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他本是少年英才,一场战役被钉在耻辱柱上,2千年来骂名不断

秦國猛將白起, 被后人稱之為殺神, 主要原因就是他在長平之戰中一舉坑殺了40萬趙國降兵。 這40萬條人命, 是白起戎馬一生中難以抹去的一個污點。 而趙軍的統帥趙括, 在這一戰中也丟掉了性命, 甚至因為這40萬人命背上了“紙上談兵”的千古罵名。

趙括其實自小就是個神童, 有過目不忘的本領。 他的父親, 更是當時趙國赫赫有名的大將軍趙奢。 趙奢對于自己的這個兒子十分喜愛, 日日將他帶在身邊。 趙括對于軍事政務耳濡目染, 甚至無師自通學會了排兵布陣之法。 一日, 趙奢在軍營中與兒子趙括演練兵法,

趙括談論起用兵之道說的是頭頭是道, 趙奢深以為傲。 此后, 趙家兒子用兵如神的名頭也傳了出去。

秦國當時國力強大, 將士出征, 士氣極旺。 長平之戰時, 秦國派出了60萬大軍, 趙國舉國征兵, 才勉強湊出來了40萬人, 兩軍本來實力上就十分懸殊。

趙王拜廉頗為將, 廉頗是保守派, 他定下的計策是屯兵不出。 不論秦朝大軍如何挑釁, 他就堅守在營帳內, 就是不應戰。 廉頗認為秦軍士氣正盛, 此時出兵沒有勝算。 而且60萬人的補給是很大一筆開銷, 只要能耗過這段時間, 趙軍的勝率能夠顯著提高。 但是廉頗太過于保守, 秦軍有60萬人, 趙軍也有40萬士兵, 補給一樣很困難。 而且廉頗等待的時間未免太長了一些, 一等就是三年。

三年時間對陣不出,

朝內當然會有反對之聲。 而趙王, 此時并不想著如何聯合其他五國一同抗秦, 而是派出使臣試圖與秦國和談。 這讓本來以趙國馬首是瞻的五國倍感心寒, 不愿意出兵幫助趙王。

因為廉頗一直按兵不動, 趙王也逐漸失去了耐心。 這時候秦國使出反間計, 讓趙王對廉頗失去了信任, 直接撤掉了廉頗的領兵之權。 此時趙國國內有名頭有經驗的大將比比皆是, 比如說李牧、樂毅等等, 但是諸將皆知此戰勝算太低, 不愿意冒這個風險, 而趙括當時在趙國聲名鵲起, 正是建功立業的年紀, 因此共同舉薦小將趙括。 趙王認為虎父無犬子, 趙括又自小就是個好苗子, 于是他馬上任命趙括為大將, 開赴前線。

可以說趙括領兵,

實屬無可奈何。 他自己沒有實戰經驗, 只有理論知識, 一上來就擔負這么大的重擔, 又沒人在邊輔佐, 已經是焦頭爛額。 不僅是他自己, 連他的母親都知道此戰兇險, 恐趙括有失, 力勸趙王撤換將領人選。 可是趙王一意孤行, 趙括的母親只能含淚揮別兒子。

趙括“紙上談兵”的污名, 來自于他一到長平前線, 就下令大軍開拔, 主動出兵攻擊秦軍, 后人以此認為他不懂兵法。 其實此言差矣, 趙括的前任廉頗正是因為據兵不出才被趙王撤職, 此時換上趙括, 趙括是戰也得戰, 不戰也得戰。

而他出兵之后與白起幾番正面交鋒, 互有勝負, 這足以證明趙括是有一定的軍事才能的。 最后是因為沖鋒失敗陷入了白起的包圍圈, 趙國又無力再派遣援兵,

趙括才因此慘遭失敗。

但是趙括率領的軍隊即便在被圍困斷糧的情況之下, 全軍仍然苦戰, 殲滅了秦軍主力, 使得秦軍短時間內無力再繼續攻打趙國, 已經實屬不易了。

可惜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白起即便坑殺了40萬人, 也被后世贊譽為猛將。 趙括初次領兵就遭逢如此大戰, 卻被諷刺為廢物將軍, 只會“紙上談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