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还没减下肥来,又让我贴秋膘?

8月7日立秋, 這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 秋天來臨。 立秋又稱交秋, 雖有“秋老虎”的余威, 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古人把立秋當做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 并形成了很多飲食習俗。

“立秋之日涼風至”, 作為一個季節類節氣, 立秋是秋天的開始。 熬過了漫長的炎炎夏日, 人們有了食欲, 所以立秋的民俗多與吃有關, 尤其是吃肉。

1、苦夏后, 貼秋膘

北京立秋后, 北方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 什么是“貼秋膘”呢?在炎熱的夏季, 有厭食之感。 一旦立秋, 就意味著涼爽的天氣快到了, 于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

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 所以叫“貼秋膘”。

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 伏天人們胃口差 , 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 清朝時, 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 當然大多是稱小孩, 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 體重減輕叫“苦夏”。 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 瘦了當然需要“補”, 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 吃味厚的美食佳肴, 當然首選吃肉, “以肉貼膘”。

這一天, 普通百姓家吃燉肉, 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 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講究的文人墨客名伶有“要吃秋、有爆肚”之俗, 吃爆肚有養脾胃之功效, 盛行于清末民國初年。 北京人吃爆肚講究去東安市場、大柵欄的門框胡同和東四牌樓等地,

那兒有著名的爆肚馮、爆肚滿等, 他們的爆肚制作精細, 肚嫩佐料唯美。

著名作家魯迅、巴金、丁玲等名人曾是門框胡同的常客, 戲劇名伶梅蘭芳、馬連良、李萬春、小白玉霜等也都很喜歡吃爆肚。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這天吃燉肉別提多講究了。 家里的主婦要到市場上買一大塊非常新鮮的豬后臀尖肉, 回到家里洗凈。 在爐子上坐好了鍋, 里面除了切成方塊的肉和水以外, 還要放上蔥、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醬、鹽等, 用文火燉。

在這里面的料包可不簡單, 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葉、木香、涼姜、白芷、陳皮、豆蔻、砂仁、桂圓、小茴香、甘草等20多種中草藥香料組成的, 燉出來的肉香味撲鼻。 可以說在這一天里,

整個城市完全沉浸在燉肉的香味里。

其實立秋這天吃燉肉, 除了久遠的風俗習慣以外, 對養生保健也是大有好處的。 因為夏天太熱, 人們會不自覺地偏食, 這對人體的生態平衡是非常有害的, 往往還會對人體的內分泌和生物機能造成影響。

而就在立秋的時候, 人們用吃燉肉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體內既補充了必要的營養如脂肪、蛋白質以及多種微量元素, 又起到了增強肌體抵抗能力的作用。 同時, 料包內的各種中草藥的中和, 對人體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濕、平補平瀉的療效。 所以說, 立秋吃燉肉既解了饞, 又起到了保健和養生的作用, 何樂而不為呢?

對于這些飲食習俗, 吃貨們紛紛表示:我還沒減下肥來,

又讓我貼秋膘?


所以也有清淡的飲食習俗唷~

2、吃瓜曰:“咬秋”

杭州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 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 每人一個, 吃完把核留起來。 等到除夕這天, 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 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天津等地立秋時節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 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 曰咬秋, 可免腹瀉。 ”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 于立秋當日吃下, 為的是清除暑氣、預防痢疾。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 即在立秋正刻, 全家老少各飲一杯, 據說可消除積暑, 秋來不鬧肚子。

3、“減秋膘”:吃黃瓜

我國東北地區立秋有吃黃瓜的習俗, 希望人們永保苗條身材。 夏天天氣炎熱, 能量消耗較大, 人們普遍食欲不振, 造成體內熱量供給不足。 到了秋天, 天氣轉涼, 人們的味覺增強, 食欲大振, 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 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 再加上氣候宜人, 使人睡眠充足, 汗液減少。

另外, 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來, 人體內還會積極地儲存御寒的脂肪, 因此, 身體攝取的熱量多于散發的熱量。 在秋季, 人們稍不小心, 體重就會增加, 這對于本身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 所以, 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 首先, 應注意飲食的調節, 多吃一些低熱量的減肥食物, 如黃瓜、赤小豆、蘿卜、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其次要增加活動量, 達到減肥的目的。

- 吃喝玩樂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17:00-19:00北京文藝廣播FM87.6

達到減肥的目的。

- 吃喝玩樂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17:00-19:00北京文藝廣播FM87.6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