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教育»正文

手機裡的北京之爆肚

要論我去北京最想吃的食物, 既不是涮肉, 也不是烤鴨, 大概就得數爆肚了。

最早去的時候, 資訊閉塞, 能知道有豆汁焦圈就已經顯得我課外知識好豐富的樣子。 爆肚是什麼?不懂。

後來電視網路看多了, 又常翻些吃方面的書, 才漸漸瞭解, 這爆肚應該是我喜歡的菜。 為嘛?我愛吃內臟啊!你看這心肝腸肚, 哪有我不吃的?特別是牛肚, 吃麻辣火鍋就是個必選項, 雖然說北京爆肚以羊肚的品種為多, 但是不是異曲同工?再加上芝麻醬什麼的, 想起來就香到流口水。

可一直也沒機會在北京真正吃一回爆肚,

頭一回吃居然是在哈爾濱, 也不像北京的爆肚店那麼多選擇, 就是一份芫爆散丹而已。 不難吃, 可好像也沒想像中那麼銷魂啊。 所以說有些東西, 還是要去原產地吃了, 才知道應該是什麼味。 也許別處確實會有做得更好的, 但大方向總是要在根上才能找到, 知道了該有的味道, 然後才知道其他的好吃到底是將本尊發揚光大, 還是走得歪門邪道掛羊頭賣狗肉。

所以到北京頭天就去琉璃廠的爆肚馮, 結果還在休年假。 幸虧是自由行的, 心裡憋著這一口, 總能找到時間再去一趟。 某天下午到地方坐定, 要上一份肚仁兒一份散丹, 散丹頗嫩, 肚仁兒卻帶著股子不乾淨的味道。

靠窗做了一家人家, 那男的大概是個話嘮, 有一搭沒一搭,

這半個小時嘴裡總是不閑著, 不經意間放了個屁, 就聽他慢悠悠的說:“陽光這麼好的下午, 懶洋洋的放個屁, 挺好。 ”

真是受不了, 無論是食物還是客人。 但心底裡總是對爆肚還抱著一份希望, 希望著只是店家偶爾的原因, 希望著北京的屁不是隨處都在放。

某天晚上就另換了一家“金生隆”, 說起這家“金生隆”, 其實跟“爆肚馮”本是同源, 祖輩當年是嫡親的兄弟。 所以這蘸料的味道, 倒是頗為相近的, 但爆肚可就比爆肚馮要好許多, 畢竟沒那股子反胃的味道了, 一份肚仁兒一份蘑菇頭, 暢快!如果不是晚飯吃完沒多久這就是純粹來解饞, 估計就要上一張功能表了。 ——下次來就打算把肚子出空了這麼做。 北京那麼些家:爆肚宛爆肚歪爆肚王爆肚皇爆肚滿……一家一家吃過去。

又記起頭回讓我知道爆肚這件事的那個電視節目, 那是一個北京人出遠門歸來, 到家頭一件事就是跑去吃爆肚, 同樣的情況我也聽香港的歐陽應霽說, 他每次出門回港, 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吃碗雲吞面。 大抵每一個地方, 都會有一種可以叫做鄉愁的食物, 是拿來讓遊子找到歸屬感的。 在他鄉吃到會驚喜, 在故鄉吃到能安心, 可以拿來跟異鄉人吹牛逼, 可以用來與同鄉人嘮情懷。

北京的鄉愁是爆肚, 香港的鄉愁是雲吞面, 我的鄉愁又是什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