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元假香水 “海外镀金”后卖200多元

據新華社南京8月6日電 代購的漂洋過海來的奢侈品牌, 誰能想到竟是產自國內不見天日的地下作坊;包裝像模像樣, 還有與正品同步、標明生產批次的噴碼, 誰能想到這些都是假冒的;售價200多元的名牌香水, 誰又能想到其中灌裝的竟是成本不足1元的假料。

“即使海外直郵, 也不一定能保證是正品。 ”最近, 江蘇蘇州警方破獲一起假冒偽劣化妝品案, 撕開了微商代購化妝品以假亂真的“冰山一角”。

贗品大牌幾可亂真

蘇州警方近期偵破一起公安部督辦的特大生產、銷售假冒品牌化妝品案件, 查獲假冒Dior、MAC、Fresh等化妝品8萬余件,

涉案金額1000余萬元。

在蘇州警方收繳倉庫, 記者看到了這些假冒大牌化妝品。 警方打開一款Dior假香水套裝, 其中內襯、LOGO、絲帶等一應俱全, 包裝十分精致, 令人難以相信這竟是假冒偽劣商品。 記者隨機拿出一款MAC假口紅與正品對比、試色, 無論是外觀尺寸、LOGO, 還是使用后的色彩、滋潤度等, 幾乎看不出差別。

“這些化妝品仿真度極高, 普通消費者難以識別, 很多還是‘爆款’。 ”蘇州市公安局工業園區分局民警謝元龍說。

在網絡上, 記者以做微商代購為名, 輾轉聯系上一些銷售假冒偽劣化妝品的賣家, 發現一些商家并不避諱假冒一詞, 還直言找他們拿貨的買家不少從事代購生意, 以接近正品的價格銷售, 利潤可觀。

制假售假成產業鏈

不惜投入重金買正品“研發”包裝, 又運到海外再通過代購回郵, 記者采訪發現, 微商“黑色代購”制售假冒偽劣品牌化妝品已然形成了一條黑色產業鏈。

第一步是灌裝。 為掩人耳目, 造假者往往會選擇一些地處城郊接合部的小窩點秘密加工, 用香水、香精及其他原材料等灌裝、調配。 如蘇州警方在打假現場查到的假香水原料, 據犯罪嫌疑人呂某交代, 這些散裝香水從廣東等地購入, 每桶5升, 售價1000元左右。 具體由哪些成分勾兌而成, 其本人也不清楚。 記者粗略算了一筆賬, 按每5升1000元的原料成本計算, 勾兌一瓶5毫升的假Dior香水成本僅需1元錢。

第二步是包裝。 這是關鍵一環, 因此造假者不惜重金去仿制。 犯罪嫌疑人呂某交代,

為了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 他們“購買正品搞研發, 先后投入110多萬元。 ”

第三步是噴碼。 國內銷售的名牌化妝品一般會在瓶身噴碼標注生產批次, 起到產品追溯和防偽功能。 不少消費者也將防偽噴碼作為識別正品和贗品的重要依據, 卻不知不法分子在這方面也能造假。

第四步是采購小票造假。 既然是從海外代購, 總得有國外的采購小票。 在化妝品造假鏈條中, 采購小票造假也是一個成熟的產業。 記者采訪了解到, 在網絡上, 香港、韓國、歐洲等代購熱門地的小票應有盡有, 小票上的產品代碼還可與假冒標簽相匹配。

第五步是海外鍍金。 相當一部分假冒化妝品會被運往國外, 然后再通過代購或海淘的形式郵回來,

以便獲得海外發貨憑證和入境證明。 謝元龍告訴記者, 由于假冒產品本身價格低廉, 即使算上郵費, 利潤仍可觀, 所以“海外直郵”也不一定能保證是正品。

監管盲區亟待規范

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王建文說, 海外代購原本是基于朋友、熟人間的信任而形成的一種小范圍內的購物方式, 如今已發展成為一種社交電子商務新模式, 監管亟需跟上, 不能留下盲區。

我國的電子商務法草案目前還在審議中。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說, 把微商納入電子商務法規范范圍, 有利于遏制個人賣家通過朋友圈等社交渠道和平臺銷售假貨, 有利于追溯問題商品, 懲處不法行為。

(南方日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