之前使用的《大統歷》其實是照抄元朝的《授時歷》, 而且明朝為了顯示自己正統地位, 還對《授時歷》進行了一些今天看起來很蠢的修改, 結果就是二十四節氣和日月食的測定, 與實際情況常有很大差距, 已不符應用。

崇禎二年, 欽天監測量日食再次失誤。 當崇禎皇帝責怪欽天監時, 欽天監官員表示, 《大統歷》承《授時歷》已久,

他們只是在開國二百六十年后遵守舊法而已, 若因循守舊下去, 以后不能無差。 禮部就此再奏請開局改歷, 才得批準。 至此開始, 徐光啟以六十八歲的高齡被朝廷委任為管理部事的禮部左侍郎, 開創了劃時代的偉業——纂修《崇禎歷書》。

一直以來, 網絡上有一種說法, 認為主持《崇禎歷書》編纂工作的是徐光啟, 并不是湯若望;湯若望只是在明朝滅亡后竊取了《崇禎歷書》的學術成果, 并大肆刪減后進貢清朝統治者。 認為湯若望有“貪天之功”的嫌疑。

然而這種說法忽略了一點, 就是這本《崇禎歷書》所根據的天文學原理是從哪里來的?

如果是從中國傳統天文學知識而來, 那么到是可以說是湯若望竊取了《崇禎歷書》的學術成果,

但是《崇禎歷書》所依據的明明是丹麥科學家第谷(Tycho)天文體系為基礎的, 這怎么能說是湯若望竊取呢?

之所以似乎徐光啟主持《崇禎歷書》編纂工作, 只是因為徐光啟是明朝禮部左侍郎, 按照慣例由徐光啟牽頭而已。


第谷

另外, 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徐光啟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崇西派”, 他作為明末科學素養最高的中國人, 是非常看不起中國傳統天文學和數學的, 他認為從西方傳來的《幾何原本》有“四不必”:不必疑, 不必揣, 不必試, 不必改。 但是對于我們傳統數學、天文學知識在徐光啟看來幾乎一錢不值, “所立諸法蕪陋不堪讀”, 在《刻同文算指序》中還說“網羅藝業之美, 開廓著述之途。 雖失十經, 如棄敝履矣”。

最后, 在明末,

明朝傳統派就曾經多次質疑徐光啟、湯若望使用歐洲天文學方法為基礎編纂新的歷書, 最后雙方約定用各自方法推算出天象的時刻、方位等, 然后通過實測來分勝負, 《明史·歷志》還記載了雙方八次“比試”。

而最后的結果是傳統派0:8歐洲派, 完敗。

當時明朝欽天監一些學生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說明自己是如何被“西法”折服的:“部議兼用西法, 余輩亦心疑之。 迨成書數百萬言, 讀之井井, 各有條理, 然猶疑信半也。 久之, 與測日食者一、月食者再, 見其方位時刻分秒無不吻合, 乃始中心折服。 ”

綜上所述, “二十四節氣”這個概念是我們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 但是現在依然在使用的“二十四節氣”確實是四百年前歐洲傳教士根據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天文體系重新發明的, 雖然都叫“二十四節氣”,但其中內核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立秋,祝大家立秋快樂,秋高氣爽。

雖然都叫“二十四節氣”,但其中內核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立秋,祝大家立秋快樂,秋高氣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