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弄潮儿:90年代上海“破三铁” 国企干部也下岗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 騰訊圖片《鵝眼》欄目推出“人人都是弄潮兒”系列圖片策劃, 講述經典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撫今追昔, 一張張生動影像見證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和思維觀念帶來的巨大變化。

本文原題:“固定工”改“合同工” ?作者:于文國

1992年3月, 上海柴油機廠召開全體職工簽定“勞動合同”改制大會, 全廠職工從此由固定工改為合同工。 1992年初, 我國在上海率先對國營企業的“鐵飯碗”(用工制度)、“鐵工資”(工資制度)、“鐵交椅”(干部制度)實施改革, 史稱“破三鐵”。

和歷次改革大潮來臨一樣, 用文字報道是輕車熟路難度不大,

但是, 用新聞照片報道還沒有先例。 我冷靜地想了想, 能付諸于畫面的無非是些開會、學文件、表決心之類的鏡頭。 這類鏡頭當然要拍, 但是, 從影像表達上實在沒有新意。 能否另辟蹊徑探索一種深層的影像形式?帶著試試看的想法, 我走進了上海首批進行三項制度改革的試點單位, 開始了調查研究式的攝影采訪。

在調查中我遇到了這樣一件事:國營上海印染一廠的保衛干事陸惠發, 改革前, 他當了八年的國家干部(當時, 國營企業干部屬于國家干部序列), 在這八年中, 他為了維護企業利益和國家財產, 曾經得罪了一些人, 比如說, 抓小偷、處理違紀人員等。 應該說他在與壞人壞事作斗爭中, 身先士卒、敢打敢沖,

為企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 因為得罪了人, 在企業“破三鐵”的投票中失去了干部的“位子”, 只好下崗去了傳達室看大門。 這時, 一些曾經被他處理過的人終于找到了報仇的機會, 有的干脆就當面諷刺、挖苦、指著鼻子罵。

我采訪他時, 曾經有如下一段對話:我問, “您作為首批落聘的干部, 能否談點感受?”答:“可以”。 然后只聽他背誦到:“深化企業改革是大勢所趨、國家需要, 不改革國家沒有活力。 企業搞不活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優越性……”看到他這副樣子簡直覺得好笑, 我便插話說:“老陸, 您可能有點誤會, 我是想和你談談心, 不一定會拿你的話去登報。 你說的這些, 你們廠的宣傳材料上都寫著, 我單獨找你是想聽聽你自己的感受, 多知道點改革單位和職工的苦衷……”過了一會,

當他確信這位記者并不是想把他當作寫文章的對立面來采訪時, 這位42歲的漢子失聲痛哭!一肚子委屈倒了出來。

聽了他的敘述, 我也是淚流滿面。

也許是情感的驅使思路漸漸清晰了起來, 我一直在尋找深層次記錄改革題材, 這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他, 盡管一時有難處, 但首先想到的是國家大局;他, 盡管家人不理解, 親友在責怪, 甚至下崗后回到家里都不敢對妻子說(還有一位職工下崗后, 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 為了瞞著妻子, 每天上班時間照常出家門, 在街上閑逛一天后, 再按下班時間回家……)。 但是, 他依然堅持到傳達室去報到;他, 盡管有人嘲諷、挖苦、甚至是指著鼻子罵,

但他仍然理直氣壯, 不為過去堅持原則而后悔。 這不正是記者照相機里的偉大主題嗎?推而廣之, 類似像老陸這樣的“下臺”、“下崗”和“端掉鐵飯碗”的普通干部和職工群眾所付出的代價, 不正是歷史變革中活生生的影像記憶嗎?

于是, 我花了近十天的時間, 跑了七個改革試點企業, 找了十二個不同類型的“落聘”干部和職工, 先后進行了十多次的走訪, 最后, 還在其中挑選了8幅符合當時宣傳口徑的照片, 在《工人日報》一版(1992年2月29日至3月6日)以《搬掉鐵交椅之后》的專欄, 連續進行了刊登。 之后幾家兄弟報紙還相繼進行了轉載。

作者簡介:

于文國, 《工人日報》高級記者、原攝影部主任;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第5、6屆副主席兼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工業攝影協會副主席;全國專業報新聞攝影學會會長。

目前我國惟一一位獲得過中國新聞獎“照片、通訊、論文”獎的“兩棲”記者, 曾6次獲得中國新聞獎, 90多次獲得國內外新聞紀實攝影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