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日立秋,贴秋膘可得悠着点儿

?今日是“立秋”節氣, 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 秋天就要到來。 雖然立秋后還有“秋老虎”的余威, 但天氣逐漸涼爽, 早晚溫差逐漸明顯。 進入秋季, 飲食上要注意養肺, 選擇防燥不膩的食物, 如南瓜、蓮藕、紅棗等。 立秋,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 "秋"就是指暑去涼來, 意味著秋天的開始。 到了立秋, 梧桐樹開始落葉, 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 從文字角度來看, "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 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1、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 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

由于地勢復雜, 村莊平地極少, 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 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2、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 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 因為人到夏天, 沒有什么胃口, 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 秋風一起, 胃口大開, 想吃點好的, 增加一點營養, 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 “以肉貼膘”。

3、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 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 稱“咬秋”, 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 時逢立秋, 將其咬住。 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 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 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 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啃秋抒發的,

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初秋, 暑熱未盡, 涼風時至, 當天氣驟然變冷時, 適當地增衣是必要的, 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 反而會招災惹病。 “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感寒為宜, 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 “秋凍”的另外一層意思是, 晚秋可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 但要以自己能接受為限度。

按秋季的氣候特征, 適宜增加咸味的食物, 減少辛辣味的食物。 即適當少吃姜、蔥、辣椒等辛味食物, 多吃酸、咸味食物。 此外, 每當過了“立秋”節氣后, 各地的降水會增多, 濕氣較重, 飲食應增加多吃健脾祛濕的食物如大麥、黑豆、豇豆、小米、苡米、扁豆等。

立秋后, 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 人應當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

在起居上應做到“早睡早起”, 因為早睡可以順應陽氣收斂, 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 秋季適當早起, 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 對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有一定意義。

立秋時節, 暑熱未盡, 雖有涼風時至, 但天氣變化無常, 早晚溫差大, 白天仍然炎熱。 此節氣中多加強睡眠時間很有道理, 正好借此以補償夏日的睡眠不足。 秋季早睡, 完全符合“養收之道”的養生原則。 “一般來說, 秋季以晚9點至10點入睡, 早晨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 ”

立秋之后, 氣溫不一定會馬上下降, 甚至還可能回升。 所以, 大家盡量不要在烈日下暴曬或在高溫環境中久留。 外出要做好防曬措施, 使用防曬霜、遮陽傘、遮陽帽等。

同時立秋后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

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 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 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 即運動量不宜過大, 宜選擇輕松平緩的項目。 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 以防出汗過多, 陽氣耗損。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貼秋膘進行秋季進補, 具體而言, 以下三類人要格外注意:

1. 脾虛患者。 脾虛的人常常表現為食少腹脹、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 這類朋友進補前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 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 因此, 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 療效更佳。

2. 胃火旺盛者。 平素嗜食辛辣、油膩之品的朋友, 日久易化熱生火,

積熱于腸胃, 表現為胃中灼熱、喜食冷飲、口臭、便秘等。 這類朋友進補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 適度多攝入些苦瓜、黃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 待胃火退后再進補。

3. 老年人及兒童。 由于消化能力較弱, 胃中常有積滯宿食, 表現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脹。 因此, 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 不妨適量吃點山楂、白蘿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