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有没有那么一个背影 严重影响了你的一生 让整个世界为之动容之上篇

春節的喧囂還在耳邊, 與家人擁抱的余溫還在手上, 與朋友酒后的眩暈還在眼前, 我卻已經不得不離開了。 “火車就要開了, 我就要走了, 離別就要來了……葉子在哭了, 轉身是背影了, 你就進了往事了。 ”這首歌的名字叫做《背影》, 有沒有很熟悉?它真得是根據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創作的。 那蹣跚攀爬后買來一股腦全放在大衣上的橘子, 和裝滿了媽媽的炸丸子紅燒肉的行囊又何其相似。

大約每個人心里, 都會有一個被定格的背影吧, 有的高大、有的失落、有的模糊、有的溫暖、有的蹣跚、有的孤獨……

因為沒有表情沒有神態,

背影就是一個簡單的身影, 應該算是非常抽像的描寫, 但也正因為粗線條的“模糊”描寫, 留下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滿滿的畫外之音, 很多時候卻比正面來得更有力量。

今天我們聊聊經典的背影, 這些背影曾經影響了攝影師一生, 曾經讓整個世界為之動容。

曾經有一位立志成為畫家、成為導演的青年人, 在看到這幅照片時, 義無反顧地拿起相機走上了攝影之路, 他就是后來成為現代紀實攝影之父亨利· 卡蒂埃-布勒松, 這張照片就是馬丁?慕卡西的三個孩子奔向浪花的照片

這張照片就掛在布列松房間里, 很多年以后他回憶說:“當我一看到三個黑人孩子奔向大海的背影, 我想這才是純粹的攝影, 對我而言,

就像引燃煙火的火種, 他是唯一憑一張照片就影響了我的攝影師。 ”從照片上身體盡情擺動的韻律, 可以感受到孩子們奔向大自然的歡悅、對自由自在的向往。

另一段值得插一筆故事就是, 慕卡西原本默默無名, 因大師級的布勒松、尤金·史密斯和理查德·艾維頓的加持, 被重新審視評價, 因為慕卡西崇尚自然要求抓拍, 將體育攝影中動感融入時裝拍攝之中, 對當時冷漠刻板、裝模作樣的棚拍產生了深刻的變革, 后被稱為時尚攝影之父。

史密斯回憶起1935年自己的17歲:“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了 解攝影能有這么巨大的深度、韻律感和力量。 慕卡西的啟示——照片 所表達的遠比眼睛所能看到的要更豐富。 ”阿威頓選擇直接拍攝《向慕卡西致敬》,

模仿了慕卡西的《一位時裝女性跨越水塘》, 他說:“他教會了我們怎樣去感受優雅與真誠, 以及如何去愛一位女性。 在他之前, 攝影是一門乏味的、冷淡的和虛偽的藝術。 他的理念是如此之前衛, 以致當下的時裝攝影, 都是他的孩子, 他的繼承人。 ”

曾經有一大批學習攝影青年人, 在看到這幅照片時, 義無反顧地拿起相機走上街頭, 這批青年足足有三代人, 這張照片是布列松心目中的“決定性的瞬間”

前景中跳躍的男子, 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貼廣告中跳躍女郎相似, 一前一后, 互相呼應, 相應成趣。 1952年布列松在《決定性的瞬間》中提出的這一概念, 成為攝影美學理論的核心, 成為紀實攝影及新聞攝影共同遵循的攝影金科玉律。

這張攝于巴黎的《圣拉扎爾火車站背后》足足影響了幾代人。

關于這一概念的確切含義見仁見智。 在1957年的華盛頓郵報采訪中, 布列松進一步:“攝影不像繪畫。 拍攝照片是秒的創意。 你的眼睛必須看到生活的現場本身, 而你必須憑直覺知道什么時候按動快門, 這就是攝影師創造的時刻……這個時刻一旦錯失, 它將永遠消失。 ”

曾經有一位戰地攝影師, 在重傷后心靈一直無法恢復。 直到拍攝完成這幅照片時, 重返攝影, 加入馬格南, 成為著名的人文主義報道攝影師。 他就是尤金·史密斯和他的《樂園之路》

這是尤金·史密斯最為滿意的一張。 整幅作品和諧優美, 小男孩和妹妹被安置在圖片三分之一線上, 黑暗與光明交界處的樹木,

葉影斑駁, 大逆光成全了前方的一片光明。 “我定了一個意義含糊的標題樂園之路, 以便任何人都能從這張照片中獲得他心中所想的。 它是我對音樂和人性的禮贊, 因為我認為它顯示了希望。 ”2戰中受重傷的他, 一直在治療和休養。 在這痛苦的兩年里, 他甚至無法再舉起相機。 “就在這一天, 負傷后的我首次嘗試要照相機再度聽命于我。 我下定決心第一張照片必須不只是技巧上的成功, 也得表現出一個純潔、溫和的時刻——截然不同于以往戰地照片的殘忍。 照片中的小孩是我的小孩, 那一天, 我拍得極吃力, 我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再拍照。 ”史密斯寫道“我只是跟著孩子們, 看著他們循著小徑踏入花園, 然后停下來, 開始笨拙地對焦,在他們踏入的一剎那按下快門。”

1946 年的《樂園之路》不僅完成了攝影師自我轉型與救贖,也成為1955年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的《人類一家》展覽的壓軸作品,從生日卡到墓碑到汽車廣告,也成為世界上最知名的照片之一。

曾經有一位棒球巨星巴貝·魯斯,因癌癥不得不舉辦一場退休比賽,奈特·費恩,沒有跟著眾記者擠在正面,他選擇了背影,于是這張照片成了報紙頭版大照片,也成為成為體育新聞史上最著名的照片

1948年6月13日,是美國揚基體育館建成22周年的紀念日。更重要的是,那天將是巴貝·魯斯的最后一場比賽,這個美國人心中的傳奇英雄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球王進場時全場5萬余人致以熱烈的掌聲,眾多記者蜂擁在壘間線周圍,這樣可以清晰地拍到球王的正面。《紐約先驅論壇報》奈特·費恩看到,球王的五官已經因病痛變形,早已不是人們熟悉的臉孔,更不是人們永遠想記住的面容。奈特·費恩轉身來到球王的身后按下快門。這個背影讓人為之動容。揚基隊最后一個3號,永遠的3號巴貝面對這個曾經被他統治的世界,眼前的繁花似錦和消瘦的背影形成了鮮明對比,更體現出復雜的心情,這張照片獲得了1949年的普利策獎,是第一個贏得普利策獎的體育圖片。而奈特更因他獨特的視角而一舉成名。

更多感動請留意下篇:《這些背影曾經讓整個世界為之動容》

開始笨拙地對焦,在他們踏入的一剎那按下快門。”

1946 年的《樂園之路》不僅完成了攝影師自我轉型與救贖,也成為1955年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的《人類一家》展覽的壓軸作品,從生日卡到墓碑到汽車廣告,也成為世界上最知名的照片之一。

曾經有一位棒球巨星巴貝·魯斯,因癌癥不得不舉辦一場退休比賽,奈特·費恩,沒有跟著眾記者擠在正面,他選擇了背影,于是這張照片成了報紙頭版大照片,也成為成為體育新聞史上最著名的照片

1948年6月13日,是美國揚基體育館建成22周年的紀念日。更重要的是,那天將是巴貝·魯斯的最后一場比賽,這個美國人心中的傳奇英雄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球王進場時全場5萬余人致以熱烈的掌聲,眾多記者蜂擁在壘間線周圍,這樣可以清晰地拍到球王的正面。《紐約先驅論壇報》奈特·費恩看到,球王的五官已經因病痛變形,早已不是人們熟悉的臉孔,更不是人們永遠想記住的面容。奈特·費恩轉身來到球王的身后按下快門。這個背影讓人為之動容。揚基隊最后一個3號,永遠的3號巴貝面對這個曾經被他統治的世界,眼前的繁花似錦和消瘦的背影形成了鮮明對比,更體現出復雜的心情,這張照片獲得了1949年的普利策獎,是第一個贏得普利策獎的體育圖片。而奈特更因他獨特的視角而一舉成名。

更多感動請留意下篇:《這些背影曾經讓整個世界為之動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