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梁家河:陕北小村庄 改革大窗口

2015年9月22日, 美國西雅圖。

面對中外賓朋, 習近平主席深情地說:“上世紀60年代末, 我才十幾歲, 就從北京到中國陜西省延安市一個叫梁家河的小村莊插隊當農民, 在那兒度過了7年時光。 ”“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 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

時光荏苒,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 梁家河講述了怎樣的故事?有什么樣的啟示?仲夏時節, 記者走進陜北這個小村莊。

變 遷

回望歷史,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仲夏的梁家河, 郁郁蔥蔥, 柏油鋪成的村道兩側, 新修的石窯、整潔的農家小院,

令人賞心悅目。

梁家河村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東南5公里處, 北宋時因梁姓人家最早依河而居得名。

1969年1月, 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梁家河村插隊落戶, 后來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 在這里勞動生活了7年。 那時的梁家河, 還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村莊, 破舊的窯洞里, 是簡單的家具、打滿補丁的被褥。

改革開放之后, 梁家河村改變以往單一的農耕方式, 逐步發展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村經濟模式。 截至2017年末, 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20800元。

說起梁家河幾十年的變遷, 石春陽老人最有發言權。 當年, 習近平離開梁家河后, 石春陽接任黨支部書記, 一干就是20多年。

“梁家河村的第一次變化是習主席擔任黨支部書記那幾年,

他組織帶領群眾修道路、造淤地壩、辦鐵業社、打大口井、發展沼氣, 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石春陽如數家珍, “第二次變化是20世紀80年代, 村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家家戶戶能夠自給。 第三次變化是20世紀90年代末, 延安實行退耕還林, 梁家河是延川縣第一批一次性退耕還林試點村, 黃土高原實現由黃到綠的轉變。 第四次變化是2010年年底, 梁家河成為延川縣第一批脫貧村, 全村總收入225.5萬元, 人均純收入6500元。 第五次變化是2013年7月, 延安市遭遇持續強降雨襲擊, 梁家河多數窯洞受損, 災后重建時, 當地政府組織移民搬遷, 村里100多戶人家陸續遷到鎮上居住, 村里的孩子全部在鎮上上幼兒園、讀小學。 ”說到這里, 石春陽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最近一次變化是2015年5月, 梁家河鄉村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投入運營, 90%的員工是梁家河村民。 一個綠色發展、生活富裕的梁家河向我們走來。 ”

小橋流水, 綠樹瓦房。 徜徉梁家河, 記者仿佛置身于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之中, 習主席的話語猶在耳邊回響:“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 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

昭 示

不忘初心, 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在梁家河“知青舊居”一側, 立著一塊黑色石碑, 上面寫著“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字樣。 如今, 梁家河早已通了電, 沼氣池也已成為歷史, 但習主席當年一心為民的故事仍在黃土高原傳頌。

“那時, 習近平同志剛剛當選大隊黨支部書記,

他一直琢磨著為梁家河的鄉親們做點什么。 他從報紙上看到四川省大辦沼氣的消息后, 帶隊去學經驗, 回來后帶領村民群策群力, 很快建成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 解決了村民做飯、點燈的問題。 ”

“知青舊居”的墻上, 保留著一幅以當年大隊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建沼氣池為原型繪制的宣傳畫, 兩邊寫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8個大字。 當年修沼氣池時拓寬的道路, 至今還在造福著鄉親。

“改革開放40年來, 無論出臺什么政策、落實什么舉措, 都是以造福鄉親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是梁家河變化的根本原因。 ”這一點, 石春陽感觸最深。

他向記者回憶, 上世紀90年代末, 梁家河執行退耕還林政策時, 起初村民不理解:“好好的地,

不讓種莊稼, 多可惜!”“農民不種地, 吃什么?喝什么?”

后來, 政府一邊向村民宣傳政策, 一邊及時發放退耕還林補助糧款。 幾年后, 梁家河原本光禿禿的群山上樹木成林, 曾經“灰頭土臉”的坡坡洼洼披上綠裝, 壩田成了村里旱澇保收的高產豐收田。

山綠了, 水清了, 天藍了, 收入也多了。 梁家河人說, 這些都得益于黨的富民政策。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透過梁家河這個陜北普通的小村莊, 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漸漸讀懂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立場, 讀懂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追求。

傳 承

汲取力量, 為人民多做實事好事

在梁家河采訪期間, 記者遇到一群前來參觀見學的官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