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她让马伊琍卸下心防、惠红英含泪自曝乞讨往事,更让观众15分钟哭3次

從來沒想到, 看《朗讀者》會被董卿弄哭。

不久前播出節目里, 請到的嘉賓是96歲的吳孟超。

國內第一例成功的肝臟手術是他做的, 第一部中文肝臟外科入門專著是他翻譯的。

現在國內的肝膽科專家, 八成是吳孟超的學生, 甚至學生的學生。

老人家快100歲了, 還在以每周3臺手術的頻率工作, 在節目里說:

把生命都用來工作, 不浪費時間。

節目一開始是常規的訪談, 高潮是董卿讀信的環節。

老護士長的信里, 吳老做完手術, 兩只胳膊支在扶手上, 掌心朝上, 微微顫抖。

董卿讀到這里, 也是掌心向上, 微微顫抖的。

信里還引用了吳老跟護士長的對話:力氣越來越少了,

哪天我倒下了, 記得給我擦干凈。

讀到這里, 董卿的表情, 先是淚盈于睫, 用力抿嘴, 努力克制情緒。

讀到“記住給我擦干凈”的時候, 眼淚刷的一下奪眶而出。

這種瞬間落淚的表現, 幾乎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的水準了。

但董卿的淚, 并不是訓練的結果, 而是情緒剛好到了那個點, 她沒有去掩飾, 做出了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反應。

網友看節目的時候, 也有15分鐘看哭3次的。

主持人不是照本宣科, 而是被情境帶動, 在別人的故事里, 流自己的眼淚, 還能讓觀眾感同身受, 這叫什么?

這叫做共情。

當下綜藝節目的主持人, 更多的是靠節奏把控流程, 靠機智跟嘉賓拋梗接梗, 重點都是:熱鬧。

這也是為什么看過吵吵鬧鬧的綜藝,

之后反而若有所失的緣故。

熱鬧是一時的, 但是缺少回味。

回味需要時間, 需要采訪者跟觀眾一起沉浸其中。

這是談話類節目的價值所在, 也是董卿的核心競爭力。

之前, 大家對董卿的印象是“央視一姐”、春晚主持人、劉謙的CP……

真正改變印象的, 都是沒有那么熱鬧的節目。

比如《中國詩詞大會》, 主持人自己就是流動的詩詞庫, 這比熟讀臺本、逗笑觀眾更考驗積累。

做《朗讀者》, 董卿是頂著壓力上的, 因為沒有先例可以參考。

節目請嘉賓朗讀之前, 會有一小段訪談, 每個嘉賓的總時長大概15分鐘, 除去朗讀環節, 訪談部分只有不到10分鐘。

用不到10分鐘的時間, 去提煉人物, 可以說是極限挑戰了。

舞臺不像春晚那么龐大,

龐大到需要主持人提高音量、做足表情。

這種兩人對坐、近在咫尺的距離, 是最適合傾談的距離。

節目選擇的嘉賓, 有惠英紅這樣的戲骨, 滿滿都是故事。

董卿更多的時候, 起到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 不喧賓奪主, 而是引導惠英紅自己說出家變、要飯、吃苦的經歷。

王千源在她面前, 也分享過自己二十多年前的“準演員”生涯。

馬伊琍說了年少時候父母的信任對自己的影響。

故事本身就夠精彩了, 不需要添油加醋。

但這并不是說, 主持人就可有可無了。 不插話的時候, 董卿也是狀態在線的。

這邊, 孟非還在自我陶醉“當我老了 滿頭白發”呢。

董卿一記神補刀:你有(頭發)嗎?

笑到見牙不見眼, 這還是傳統認知里的央視女主播嗎?

但跟著嘉賓一起哭、跟著觀眾一起笑, 才是生動的主持啊。

好看的談話類節目, 都不是機械式的一問一答, 而是看兩個人如何建立聯系、發生化學反應。

一直被吐槽暴瘦、愛問人數學成績的魯豫, 也在轉型去找屬于自己的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