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当年国家为何禁止任何人开发皇陵,看看郭沫若做了什么好事吧

郭沫若, 出生于1892年, 四川人, 早年曾在日本留學, 是在魯迅之后, 數一數二的文學家了, 他也是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他的成就絕對是輝煌的, 他也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本來憑借這些, 他都必定會受到后世人的尊敬, 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許多人說起郭沫若, 還是覺得他十分的愚蠢, 連周恩來總理也試過對他冷眼想看, 究竟是什么讓這位著名的文人這樣被人看待呢?

這就要說一下郭沫若的一生的一個癖好——挖陵墓了。 除了文人的身份,

郭沫若還是一個考古學家, 其實這都是他自稱而已, 他到底懂不懂考古, 沒有人知道, 只是知道他非常熱衷于考古、挖陵墓, 即使在當時受到許多人的反對, 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要去挖陵墓。

每個考古學家, 或者盜墓者, 一生中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一睹皇陵墓的風采, 郭沫若也同樣如此, 于是郭沫若把目光投向了朱棣的陵墓, 據說這還是明朝保存最好最大的一個皇陵, 可想而知, 郭沫若要開挖此皇陵, 難度非常大, 以當時的技術很難實施, 所以郭沫若無奈先找另外一個簡單的皇陵試手, 那就是定陵了。

定陵因為規模相對小點相對好挖, 但要完好無損地挖開, 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稍有不慎, 就會導致陵墓坍塌, 工作人員都打起了退堂鼓,

但是郭沫若卻讓他們繼續開挖, 費了好些工夫終于挖穿了地宮的入口。

欣喜若狂的郭沫若立即帶人進入地宮, 看到了里面三千余件文物, 但是郭沫若卻忽視了最為基本的文物保存方式, 看著這堆文物還沒來得及高興就全部氧化, 爛掉。 這是建國以來損失最慘重的考古悲劇, 消息傳來國務院立即命令郭沫若停止了挖掘工作, 并且還頒布法令, 所有人都禁止再挖皇陵, 連周恩來也下了死命令讓郭沫若不得再挖掘皇陵, 就這樣, 郭沫若才無奈收起他那股掘人祖墳的沖勁。

盡管國家不允許在開發帝陵, 但是事后郭沫若依然活躍于掘人祖墳這種事, 皇陵不許開發, 那就去找那些王公大臣的, 也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吸引著他,

也因為他這一怪癖, 讓他的歷史地位下降了許多, 也被許多人所詬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