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八一建军节,向军人致敬!

1927年8月1日凌晨, 一聲槍響劃破了南昌城寂靜的夜空。 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及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 率領黨掌握或影響下的北伐軍兩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 經過數小時激戰, 全殲守敵, 占領了南昌城。

1933年7月11日,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將8月1日作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 從此, 每年8月1日就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后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紅旗之一》 陳逸飛

軍旅美術一直作為

中國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一種激昂高亢的姿態

記錄著軍隊的風雨歷程。

這些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

伴隨了中國藝術的一個時期,

同時也記錄下歷史關鍵的時刻。

在八一建軍節即將來臨之際, 讓我們一起通過這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作品, 回首那段崢嶸歲月, 致敬中國軍人!

《地道戰》羅工柳 1951年

這幅作品不僅是羅工柳的代表作, 而且也是50年代軍事題材的優秀之作, 作者以寫實的手法, 記實性地描繪了抗日戰爭年代的真實情景, 在日寇包圍村莊和“駐剿”時團結一致打擊日寇, 畫面中大面積的黑暗突出了人物表情和動態, 有一種“一觸即發、箭在弦上”的感覺, 戰斗的氣氛讓作者描繪得十分緊張。

《飛奪瀘定橋》李宗津

《飛奪瀘定橋》是油畫家李宗津先生的重要代表作, 曾一度作為課本中《飛奪瀘定橋》一文的配圖而為國人所熟知,

但在這幅作品背后卻隱藏著一段虛構的歷史, 正如李宗津學生著名藝術家徐冰所說:“其實《飛奪瀘定橋》這幅作品是從想象中來的……盡管大渡河上有座名叫‘瀘定橋’的鐵索橋, 但橋上面卻沒有經歷過有如畫面中的宏偉事跡。 這是我后來在一本紀實書中得知的。 ”

《紅軍不怕遠征難》董希文 1957年

此畫是董希文生前最滿意的一幅作品。 為了創作這件作品, 董希文于1955年親自沿著長征的路線體驗當年紅軍艱險無畏的革命精神。 董希文說:“我們在草地上露營, 雖有很好的帳篷, 夜來的露水和潮氣仍然浸透了衣被, 甚至常常為寒氣所凍醒, 不耐煩時就起來烤火等待天明。 草地上早晚不同的氣溫、篝火, 草地的顏色變化,

在烤火時, 護送我們的戰士常開玩笑, 吹口琴, 烤衣服等精神動態, 都是沒有軍事生活經驗的人憑空難以想象得出來的。 ”

通過沿途訪問老紅軍戰士、居民, 董希文還搜集到許多對創作這幅畫很有用的具體細節。 在具體的地點, 還曾反復觀察, 設身處地推想當年紅軍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活動。 最終創作出來的畫面中, 戰士們清瘦堅毅的臉龐在篝火映照下, 依然樂觀、充滿信心, 也寓意著革命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紅軍過雪山》艾中信

長征途中, 廣大紅軍指戰員懷著必勝的堅定信念, 發揚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以堅忍不拔的頑強毅力, 克服饑餓、疲勞和寒冷等極端困難, 先后翻越了二十余座海拔三、四千米以上,

空氣稀薄、終年積雪、高寒缺氧的大雪山, 創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奇跡。 油畫《紅軍過雪山》, 反映的是中央紅軍翻越第一座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夾金山時的情景。 蜿蜒曲折的紅軍隊伍, 艱難地跋涉在皚皚白雪覆蓋著的夾金山上, 像一座座聳立的豐碑。

《狼牙山五壯士》詹建俊 1959年

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油畫《狼牙山五壯士》, 高186厘米, 長203厘米, 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詹建俊的代表作。 此作創作于1959年。 作者采用的是象征手法, 畫面為五壯士跳崖的瞬間。 人物的組織并非自然的真實, 而是象征地把人物和太行山連為一體, 具有紀念碑式的效果。 在構圖上, 把五壯士在畫面中構成“山”字形, 使畫面充滿力量感和穩定感。 再現了五位英雄大義凜然、寧死不屈的氣概,

形成鮮明的英雄主義基調。

《占領總統府》陳逸飛、魏景山

《占領總統府》表現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 升上紅旗的場面, 標志著蔣家王朝的滅亡, 新中國的開始。 作品場面壯觀, 氣勢恢弘。 畫家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使這一歷史題材的創作具有紀念碑的意義, 當著名畫家王琦談到這幅作品時說:“當時, 深為其堅實的素描基本功、鮮明強烈的色彩感、嚴謹的造型能力、把握宏大場面的群體構圖, 以及表達不同人物的生動形態與神態的藝術技巧所吸引”。

《春風吹又生》關琦明 1982年

這幅畫反映了抗聯的艱苦生活。 環境雖然艱苦, 但斗志是高昂的, 畫家坦言強調春風吹又生的“生”字, 象征了白山黑水間的抗聯戰士永不妥協的堅強意志,體現了抗戰必勝的信念。

《黃河頌》陳逸飛 1972年

作于1972年的《黃河頌》是陳逸飛早年成名油畫,它以寬銀幕式繪畫,描述一位紅軍戰士站在黃河之巔,眺望天際,霞光初照,大雁從戰士腳下飛過,浪漫主義豪情撲面而來。

《送別》靳尚誼 1959年

《送別》描繪的是長征的起點——瑞金武陽鎮老百姓在村頭橋邊依依不舍送別紅軍隊伍的畫面。為了與瑞金的環境相統一,將背景設定為雨后的黎明,遠處灰綠的植被與褐色的泥土,二者與暗灰的天空統一,奠定了畫面低沉復雜的情感基調。

《我們一定會回來》孫立新 2007年

作品主要突出了紅軍與群眾難舍難分的場面,描繪了老區群眾對紅軍的深情厚意,盼望和期待革命成功,將送紅軍與盼紅軍的復雜情感交織在一起。

《婁山關》全山石 1978年

《婁山關》反映的是1935年2月紅軍為二渡赤水,勝利攻占婁山關的歷史場景。在創作實踐中,作者多次到江西、湖南一帶老革命根據地深入生活,調查研究,歷經兩年完成了作品的創作。

《飛奪瀘定橋》 劉國樞 1959年

《飛奪瀘定橋》采用仰視的視角,描繪了紅軍搶占瀘定橋的戰斗場面,將紅軍勇士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永遠定格在了奔騰咆哮的大渡河之上,鑲嵌于中國革命的史冊。

《草地夜宿》 孫滋溪 1979年

《草地夜宿》通過一個紅軍小鬼靠在老戰士背上酣睡的情景,以人性化的細節打動人心,表現出濃厚的抒情色彩。

《三大主力會師》 蔡亮、張自嶷 1977年

《三大主力會師》用壯闊的畫面表現了三大主力歷經生死考驗,以不可阻擋之勢匯聚在一起時激動人心的歷史場面。

八一建軍節,

向中國軍人致敬!

向全國烈屬、軍屬、

退伍紅軍老戰士、

革命傷殘軍人、軍隊離退休干部

和復員、轉業、退伍軍人問好!

祝你們節日快樂!

象征了白山黑水間的抗聯戰士永不妥協的堅強意志,體現了抗戰必勝的信念。

《黃河頌》陳逸飛 1972年

作于1972年的《黃河頌》是陳逸飛早年成名油畫,它以寬銀幕式繪畫,描述一位紅軍戰士站在黃河之巔,眺望天際,霞光初照,大雁從戰士腳下飛過,浪漫主義豪情撲面而來。

《送別》靳尚誼 1959年

《送別》描繪的是長征的起點——瑞金武陽鎮老百姓在村頭橋邊依依不舍送別紅軍隊伍的畫面。為了與瑞金的環境相統一,將背景設定為雨后的黎明,遠處灰綠的植被與褐色的泥土,二者與暗灰的天空統一,奠定了畫面低沉復雜的情感基調。

《我們一定會回來》孫立新 2007年

作品主要突出了紅軍與群眾難舍難分的場面,描繪了老區群眾對紅軍的深情厚意,盼望和期待革命成功,將送紅軍與盼紅軍的復雜情感交織在一起。

《婁山關》全山石 1978年

《婁山關》反映的是1935年2月紅軍為二渡赤水,勝利攻占婁山關的歷史場景。在創作實踐中,作者多次到江西、湖南一帶老革命根據地深入生活,調查研究,歷經兩年完成了作品的創作。

《飛奪瀘定橋》 劉國樞 1959年

《飛奪瀘定橋》采用仰視的視角,描繪了紅軍搶占瀘定橋的戰斗場面,將紅軍勇士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永遠定格在了奔騰咆哮的大渡河之上,鑲嵌于中國革命的史冊。

《草地夜宿》 孫滋溪 1979年

《草地夜宿》通過一個紅軍小鬼靠在老戰士背上酣睡的情景,以人性化的細節打動人心,表現出濃厚的抒情色彩。

《三大主力會師》 蔡亮、張自嶷 1977年

《三大主力會師》用壯闊的畫面表現了三大主力歷經生死考驗,以不可阻擋之勢匯聚在一起時激動人心的歷史場面。

八一建軍節,

向中國軍人致敬!

向全國烈屬、軍屬、

退伍紅軍老戰士、

革命傷殘軍人、軍隊離退休干部

和復員、轉業、退伍軍人問好!

祝你們節日快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