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日立秋!20年来最热的夏天余威依旧

盼望著, 盼望著, 秋天的腳步近了。 7日對正經受高溫的濟南人來說, 是個好日子, 因為21點30分將立秋, 不過立秋并非氣象意義上的秋天, 今年立秋還是在一年中最熱的中伏, 想要涼快還得等到9月之后。 今年的夏天格外難熬, 濟南7月已有14個高溫天, 是20年來7月高溫天最多的一年, 也是20年來最熱的夏天。

秋 | 來

今日21時31分

太陽運行到黃經135度

立秋到來

立秋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

每個節氣有三候,

每五天為一候。

一候涼風至,

第一個五天,

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

來自高緯度大陸的風溫度較低,

給人們帶來了涼意。

二候白露生,

立秋節氣的第二個五天,

白天開始變短, 夜晚開始加長,

晝夜溫差變大,

地表水蒸氣低溫凝結,

清晨的大地上出現白茫茫的露珠。

三候寒蟬鳴,

在立秋節氣的最后五天,

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開始鳴叫。

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

有“秋老虎”的余威,

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秋 | 樂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

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

因為人到夏天,

本就沒有什么胃口, 飯食清淡,

兩三個月下來,

通常體重要減少一些。

所以秋風一起,

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

補充一下伏天的虧虛,

提高免疫力。

“貼秋膘”由此而來。

北京、河北一帶普通百姓家吃燉肉,

還有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

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京城一些老字號肉食柜臺前,

選購肉食制品的顧客會排起長隊。

啃秋

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

稱“咬秋”或“啃秋”。

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

時逢立秋, 將其咬住。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

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

清除暑氣、避免痢疾、不生秋痱子。

鄉土鄉人,

則在瓜棚里, 在樹蔭下,

三五成群, 席地而坐,

抱著紅瓤西瓜啃,

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

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

酣暢淋漓的啃秋,

抒發的是豐收喜悅。

秋社

秋社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始于漢代。

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

此時收獲目標已完成,

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

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

在一些地方,

至今仍流傳“敬社神”、“煮社粥”。

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

每人一個, 吃完把核留起來。

等到除夕這天,

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

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臺灣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

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 子孫會做大官,

龍眼又稱為“福圓”,

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無錫人還會“立鰍”。

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

立秋這天稻田里的泥鰍就會在水里立直。

所以每到立秋,

有經驗的老無錫人都會抓一條泥鰍放在水里,

預測這個秋天會不會有大風大雨。

秋 | 種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秋, 揪也, 物于此而揪斂也”。

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

秋天即將來臨,

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

收獲季節要到啦。

立秋前后

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

晚稻移栽, 中稻開花結實,

華北的大白菜、北方的冬小麥

要抓緊播種,

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

所以有“立秋三場雨, 秕稻變成米”、

“立秋雨淋淋, 遍地是黃金”之說。 秋 | 食

立秋后飲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

抵御過盛肺氣之侵入。

可多食:

蘋果、葡萄、楊桃、柚子、檸檬、山楂

秋天干燥,

人體容易缺水。

按照《黃帝內經》“秋冬養陰”的原則,

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

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

可多食:

銀耳、梨、芝麻、藕、

菠菜、豆漿、鴨蛋、蜂蜜

一方面要多喝鹽水和蜜水,

另一方面少吃辛辣燒烤之類易上火的食品。

秋 | 養

立秋,

并非宣告秋天已經到來。

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

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

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

立秋時節,

空氣濕度小,

皮膚易干燥。

因此,

應重視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立秋傳說

每年8月7日或8日, 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 其中“立”為開始的意思, “秋”為莊稼成熟的時期。 中國古代典籍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記載:“秋, 揪也, 物于此而揪斂也”, 說明立秋不僅是天氣由熱轉涼的開始, 還是草木開始結果孕子的時候。 古人還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

關于立秋, 還有一些有趣的民間傳說。 話說很久以前, 天上有七個太陽, 那時候人間樹木常青, 鮮花不敗, 莊稼一年收七次, 人們的生活也很安詳。 但后來, 出現了一只夜貓精, 它喜愛黑夜, 怨恨太陽, 后來變成了一個鷹嘴鐵人, 射下了六個太陽, 最后一個太陽因為害怕而躲了起來,世界因此進入了黑暗。人們都期盼太陽能夠重新出來,于是選出最有本領的人去找太陽。最后,人們選擇了三位彝家姑娘,她們既聰明又勇敢,與人們合力消滅了夜貓精。

消滅夜貓精后,三位彝家姑娘便開始尋找那最后一位太陽,她們循著太陽消失的地方找了很久,卻依然找不到,翻越千山萬水之后,三位姑娘的頭發已經長到地上,變得雪一樣白。后來她們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說,她們需要在這里一直等,等到了立秋那天,有一個年輕小伙子會騎馬來到這里,他就是你們要找的第七個太陽。后來,這位小伙子真的到了,但是這個時候三位姑娘的生命已經很衰弱了。她們對小伙子說:“太陽,你不能離開我們。你離開了我們,莊稼就不會熟,牛羊就不會長,鮮花就不會開。太陽啊,快升起來吧。”最后,她們立腳的地方化作三座高山,托起了一輪太陽。此后每當立秋這天,人們便會歡快地跳歌,紀念為人間找回太陽的三個姑娘。

立秋氣候

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秋后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的說法。

立秋之日,古人怎么過?

“立秋”是秋季第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道:“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

這里的“七月節”指的就是“立秋節”,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古人很重視這個日子。據《禮記·月令》描述,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要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記載:“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在民間,更多的是一些飲食習俗。比如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桃核不能丟掉,而是要留起來。等到除夕,再悄悄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此舉可以免除一年瘟疫。

“貼秋膘、秋社等都是民間流傳已久的做法。”民俗學者王娟告訴中新網記者,經歷了一個夏天的高溫“折磨”,這些都可以看作是人們迎接立秋的習俗,目的之一便是祈求平安健康。

“秋老虎”了解一下

按照節氣來說,立秋雖然來了,但不意味著氣候整個有了秋天的感覺。

從氣象學來說,劃分季節要依據“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秋天。今年的三伏天又是“加長版”,共計四十天,所以即使立秋,氣溫也很難出現明顯起伏。

此時,需要謹防“秋老虎”,它一般發生在一般發生在8月至9月之間,指的是天氣變涼后再次出現短期的炎熱天氣。《大氣科學詞典》上說:秋老虎是我國民間對立秋之后重新出現短期炎熱天氣的俗稱。

所以,在這個時間段內,還是要注意防暑降溫,同時,仍要多補充水分。(綜合:新華社 新浪新聞 鳳凰新聞 齊魯晚報)

立秋之后并不涼快,還在中伏仍然悶熱

雖然即將立秋,但進入8月后,濟南仍持續高溫。2日濟南市氣象局就發布了黃色預警信號,預計3日至9日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仍將在35℃以上,空氣濕度大,天氣悶熱,高溫中暑氣象等級高。6日13點龜山觀測站最高溫35.4℃,又是一個高溫天,一點兒也沒有秋天的涼爽勁兒,反而相對濕度在59%—94%,妥妥的桑拿天。

濟南市氣象臺在6日11時繼續發布黃色預警信號,雖然局部地區短時陰有雷陣雨,雷雨時陣風7—8級,但可不是“一場秋雨一場寒”,7日最高氣溫還將在35℃,最低氣溫也有27℃。

濟南市民常先生感覺今年的夏天格外熱,“印象中2002年很熱,恨不得在地板上睡覺,感覺今年都能趕上那時候了,太難熬了,立秋了應該能涼快了吧。”答案恐怕要令人失望,因為濟南的秋可是“秋老虎”性格,目前還處在中伏,高溫天還將持續。

在這個20年來最熱的夏天里,泉水浴場“下餃子”成了常見的景象。

為啥立秋還不涼?據說有句俗語是“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這次立秋在夜里,是“熱死牛”的節奏。雖然科學上一直缺乏對“早立秋涼颼颼”的依據,但是記者從濟南市氣象局了解到,7日進入立秋節氣,并不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上的秋天。在氣象上,連續五日平均氣溫高于10℃低于22℃才是春季和秋季。根據常年氣候統計,我國能在立秋時節進入秋天的省會城市集中在西北和東北,分別是呼和浩特、哈爾濱、蘭州、銀川、長春,而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立秋仍離不開熱的主題。

濟南·高溫下的勞動者

而且立秋還時常在三伏天。根據歷法,今年的初伏、末伏是10天,而中伏則從7月25日至8月15日總共20天。今年立秋正處在中伏,是全年最熱的時間段。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孟祥新說,濟南真正入秋天氣變涼一般是在9月之后。

7月14個高溫天,8月已有4天高溫

今年特別熱真不是濟南人的錯覺。上月底濟南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閻麗鳳就曾表示,今年的平均氣溫偏高。6月至7月27日,平均氣溫27.9℃,比常年偏高1.6℃,是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排第三的高度。記者6日從濟南市氣象局了解到,今年整個6月和7月,平均氣溫已達到28.2℃。而7月13日至22日則出現了連續10天最高溫在35℃以上的高溫,在歷史同期是天數最多的。而且這10天的平均氣溫是31℃,在歷史同期也最高。

濟南·高溫下的勞動者

整個7月濟南有14個高溫天,已經超過了去年和2002年的11天,成為1997年7月濟南18個高溫天之后,20年來7月高溫天數最多的一年,也是20年來最熱的夏天。

而8月剛過去6天,超過35℃的高溫天已有4天。濟南市氣象臺預報員說,今年6月至今,濟南的大監測站龜山觀測站的最高氣溫是37.2℃,區域自動監測站點則監測到40℃高溫。

濟南·高溫下的勞動者

“今年不只是濟南熱,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熱,聽說北極圈氣溫都超過30℃呢。”市民張先生說。沒錯,記者了解到,國家氣候中心監測,北極圈內一些氣象站觀測到氣溫超過30℃,挪威和芬蘭也分別出現了33.5℃和33.4℃高溫。而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李明媚接受采訪時介紹,據統計,7月全國平均高溫日數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四多。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最后一個太陽因為害怕而躲了起來,世界因此進入了黑暗。人們都期盼太陽能夠重新出來,于是選出最有本領的人去找太陽。最后,人們選擇了三位彝家姑娘,她們既聰明又勇敢,與人們合力消滅了夜貓精。

消滅夜貓精后,三位彝家姑娘便開始尋找那最后一位太陽,她們循著太陽消失的地方找了很久,卻依然找不到,翻越千山萬水之后,三位姑娘的頭發已經長到地上,變得雪一樣白。后來她們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說,她們需要在這里一直等,等到了立秋那天,有一個年輕小伙子會騎馬來到這里,他就是你們要找的第七個太陽。后來,這位小伙子真的到了,但是這個時候三位姑娘的生命已經很衰弱了。她們對小伙子說:“太陽,你不能離開我們。你離開了我們,莊稼就不會熟,牛羊就不會長,鮮花就不會開。太陽啊,快升起來吧。”最后,她們立腳的地方化作三座高山,托起了一輪太陽。此后每當立秋這天,人們便會歡快地跳歌,紀念為人間找回太陽的三個姑娘。

立秋氣候

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秋后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的說法。

立秋之日,古人怎么過?

“立秋”是秋季第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道:“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

這里的“七月節”指的就是“立秋節”,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古人很重視這個日子。據《禮記·月令》描述,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要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記載:“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在民間,更多的是一些飲食習俗。比如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桃核不能丟掉,而是要留起來。等到除夕,再悄悄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此舉可以免除一年瘟疫。

“貼秋膘、秋社等都是民間流傳已久的做法。”民俗學者王娟告訴中新網記者,經歷了一個夏天的高溫“折磨”,這些都可以看作是人們迎接立秋的習俗,目的之一便是祈求平安健康。

“秋老虎”了解一下

按照節氣來說,立秋雖然來了,但不意味著氣候整個有了秋天的感覺。

從氣象學來說,劃分季節要依據“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秋天。今年的三伏天又是“加長版”,共計四十天,所以即使立秋,氣溫也很難出現明顯起伏。

此時,需要謹防“秋老虎”,它一般發生在一般發生在8月至9月之間,指的是天氣變涼后再次出現短期的炎熱天氣。《大氣科學詞典》上說:秋老虎是我國民間對立秋之后重新出現短期炎熱天氣的俗稱。

所以,在這個時間段內,還是要注意防暑降溫,同時,仍要多補充水分。(綜合:新華社 新浪新聞 鳳凰新聞 齊魯晚報)

立秋之后并不涼快,還在中伏仍然悶熱

雖然即將立秋,但進入8月后,濟南仍持續高溫。2日濟南市氣象局就發布了黃色預警信號,預計3日至9日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仍將在35℃以上,空氣濕度大,天氣悶熱,高溫中暑氣象等級高。6日13點龜山觀測站最高溫35.4℃,又是一個高溫天,一點兒也沒有秋天的涼爽勁兒,反而相對濕度在59%—94%,妥妥的桑拿天。

濟南市氣象臺在6日11時繼續發布黃色預警信號,雖然局部地區短時陰有雷陣雨,雷雨時陣風7—8級,但可不是“一場秋雨一場寒”,7日最高氣溫還將在35℃,最低氣溫也有27℃。

濟南市民常先生感覺今年的夏天格外熱,“印象中2002年很熱,恨不得在地板上睡覺,感覺今年都能趕上那時候了,太難熬了,立秋了應該能涼快了吧。”答案恐怕要令人失望,因為濟南的秋可是“秋老虎”性格,目前還處在中伏,高溫天還將持續。

在這個20年來最熱的夏天里,泉水浴場“下餃子”成了常見的景象。

為啥立秋還不涼?據說有句俗語是“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這次立秋在夜里,是“熱死牛”的節奏。雖然科學上一直缺乏對“早立秋涼颼颼”的依據,但是記者從濟南市氣象局了解到,7日進入立秋節氣,并不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上的秋天。在氣象上,連續五日平均氣溫高于10℃低于22℃才是春季和秋季。根據常年氣候統計,我國能在立秋時節進入秋天的省會城市集中在西北和東北,分別是呼和浩特、哈爾濱、蘭州、銀川、長春,而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立秋仍離不開熱的主題。

濟南·高溫下的勞動者

而且立秋還時常在三伏天。根據歷法,今年的初伏、末伏是10天,而中伏則從7月25日至8月15日總共20天。今年立秋正處在中伏,是全年最熱的時間段。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孟祥新說,濟南真正入秋天氣變涼一般是在9月之后。

7月14個高溫天,8月已有4天高溫

今年特別熱真不是濟南人的錯覺。上月底濟南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閻麗鳳就曾表示,今年的平均氣溫偏高。6月至7月27日,平均氣溫27.9℃,比常年偏高1.6℃,是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排第三的高度。記者6日從濟南市氣象局了解到,今年整個6月和7月,平均氣溫已達到28.2℃。而7月13日至22日則出現了連續10天最高溫在35℃以上的高溫,在歷史同期是天數最多的。而且這10天的平均氣溫是31℃,在歷史同期也最高。

濟南·高溫下的勞動者

整個7月濟南有14個高溫天,已經超過了去年和2002年的11天,成為1997年7月濟南18個高溫天之后,20年來7月高溫天數最多的一年,也是20年來最熱的夏天。

而8月剛過去6天,超過35℃的高溫天已有4天。濟南市氣象臺預報員說,今年6月至今,濟南的大監測站龜山觀測站的最高氣溫是37.2℃,區域自動監測站點則監測到40℃高溫。

濟南·高溫下的勞動者

“今年不只是濟南熱,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熱,聽說北極圈氣溫都超過30℃呢。”市民張先生說。沒錯,記者了解到,國家氣候中心監測,北極圈內一些氣象站觀測到氣溫超過30℃,挪威和芬蘭也分別出現了33.5℃和33.4℃高溫。而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李明媚接受采訪時介紹,據統計,7月全國平均高溫日數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四多。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