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明日立秋:节气习俗知多少?教你科学“贴秋膘”

夏天還意猶未盡, 秋天就悄悄來臨。 不知不覺間, 就已到了立秋, 我們馬上就將告別暑夏, 迎來涼秋。 小編已經為你準備好了一份完整的立秋攻略,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 立秋這天該怎么過。

|來源:《小康》?中國小康網

夏天還意猶未盡, 秋天就悄悄來臨。

不知不覺間, 就已到了立秋, 我們馬上就將告別暑夏, 迎來涼秋。 小編已經為你準備好了一份完整的立秋攻略,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 立秋這天該怎么過。

2018年立秋時間

2018年08月07日 星期二 戊戌年(狗年)六月廿六 21:30:34

立秋由來

立秋, 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 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

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到了立秋, 梧桐樹開始落葉, 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

從文字角度來看, “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 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

“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

涼風至, 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 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

白露降, 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寒蟬鳴, 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正如詩《立秋》所言:“一葉梧桐一報秋, 稻花田里話豐收。 雖非盛夏還伏虎, 更有寒蟬唱不休。 ”

立秋天氣

“立秋”雖到了, 但這并不代表季節中的“秋天”已經到了, 實際上, 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 這時才算過了暑伏。 而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

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 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

立秋由于盛夏余熱未消, 秋陽肆虐, 特別是在立秋前后, 很多地區仍處于炎熱之中, 故素有“秋老虎”之稱。

這種炎熱的氣候, 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 天氣才真正能涼爽起來。

各地立秋習俗

山東: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 就是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 并有“吃了立秋的渣, 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天津:咬秋

天津等地流行“咬秋”, 就是吃瓜。 人們詳細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瀉。 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 曰咬秋, 可免腹瀉。 ”

江蘇:吃西瓜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 稱為啃秋。 而立秋這天,

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后, 早晚天氣變涼, 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 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東北:吃餃子

沈陽立秋當然要“搶秋膘”包餃子(吃黃瓜會越來越瘦, 吃茄子會越來越胖)。 在東北有句俗語:坐子不如躺著, 好吃不如餃子。 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 習慣叫“搶秋膘”。 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 秋天就能體格健壯, 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杭州:食秋桃

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 每人一個, 吃完把核留起來。 等到除夕這天, 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 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喝“立秋水”吃“涼宵”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 即在立秋正刻,

全家老小各飲一杯, 據說可消除積暑, 秋來不鬧肚子。 而川東的傳統習俗, 立秋這一天老百姓要吃“涼宵”, 即用優質糯米制作、再進行冰凍的粥。 一方面表達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將結束, 秋天即將來臨。

關于立秋的十個小常識

1.立秋, 也稱七月節,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 每年公歷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

2.從文字角度來看, “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 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3.立秋三候: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 一候為5天, 立秋15天, 逐漸變涼。

4.“立秋”到了, 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 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 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 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 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

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

5.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6.我國秋天來最早的地方是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 但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

7.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 己快到新年元旦。

8.貼秋膘, 最初是為了補充夏季的消耗, 并為越冬做準備。

9.“秋后一伏熱死人”, 立秋前后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 對水分要求迫切, 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 有“立秋三場雨, 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 遍地是黃金”之說。

10.秋老虎在我國民間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熱的天氣。 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 持續日數約7-15天, 甚至更長時間。

拓展:“寒蟬”是什么蟬?

“寒蟬”是蟬的一種。 又稱寒螿、寒蜩。較一般蟬小,青赤色。

《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鄭玄注:“寒蟬,寒蜩,謂蜺也。” 孔穎達疏引郭璞云:“寒螿也,似蟬而小,青赤。”

《文選·曹植詩》:“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 李善注:“ 蔡邕 《月令章句》曰:‘寒蟬應陰而鳴,鳴則天涼,故謂之寒蟬也。’”

寒蟬在河南南陽、駐馬店部分地區又稱為qiu lian(音:秋連、秋戀、秋憐),因其鳴叫聲類似于此而得名。有公母之分,母的形同禪,會鳴叫,公的帶棒狀尾,不會叫,南陽地區也稱其為“啞巴”。

因為寒蟬是立秋三候的蟬,所以秋深天寒,蟬即不鳴,故常以遇事不敢講話比作寒蟬。

《后漢書·黨錮傳·杜密》:“ 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李賢注:“謂寂默也。

古代婦女的面飾也有叫“寒蟬”的,因狀如蟬,故稱。 明陳汝元 《金蓮記·小星》:“向妝臺半貼寒蟬,揮玉管羞題冰蠒。”借寒蟬表達了少女的愛美之心。

《小康》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END·

又稱寒螿、寒蜩。較一般蟬小,青赤色。

《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鄭玄注:“寒蟬,寒蜩,謂蜺也。” 孔穎達疏引郭璞云:“寒螿也,似蟬而小,青赤。”

《文選·曹植詩》:“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 李善注:“ 蔡邕 《月令章句》曰:‘寒蟬應陰而鳴,鳴則天涼,故謂之寒蟬也。’”

寒蟬在河南南陽、駐馬店部分地區又稱為qiu lian(音:秋連、秋戀、秋憐),因其鳴叫聲類似于此而得名。有公母之分,母的形同禪,會鳴叫,公的帶棒狀尾,不會叫,南陽地區也稱其為“啞巴”。

因為寒蟬是立秋三候的蟬,所以秋深天寒,蟬即不鳴,故常以遇事不敢講話比作寒蟬。

《后漢書·黨錮傳·杜密》:“ 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李賢注:“謂寂默也。

古代婦女的面飾也有叫“寒蟬”的,因狀如蟬,故稱。 明陳汝元 《金蓮記·小星》:“向妝臺半貼寒蟬,揮玉管羞題冰蠒。”借寒蟬表達了少女的愛美之心。

《小康》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