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清朝女人的脚总是很受伤,躲不过的三寸金莲与高底旗鞋

眾所周知, 女人裹小腳在歷史上傳承久遠, 到清朝已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在漢族女子中, 大江南北, 不裹腳的很少見。 她們承受了極大的身體痛苦, 但還是屈從于男人的審美。

女子從6、7歲就要開始纏上長長的裹腳布, 折斷腳趾骨, 那種痛感難以言喻。 等到她們長大, 在日常生活中更是面臨極度的不便。 別說勞作了, 連行走都困難。


晚清外國攝影師拍攝的女人小腳。

清朝史料描述小腳女子出行的情形說:“自縉紳以至小家, 莫不以小足相尚……此等婦女, 率多不任步履, 故街市中初不恒見。 偶一見之, 亦必拄杖而行,

或倩人扶掖, 與殘疾者無異。 ”

為什么清朝的纏足之風比前代更烈?有學者認為:一是歷史慣性使然。 宋朝就有女人裹腳的明確記載, 明朝已經司空見慣, 作為一種發展趨勢, 清朝必然更加嚴重以至于達到頂峰。


晚清拄杖而行的小腳婦女。

二是清初男人被迫服從了滿族統治者“剃發易服”的要求。 為了在某個方面找到反抗的突破口, 他們想到了在女人的腳上做文章, 因為清朝的歷任皇帝, 對裹小腳都持反對態度。

的確, 每一任皇帝都曾三令五申, 禁止女人裹腳, 后來見根本遏制不住漢族的裹腳之風, 也就不再管, 只是嚴禁滿族女人裹腳。


滿族婦女, 天足, 腳穿高底旗鞋。

滿族女人不裹“三寸金蓮”, 她們真的解放了嗎?其實并沒有,

她們的雙腳也被套上了枷鎖, 那就是高底的旗鞋。

滿族貴族中青年女子, 都穿高底鞋, 根據其木制鞋底形狀不同, 有花盆底、元寶底、馬蹄底等區分。 結合實物照片, 我們認識一下這幾種鞋子。


故宮收藏的花盆底鞋。

花盆底鞋, 是指鞋底由上至下, 逐漸變小, 因形似花盆而得名, 高度可以達到20厘米以上。


故宮收藏的元寶底鞋。

元寶底, 是指鞋底前部削去一塊, 形如銀錠。


故宮收藏的馬蹄底鞋。

馬蹄底鞋, 上細下寬、前平后圓, 形如馬蹄, 鞋底高度一般有5-15厘米, 最高的可達25厘米。

穿著這樣的高底鞋, 跟現代女性穿高跟鞋的意思一樣, 就是配上旗裝顯得個子高腿長, 表現身材的婀娜多姿, 滿足男人的審美需要。

你想想, 鞋底10厘米、20厘米高,

穿上能舒服嗎?走起路來能穩當嗎?不過, 相比之下, 纏足比穿高底鞋更慘烈。

參考資料:徐珂《清稗類鈔》, 林永匡、王熹《清代社會生活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