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国好人榜”7月榜单发布,内蒙古一青年小组集体上榜

30日, 中央文明辦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在長春舉行, 現場發布了7月“中國好人榜”。

經網友推薦評議, 退而不休、熱心幫助200多位殘疾朋友就業的社區書記周紀龍, 三入火海勇救5人的“90后”快遞小哥唐基木, 40年無怨無悔守護青山的護林員倪文舉, 不怕臟不怕累、兢兢業業20年甘當社區公廁清掏“活地圖”的張鳳彪, 30年不離不棄照顧癱瘓妻子的好丈夫劉炳言等108名身邊好人光榮上榜。 其中內蒙古包頭市鐵礦采礦作業部技術組全體員工也榮登榜單, 被評為“敬業奉獻好人”。

在活動現場, 李萬升、孫德波、張殿芳、遲春革等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與觀眾、網友進行了深入交流。

配樂朗誦《妻子的家書》深情再現了時代楷模黃大年的感人事跡和高尚精神, 現場觀眾被深深打動, 很多人熱淚盈眶。

據統計, 7月網絡“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平臺共收到好人好事線索230萬件, 點贊評議超過642萬條, 活動頁面瀏覽量超過3930萬人次。

據了解, 本次活動通過中國文明網、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央視網、央廣網“六網聯盟”同步直播。

內蒙古上榜好人

蒙古馬, 耕耘群山間

白云鄂博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 蒙古語意為“富饒的神山”。 白云鄂博礦區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鐵、鈮、稀土等多種金屬共生礦床, 稀土儲量世界第一, 鈮儲量世界第二。

豐富的礦產資源讓白云鄂博擁有“世界稀土之都”的美譽, 是包鋼集團鋼鐵、稀土產業的發祥地和大糧倉。 新中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多次親臨白云鄂博, 鄧小平同志曾對白云鄂博留下“中東有石油, 中國有稀土”的民族自豪和殷殷之情。

“我們像草原上的神馬, 奔馳在草原上……再見吧金色的草原, 再見吧幸福的家鄉, 我們將成為鋼鐵工人把青春獻給包鋼……”這首耳熟能詳的《草原晨曲》, 是老一輩開拓者建設包鋼的藝術寫照。 時隔60多年, 這首歌依舊伴隨白云鄂博鐵礦職工日出而作, 幾代礦山人像勤勉的蒙古馬一樣,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在大山之間辛勤地耕耘。

在白云鄂博鐵礦職工當中有這樣一群年輕人, 他們終日與大山為伴,

與酷暑嚴寒為伍, 用汗水澆灌堅硬的山巖, 用智慧調動采礦爆破的“大腦”, 用生動的生產實踐傳承“堅韌不拔, 超越自我”的包鋼精神, 他們就是白云鄂博鐵礦采礦作業部技術組青年群像

堅韌不拔, 踐行蒙古馬精神

蒙古馬是內蒙古大草原上的精靈, 它們不畏嚴寒、極具負載能力。 在白云鄂博周邊牧場, 常常能看到蒙古馬奔騰的英姿。 而在白云鄂博鐵礦深達200多米的礦坑底部, 每天都能看到技術組青年職工忙碌的身影。

采礦作業部技術組有12名專業技術人員, 其中黨員8名, 團員3名, 其中35歲以下青年職工有8人。 他們每天的工作負責東、主兩個采場穿孔、爆破、采裝、排土、邊坡清掃、邊坡監測以及邊坡危險預警預報的現場技術管理等,

同時還要參與采礦工程現場規劃與設計, 監督檢查采礦各工序現場施工組織及施工質量, 負責全作業部的科研技改和新技術應用等基礎管理等工作。 他們就像一根無形的長線, 將采礦工藝的每一個“針”都有機地串聯在一起, 是露天采礦的“神經中樞”。

白云鄂博距包頭市區150公里, 中間被連綿的陰山牢牢阻隔。 這里酷寒風急, 每年入冬, 首先受到南下冷空氣的侵襲, 曾經有過五月、十月飛雪的歷史記錄。

垂直深度274米的礦坑, 如同巨大的“鐵釜”, 環境更加惡劣, 冬季氣溫可達零下30度以下。 技術組沒有專門的休息室, 全天候室外作業, 凍傷手腳、耳朵是常事, 也正是這嚴寒與風沙, 鍛造出這一干年輕人的堅強意志。

一年深冬,

天降大雪, 積雪沒過了小腿, 炮孔里集滿冰水, 一旦積水徹底結冰, 這些辛辛苦苦打下的炮孔全都作廢, 直接影響到生產作業。 年輕人們與時間賽跑, 用測繩測量炮孔深度, 一次次升降, 一次次提拉, 測繩帶著冰水將小伙子的棉手套凍成了冰殼。 回到休息室, 老職工看著他們凍得通紅的雙手, 心里陣陣心酸, 敞開衣襟為他們取暖。 那種相擁的姿態, 可以抵御一切嚴寒。

棉襖、棉褲、皮帽子、大頭鞋是技術組的標準裝扮, 內襯鋼板的大頭鞋足有二三斤, 即便是這樣堅固鞋子的壽命也只有兩三個月。 采場上到處是碎石, 尖利的石鋒往往能將鞋底刺穿。 行走在磕磕絆絆的采場路上, 行進姿態各式各樣, 而年輕人笑稱自己是采場上的“芭蕾舞者”。 他們正是以這種笨拙的舞步,舞出了青春的軌跡。

超越自我,踐行工匠精神

技術組會議室墻上掛著巨幅采場全貌照片,下面一行“知識改變命運,科技超越理想”,是年輕人們共同的心理寫照。技術組的年輕人大多出生于農村,這些小伙子們從小歷經貧困,也更向往依靠知識改變人生。

組長李永華家在呼和浩特清水河縣,父母用薄田里的黍子、玉米、土豆將他養大。每年秋收季節也是李永華最心痛的時候,想著父母汗流浹背躬身收割的樣子,而自己卻不能幫上忙,心里總有“不孝”的內疚。2017年,李永華初為人父,抱著襁褓里的孩子,他深深體會到奮斗的艱辛。他只有加倍努力地工作,才能對家庭有所回報。

技術組8個年輕人中,7個大學本科畢業,1個研究生學歷,學成之后一心扎根礦山與時尚遠離,但嚴酷的環境、嚴苛工作,鍛造了他們嚴細認真、高效務實的工匠精神。

每天,李永華帶領組員到各個開采平面檢查布置工作,370多噸的電鏟在距離他們不足5米處挖掘,鏟斗臂傳動的響聲、鏟斗與巖石的撞擊聲驚天動地。一次裝藥量幾十噸的爆破在他們眼里只是“小菜一碟”,就在前不久,一次大爆破裝藥量達到129噸。但無論爆破規模是大是小,他們都深入現場勘查,采場噪音繁雜,交流只能在耳邊大聲喊,但絲毫不妨礙他們的認真討論,直到制定出最安全、最合理的方案。

計劃、審藥、做指令、批炮,每一項工作都有一套嚴格的程序,生產和安全是礦山的兩條生命線,“兩個沒誰都不行,兩個我們都必保!”李永華每天組織職工抽水、排孔、裝藥直到爆破,那種曾經有過的調動千軍萬馬的感覺,如今淡化于無形,沉淀下更多的則是責任與信心。

技術組有個“職業病”,無論是坐車、散步、吃飯,就連洗澡聊的都是跟采礦有關,開采坡面角度是否合適、滲水的處理、接管拉泵,每個細節就在他們閑暇時被一遍一遍的捋順擺清。他們養成了一種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不管是守在妻兒旁還是嘴里正嚼著可口的飯菜,隨時隨地接到電話站起就走,他們常言:礦山的事無小事!

2017年5月,技術組監測到采場邊坡出現裂隙,成員們預感這將是巨大的安全生產隱患。技術組不斷增加監測頻率,細致觀察裂隙尺寸和變化動向。時至11月2日,裂隙增大到1米,技術組果斷發出警報,向礦里提出撤離請示。當天,裂隙下112米的鉆機、電鏟撤離作業點,次日,裂隙發生坍塌,職工生命安全和價值4000多萬元的生產設備毫發無損。他們用責任為安全生產構建起牢固的防火墻。

年輕人們發揮專業特長,在總結中發現問題,在問題中提出解決措施。2017年,他們共發表學術論文16篇,其中,省級論文5篇,國家級論文11篇。在“講理想、比貢獻”活動中,獲得包鋼先進集體貢獻獎、礦山區域集體二等獎、獲得礦級個人一等獎、集體二等獎。

歲月不居,天道酬勤。近年來,他們提出降本增效項目3項,產生經濟效益163萬元;提出自主改善項目30項,上報鐵礦員工自主改善18項,有8項獲獎。一個項目成果獲得包鋼科研及該一等獎。

堅強的團隊,培育樂觀精神

白云鄂博東西兩個礦坑,采場公路層層盤繞,從空中俯瞰,如同上蒼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的兩枚指紋。這指紋間,寫滿了技術組成員青春的足跡。

富饒的資源總深藏于人跡罕至之地,而堅定的意志也總在艱苦中得到磨練。組員張帥讀大學時一直覺得爆破“很酷”,但沒有料到采礦的現實卻“很苦”,苦中作樂已經是全體成員的自勉。張帥2017年新婚,第二天丟下蜜月中的新婚妻子,跑到山上放炮。“自己多承擔一些,別人就少干一點”,這已經是這個團隊當中所有人的心里默契。

采場粉塵大,大風多,一天下來,每個人都是灰頭土臉,回家只能把工裝工鞋脫在外面,鉆進衛生間洗。“洗下來的土怕堵了下水”, “我在衛生間呆的時間比我媳婦化妝的時間都長”,組員們在一陣陣笑聲中,描繪著自己的工作狀態,將內心的壓力排遣得干干凈凈。

采場職工一年中穿棉襖的時間長達8個月,時尚的新衣服常年鎖在衣柜的深處,對礦山執著的堅守就是他們心中不變的時尚。

副組長王云馬上要結婚了,他說又要延續組里的“光榮傳統”,那就是不休婚假,對此他已經給未婚妻打了“預防針”。未婚妻對此很是理解。小兩口都說:身在白云鄂博,家就落地生根。

組員丁科參加工作僅三年,爆破的經歷越多膽子越小,每次爆破前,他都認真準備,避免自身出現差錯,盡量減少造成失誤的因素。但跟朋友們聊起爆破,他判若兩人,那可是白云鄂博鐵礦!那可是世界稀土之鄉!成就感油然而生。

采礦專業碩士研究生王雪強是組里的“學霸”,剛開始學爆破時,開心得像個孩子,坐通勤車聽到爆破工討論工作,也豎著耳朵聽。就連睡覺做夢都能回蕩隆隆的炮聲。慢慢沉淀下來的王雪強開始致力于采礦前沿技術研究,業余愛好就是專攻專業書籍撰寫論文。幾天前,媳婦給他的電腦屏保寫了四個字:天道酬勤。王雪強開心地夸獎媳婦說:懂我的人,只有你。

1993年出生的馬國棟是組里年齡最小的成員,為了排遣他初學爆破時的恐懼,大家就現身說法鼓勵他培養自信。馬國棟說,身旁有良師益友,是人生幸事,也最珍貴。

老職工王勝平喜歡詩詞,也最懂年輕人的心,總能在年輕人心理波動時將快樂速遞。“把刮風天視為地球唱歌天,把下雨天視為地球洗澡天,把下雪天視為地球化妝節,有這樣的心情,工作就不會枯燥”。技術組成員就是在這樣的氛圍,相互交換著自己的青春密碼。

在白云鄂博礦山的石縫里,生長三色補血草,礦山人親切地叫它“鐵花”。在白云鄂博礦山的土地上,在年輕人腳步丈量的這幾平方公里土地上,鐵花以常年盛開不敗的姿態,表達著對耕耘者一貫的尊重。是的,在別人向往并投身大都市燈火闌珊之時,但他們更愿意化身一株鐵花,迎著嚴寒酷暑,咽下艱辛和寂寞。他們也更像一匹匹蒙古馬,在世界稀土之鄉、在連綿的群山之間,留下一串串清脆的足音。

來源:中國文明網 內蒙古自治區文明辦

責編:郭慧文

READDING

文明薦讀

他們正是以這種笨拙的舞步,舞出了青春的軌跡。

超越自我,踐行工匠精神

技術組會議室墻上掛著巨幅采場全貌照片,下面一行“知識改變命運,科技超越理想”,是年輕人們共同的心理寫照。技術組的年輕人大多出生于農村,這些小伙子們從小歷經貧困,也更向往依靠知識改變人生。

組長李永華家在呼和浩特清水河縣,父母用薄田里的黍子、玉米、土豆將他養大。每年秋收季節也是李永華最心痛的時候,想著父母汗流浹背躬身收割的樣子,而自己卻不能幫上忙,心里總有“不孝”的內疚。2017年,李永華初為人父,抱著襁褓里的孩子,他深深體會到奮斗的艱辛。他只有加倍努力地工作,才能對家庭有所回報。

技術組8個年輕人中,7個大學本科畢業,1個研究生學歷,學成之后一心扎根礦山與時尚遠離,但嚴酷的環境、嚴苛工作,鍛造了他們嚴細認真、高效務實的工匠精神。

每天,李永華帶領組員到各個開采平面檢查布置工作,370多噸的電鏟在距離他們不足5米處挖掘,鏟斗臂傳動的響聲、鏟斗與巖石的撞擊聲驚天動地。一次裝藥量幾十噸的爆破在他們眼里只是“小菜一碟”,就在前不久,一次大爆破裝藥量達到129噸。但無論爆破規模是大是小,他們都深入現場勘查,采場噪音繁雜,交流只能在耳邊大聲喊,但絲毫不妨礙他們的認真討論,直到制定出最安全、最合理的方案。

計劃、審藥、做指令、批炮,每一項工作都有一套嚴格的程序,生產和安全是礦山的兩條生命線,“兩個沒誰都不行,兩個我們都必保!”李永華每天組織職工抽水、排孔、裝藥直到爆破,那種曾經有過的調動千軍萬馬的感覺,如今淡化于無形,沉淀下更多的則是責任與信心。

技術組有個“職業病”,無論是坐車、散步、吃飯,就連洗澡聊的都是跟采礦有關,開采坡面角度是否合適、滲水的處理、接管拉泵,每個細節就在他們閑暇時被一遍一遍的捋順擺清。他們養成了一種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不管是守在妻兒旁還是嘴里正嚼著可口的飯菜,隨時隨地接到電話站起就走,他們常言:礦山的事無小事!

2017年5月,技術組監測到采場邊坡出現裂隙,成員們預感這將是巨大的安全生產隱患。技術組不斷增加監測頻率,細致觀察裂隙尺寸和變化動向。時至11月2日,裂隙增大到1米,技術組果斷發出警報,向礦里提出撤離請示。當天,裂隙下112米的鉆機、電鏟撤離作業點,次日,裂隙發生坍塌,職工生命安全和價值4000多萬元的生產設備毫發無損。他們用責任為安全生產構建起牢固的防火墻。

年輕人們發揮專業特長,在總結中發現問題,在問題中提出解決措施。2017年,他們共發表學術論文16篇,其中,省級論文5篇,國家級論文11篇。在“講理想、比貢獻”活動中,獲得包鋼先進集體貢獻獎、礦山區域集體二等獎、獲得礦級個人一等獎、集體二等獎。

歲月不居,天道酬勤。近年來,他們提出降本增效項目3項,產生經濟效益163萬元;提出自主改善項目30項,上報鐵礦員工自主改善18項,有8項獲獎。一個項目成果獲得包鋼科研及該一等獎。

堅強的團隊,培育樂觀精神

白云鄂博東西兩個礦坑,采場公路層層盤繞,從空中俯瞰,如同上蒼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的兩枚指紋。這指紋間,寫滿了技術組成員青春的足跡。

富饒的資源總深藏于人跡罕至之地,而堅定的意志也總在艱苦中得到磨練。組員張帥讀大學時一直覺得爆破“很酷”,但沒有料到采礦的現實卻“很苦”,苦中作樂已經是全體成員的自勉。張帥2017年新婚,第二天丟下蜜月中的新婚妻子,跑到山上放炮。“自己多承擔一些,別人就少干一點”,這已經是這個團隊當中所有人的心里默契。

采場粉塵大,大風多,一天下來,每個人都是灰頭土臉,回家只能把工裝工鞋脫在外面,鉆進衛生間洗。“洗下來的土怕堵了下水”, “我在衛生間呆的時間比我媳婦化妝的時間都長”,組員們在一陣陣笑聲中,描繪著自己的工作狀態,將內心的壓力排遣得干干凈凈。

采場職工一年中穿棉襖的時間長達8個月,時尚的新衣服常年鎖在衣柜的深處,對礦山執著的堅守就是他們心中不變的時尚。

副組長王云馬上要結婚了,他說又要延續組里的“光榮傳統”,那就是不休婚假,對此他已經給未婚妻打了“預防針”。未婚妻對此很是理解。小兩口都說:身在白云鄂博,家就落地生根。

組員丁科參加工作僅三年,爆破的經歷越多膽子越小,每次爆破前,他都認真準備,避免自身出現差錯,盡量減少造成失誤的因素。但跟朋友們聊起爆破,他判若兩人,那可是白云鄂博鐵礦!那可是世界稀土之鄉!成就感油然而生。

采礦專業碩士研究生王雪強是組里的“學霸”,剛開始學爆破時,開心得像個孩子,坐通勤車聽到爆破工討論工作,也豎著耳朵聽。就連睡覺做夢都能回蕩隆隆的炮聲。慢慢沉淀下來的王雪強開始致力于采礦前沿技術研究,業余愛好就是專攻專業書籍撰寫論文。幾天前,媳婦給他的電腦屏保寫了四個字:天道酬勤。王雪強開心地夸獎媳婦說:懂我的人,只有你。

1993年出生的馬國棟是組里年齡最小的成員,為了排遣他初學爆破時的恐懼,大家就現身說法鼓勵他培養自信。馬國棟說,身旁有良師益友,是人生幸事,也最珍貴。

老職工王勝平喜歡詩詞,也最懂年輕人的心,總能在年輕人心理波動時將快樂速遞。“把刮風天視為地球唱歌天,把下雨天視為地球洗澡天,把下雪天視為地球化妝節,有這樣的心情,工作就不會枯燥”。技術組成員就是在這樣的氛圍,相互交換著自己的青春密碼。

在白云鄂博礦山的石縫里,生長三色補血草,礦山人親切地叫它“鐵花”。在白云鄂博礦山的土地上,在年輕人腳步丈量的這幾平方公里土地上,鐵花以常年盛開不敗的姿態,表達著對耕耘者一貫的尊重。是的,在別人向往并投身大都市燈火闌珊之時,但他們更愿意化身一株鐵花,迎著嚴寒酷暑,咽下艱辛和寂寞。他們也更像一匹匹蒙古馬,在世界稀土之鄉、在連綿的群山之間,留下一串串清脆的足音。

來源:中國文明網 內蒙古自治區文明辦

責編:郭慧文

READDING

文明薦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