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国好声音第二期点评:搞怪翻新博眼球 认真唱歌者稀少


《中國好聲音》里認真唱歌的選手難尋, 很多學員都在玩噱頭

早在《中國好聲音》播出前兩個月, 我就寫了一篇文章 ——

當時是5月, 還不知道《好聲音》改回了現在的名字, 導師是誰也不清楚, 但看了好幾季, 到底導師是什么套路、學員又是什么套路, 已經摸得一清二楚。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兩期播出后, 是不是能找到對號入座的情況。

今年的《好聲音》節目組是很用心的, 請來有內涵的李健、有話題的謝霆鋒、有個性的周杰倫和有熱鬧的庾澄慶四位男導師。 選手來參賽就像高三學生參加高考一樣, 都會做一些針對性的準備,

揣摩出題人的心思和往年的喜好特點。 因此, 不可避免地, 我們會發現大多數考生都是“有備而來”, 這個“備”不純粹是在音樂上的準備, 而是投“其”所好。 這個“其”既指代導師, 又指代節目組。 諸位看官不要以為選誰不選誰全是導師說了算, 歷來這種類型的音樂真人選秀節目, 節目組都是很有決定權的。

從最早的《中國好聲音》開始, 一播就火, 亮點就在盲選階段。 到了后面的PK, 導師的偏心太大, 爭議多過褒揚, 實際上口碑是受損的。 比如, 那英當年對姚貝娜和周深的態度, 直到現在仍備受詬病。

盲選這個橋段的最大特點就是導師不知道(至少是假裝不知道)誰在唱, 不看臉, 就聽聲音, 沒有或假裝沒有先入為主的印象,

誰唱得好就選誰。 這就給一些年紀大的選手、長得不那么好看的選手、長相與聲音反差大的選手, 以及男生女聲或女生男聲的特色選手以出頭的機會。 電視機前的觀眾熱衷于看到這一幕, 包括導師滿臉驚詫的表情, 能夠讓觀眾津津樂道好久。

導師們當然也很有梗, 楊坤的32場演唱會、汪峰的“你的夢想是什么”等等, 還有主持人華少的貫口, 都是話題。 但不能本末倒置, 這個節目的根本還是學員, 是他們的歌聲。 如果有一天, 觀眾對學員唱什么不再關心了, 那么《中國好聲音》這個節目呀也就辦到頭了。 僅靠導師拉攏些人氣, 不具備全民娛樂性, 只能吸引幾位導師的粉絲群罷了。 這個受眾面就狹窄得多。

什么樣的學員最讓《好聲音》的觀眾感興趣呢?與《偶像練習生》那種看臉看身材的選秀節目不同,

《好聲音》基本沒有那個顏值水準的學員, 而且具備超高顏值的練習生們唱功也基本很難達到《好聲音》的入門線。 套用照流行的說法, 靠臉就可以吃飯了, 還會那么努力地靠苦練唱功嗎?也與《快樂男聲》這種不專業的選秀不同, 人氣和綜合考量是這類節目的標準, 如何招來粉絲的寵愛比唱歌好不好更重要, 雖然也比唱歌,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 也缺乏專業的評判標準, 盡管里面也出過張杰、華晨宇這種真會唱的選手, 那純屬偶然, 大部分選手是“路人級”的唱功。

說得淺白一點, 三個標準:聲音好聽, 歌的改編好, 唱得好;說得專業一點, 音色動人且具有一定的辨識度,

歌曲改編有技術含量且貼近歌詞和觀眾的審美趣味, 唱功扎實, 音準、氣息和共鳴三大要素沒有欠缺, 咬字和語氣符合歌曲要求, 處理歌曲有章法, 如果再能展示一些高難度的技術就更好了, 因為這是一個專業競技, 而非“聽著舒服就是最好的”那種快男式的業余標準。

另外, 《好聲音》這類節目在歐美也都有的, 其中“秀音樂”是一定擺在“秀自己”之前, 這里面有主次之分。 而《偶像練習生》或《快樂男聲》這種選秀則是主要“秀自己”, 比賽全程都在編織一個動人的故事, 自己是故事的主角, 音樂只是里面的點綴或墊腳石。 《好聲音》的比賽過程中, 如果哪位學員也想這么干, 那結果一定不會很美好。

很可惜, 《好聲音》的第一季和第二季,

盡管也有些選手根據節目組的需要講故事, 但音樂是主題, 歌聲是標準, 涌現出了不少直到現在仍被津津樂道的學員和翻唱代表作。 到了第三季以后, 節目越來越火, 選手和導師的表現都越來越浮夸。 及至《新歌聲》的三季, 已經變成“偶有好聲音, 多數都在秀”的狀態——導師忙于秀自己, 選手忙于搞怪搏出位。 音樂在哪里?歌聲在哪里?人人都想走捷徑。 節目組的價值取向發生了偏差, 背離了節目存在的基礎, 因為這樣會增加話題性和關注度, 挽救日益下滑的收視率, 孰料適得其反, 越這么做, 收視越掉, 能捧紅的學員和翻唱作品越少, 到最后形成惡性循環。

2018年的《好聲音》已經播了兩期, 第一期的點評已經寫過了(參見:), 學員們各顯其能,論功底,都不差,各有各的絕活,但真正好好唱歌的不多,留給人深刻印象、評價很正面的更少了,沒有哪位選手特別亮眼。

原以為第一期可能是個鋪墊,好戲在后面,沒想到第二期播出后,可以稱贊的選手更少了。不是這些學員不能唱、不會唱,而是他們不好好唱,出于前面提到的“投其所好”走捷徑的想法,拿腔拿調、故作怪態的表演比比皆是,看得人哭笑不得。真當我們沒見過世面,分不清到底什么是嘩眾取寵,什么是奇思妙想?各種類型的音樂和表演,我見得多了。這些圖森破的嘩眾取寵豈能擺得上臺面?觀眾也不笨,從節目播出后的反饋來看,沒有幾個得到特別好評的。


趙家豪是表演最舒服和適度的一位

我們先說最好的一位。趙家豪是吉他彈唱《慢慢喜歡你》是難度適中的歌,李榮浩創作,莫文蔚的原唱。為什么說叫難度適中呢?它是流行抒情風格的歌,比一般的簡單民謠或校園歌曲難度高一些,適合展現氣息、咬字、語氣、中高音和尾音等基本技術,旋律清晰,符合聽眾的審美習慣,哪怕是第一次聽這首歌的人都能聽得懂、聽得進去。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歌不俗氣,不管有過多少翻唱,但你很難把這歌唱得太俗。

這首歌放在《好聲音》里很合適,但如果是《我是歌手》的參賽者選歌,《慢慢喜歡你》就過于簡單了,因為那個舞臺是基準線更高的成名歌手的舞臺,不是素人選秀。

趙家豪全程都是把自己放在歌里,全神貫注地唱這首歌,臺風樸素大方,情調合襯,歌曲的表達素雅真切,注重演唱細節,他的技術能力能夠完全掌控這首歌的每一個點。他本人的氣質也符合這首歌的氣質,所以表演是成功的。

還有一位是旦增尼瑪,他唱了《隱形紀念》,這是蔡淳佳翻唱的一首日文歌。旦增尼瑪的唱法讓人想起了霍尊,或者你可以想得更遠一點,中孝介式的唱法。其實,相比于中孝介,旦增尼瑪的唱法還是更接近霍尊,因為中文自有咬字的特點。真假音的轉換和換聲點的故意留痕,氣息悠長,高音的線條保持完整,這都是此類唱法比較有特點的地方。旦增尼瑪唱得很穩,還加了一點民歌的吟唱,整體來說不錯。稍有不足的地方不在于學員本身,而是這首歌,由日語歌改編的中文歌,里面難免有韻律上的不協調。旦增尼瑪的二度翻唱時,也很難克服這個問題,因此排名稍落后于趙家豪。


旦增尼瑪的唱法很像霍尊或中孝介

廖野天的《空心》其實難度更高,除了咬字,其他部分也不遜色,甚至需要更高的技巧,尤其是假音技術很棒。如果他的咬字哪怕提高一丁點,我也會把他排在第一。問題是他的咬字太差了。如果不看字幕,沒辦法聽懂他在唱什么。輔音就沒幾個唱對的,例如t和d不分,難道是不會講普通話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對比一下他的每一句,看看是不是這么回事,沒有一句的咬字是對的。聲樂作品與器樂作品的最大區別就是,大部分聲樂作品是有詞的,如果你的咬字全部不行,必然扣很多分數,這是一個基本要求。


廖野天的假聲技術不錯

高巾立也是一個認真唱歌的民謠歌手,他的《的青春》完成得不錯。但國內的民謠歌手90%有一個特點,唱功有明顯的缺陷,或者說只有很樸素的基本演唱技能。《的青春》唱得很真摯,很有訴說感,也許反映了他的生活和理念,可是呢?從頭到尾一種唱法,一個腔調,一套咬字,與90%民謠歌手是一模一樣的路數。似乎只有這樣才夠真、夠純、夠誠?這是個誤會,任何類型的歌曲都需要遵循音樂的基本規律,演唱時都有一致的基本技巧庫和基本衡量標準。難道唱民謠就能從頭到尾連點變化都沒有,直巴巴地唱完一首歌,沒有層次嗎?

宿雨涵的《Diamonds》和鄧紫霄的《Flashlight》是不錯的英文歌翻唱。兩位選手的唱功都是過關的,不過鄧紫霄稍勝一籌就在于留學經歷讓她更好地處理歌詞。唱歌是帶有語言要素的,講一種語言講得熟練,在唱歌詞的時候就能更好地處理其中的輕重頓挫。但是,這兩個翻唱未能脫離原唱處理的模板,因此很難給予特別高的藝術等級。非英語母語的歌手去唱英語歌曲,極少有能超脫原唱影響的。當然,即便是英美選手唱成名歌手的大作,也多有模仿,原唱的名氣越大,模仿的程度越高。

鄧紫霄在盲選時還唱了一首《因為愛所以愛》,這是有備而來,唱導師的歌。但她的發聲方法和咬字習慣,甚至連面部表情都不適合唱這首歌,或者說她唱中文歌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仍然用唱英文歌的方式來唱。這首歌的發揮比《Flashlight》差了三個檔次:《Flashlight》在華人女歌手中都算是第一檔的,《因為愛所以愛》不會比一般的KTV選手強多少,可能還要差一些,因為唱得太滯澀了。選一首不適合的歌曲,比賽就先輸了一半,無論是一半的選秀,還是專業性極高的青歌賽或聲樂大賽,選歌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反映了選手對自身的了解和藝術審美,并不只是簡單的運氣問題。

《紅塵來去一場夢》是二十五年前巫啟賢唱的一首歌,近期楊宗緯在《蒙面歌王》的翻唱讓這首歌重又被關注了。邢凱翔翻唱的是楊宗緯翻唱的版本。他是很認真在唱,但唱腔和處理太過模仿楊宗緯了,臺風尤其是動作和表情像是楊宗緯和曾一鳴的合成體。這就沒有必要了。楊宗緯和曾一鳴的強項是他們對聲音的控制和對歌曲的處理,可不是臺風。投入沒有錯,不過既然是登臺表演,適度管理自己的表情和肢體也是應有之義。觀眾并不是都能不受其他影響而專注于聲音的人,臺風太夸張可能會被觀眾誤以為歌聲也很做作。邢凱翔的技術能力不錯,唱歌也用了心思,而且用正了地方,只是經驗有些欠缺,沒有做到去枝蔓、留精華的程度。


邢凱翔對歌曲的處理有楊宗緯的影子

接下來要說的就是本場那些嘩眾取寵的表演了。

廖穎軒唱了三首歌《我真的需要》、《達尼亞》 和《有些事我們永遠無法左右》,除了第一首歌是略完整的表演,其他兩首就是以怪奇為噱頭,喧賓奪主地破壞著歌曲的主線。第一首也僅是稍好一點,本質上沒有太多不同。怪腔怪調的真性情不是完全不可以,但不能超過限度,應該是必要的、有節制的、為歌曲的主旨服務的。以《達尼亞》為例,這首歌把樸樹與廖穎軒的版本作個對比,后者多出來很多東西,這是廖穎軒加進來的,還有“賤兮兮”的咬字,他想塑造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而歌曲的主線處理與樸樹的版本是一致的,不存在什么創新性。也就是說,我們要評價廖穎軒的版本是善改還是糟改,就看這些不同之處便可。答案很清晰,廖穎軒的改編除了吸引導師和觀眾在那一刻的注意之外,并無音樂上的幫助。這就是一個為噱頭而噱頭的改編。


廖穎軒的唱法里,噱頭喧賓奪主

但廖選手畢竟是以歌為基礎作的噱頭,分寸沒把握好,屬于音樂層面的問題。而張超洋的《遇見》就是純粹的投機取巧了。把一首耳熟能詳的流行歌唱成方言版,這根本就不新鮮。在十幾年前我們的同學聚會上,就有用東北話唱周杰倫的歌、用天津話唱王菲的歌,等等。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娛樂,在音樂上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論音樂價值,廖佳琳的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高明到不知哪里去了。方言版的《遇見》有什么價值?也就是撞到了幾位導師頭一次見這種玩法的便宜。鼓勵這樣的手段晉級,是對其他選手和這個節目的誤導。


方言版的《遇見》在音樂上是無價值的

這里可以說一下,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在音樂上有何意義。曲藝是植根于一種文化和語言背景的音樂藝術和綜合表演門類。從道理上講,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對應著不同的唱腔和技術,即便有些可以借鑒,但很難完全移植。比如,英文和中文的咬字不同,R&B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非洲民歌,Rap可以類比為黑人的“快板書”或貫口。現在有些音樂“潮”人把這些東西完全照搬來唱中文歌,其實是有點好笑的。如果讓英美的此類音樂家聽到中文R&B或中式Rap是什么感覺呢?這就像讓歐美的Diva用民歌腔或戲曲腔唱歌,或說唱歌手用河北梆子、山東快書、京韻大鼓、貫口來念英文詞。你覺得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好笑?那為什么不覺得某些中文的R&B和說唱好笑?唱著唱著中文詞,突然來個"baby come on"、" oh yeah"、" one two three four"、" Let's Go!"不好笑嗎?莫名其妙在抒情歌里突然加個怒音,或是歐美腔的咬字,不覺得怪異嗎?

如果你還沒有這樣的覺察,那么看了本文,或許可以多一個念頭,反思一下這些年來看似“洋氣、歐美風”的華語流行音樂為何本質上卻越走越“土low”。借鑒是可以的,音樂的交融是大趨勢,但不是這樣機械照搬,不倫不類。廖佳琳的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是一個鮮明的參照系。

李佳丹的《英雄》是聒噪的亂改亂唱,熱鬧的皮相,空洞的內涵,不值得浪費文字多做評論。如果我來打分,就是給他0分,請他立刻離開。他對音樂沒有誠意,只要能吸引眼球,他做什么都行,這就是從他的改編里透露出的價值觀。《你的背包》更是唱得花里胡哨,溢滿了歐美音樂元素的畫蛇添足,這首歌需要這樣表達嗎?


李佳丹的表演有形式沒內容

學員們各顯其能,論功底,都不差,各有各的絕活,但真正好好唱歌的不多,留給人深刻印象、評價很正面的更少了,沒有哪位選手特別亮眼。

原以為第一期可能是個鋪墊,好戲在后面,沒想到第二期播出后,可以稱贊的選手更少了。不是這些學員不能唱、不會唱,而是他們不好好唱,出于前面提到的“投其所好”走捷徑的想法,拿腔拿調、故作怪態的表演比比皆是,看得人哭笑不得。真當我們沒見過世面,分不清到底什么是嘩眾取寵,什么是奇思妙想?各種類型的音樂和表演,我見得多了。這些圖森破的嘩眾取寵豈能擺得上臺面?觀眾也不笨,從節目播出后的反饋來看,沒有幾個得到特別好評的。


趙家豪是表演最舒服和適度的一位

我們先說最好的一位。趙家豪是吉他彈唱《慢慢喜歡你》是難度適中的歌,李榮浩創作,莫文蔚的原唱。為什么說叫難度適中呢?它是流行抒情風格的歌,比一般的簡單民謠或校園歌曲難度高一些,適合展現氣息、咬字、語氣、中高音和尾音等基本技術,旋律清晰,符合聽眾的審美習慣,哪怕是第一次聽這首歌的人都能聽得懂、聽得進去。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歌不俗氣,不管有過多少翻唱,但你很難把這歌唱得太俗。

這首歌放在《好聲音》里很合適,但如果是《我是歌手》的參賽者選歌,《慢慢喜歡你》就過于簡單了,因為那個舞臺是基準線更高的成名歌手的舞臺,不是素人選秀。

趙家豪全程都是把自己放在歌里,全神貫注地唱這首歌,臺風樸素大方,情調合襯,歌曲的表達素雅真切,注重演唱細節,他的技術能力能夠完全掌控這首歌的每一個點。他本人的氣質也符合這首歌的氣質,所以表演是成功的。

還有一位是旦增尼瑪,他唱了《隱形紀念》,這是蔡淳佳翻唱的一首日文歌。旦增尼瑪的唱法讓人想起了霍尊,或者你可以想得更遠一點,中孝介式的唱法。其實,相比于中孝介,旦增尼瑪的唱法還是更接近霍尊,因為中文自有咬字的特點。真假音的轉換和換聲點的故意留痕,氣息悠長,高音的線條保持完整,這都是此類唱法比較有特點的地方。旦增尼瑪唱得很穩,還加了一點民歌的吟唱,整體來說不錯。稍有不足的地方不在于學員本身,而是這首歌,由日語歌改編的中文歌,里面難免有韻律上的不協調。旦增尼瑪的二度翻唱時,也很難克服這個問題,因此排名稍落后于趙家豪。


旦增尼瑪的唱法很像霍尊或中孝介

廖野天的《空心》其實難度更高,除了咬字,其他部分也不遜色,甚至需要更高的技巧,尤其是假音技術很棒。如果他的咬字哪怕提高一丁點,我也會把他排在第一。問題是他的咬字太差了。如果不看字幕,沒辦法聽懂他在唱什么。輔音就沒幾個唱對的,例如t和d不分,難道是不會講普通話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對比一下他的每一句,看看是不是這么回事,沒有一句的咬字是對的。聲樂作品與器樂作品的最大區別就是,大部分聲樂作品是有詞的,如果你的咬字全部不行,必然扣很多分數,這是一個基本要求。


廖野天的假聲技術不錯

高巾立也是一個認真唱歌的民謠歌手,他的《的青春》完成得不錯。但國內的民謠歌手90%有一個特點,唱功有明顯的缺陷,或者說只有很樸素的基本演唱技能。《的青春》唱得很真摯,很有訴說感,也許反映了他的生活和理念,可是呢?從頭到尾一種唱法,一個腔調,一套咬字,與90%民謠歌手是一模一樣的路數。似乎只有這樣才夠真、夠純、夠誠?這是個誤會,任何類型的歌曲都需要遵循音樂的基本規律,演唱時都有一致的基本技巧庫和基本衡量標準。難道唱民謠就能從頭到尾連點變化都沒有,直巴巴地唱完一首歌,沒有層次嗎?

宿雨涵的《Diamonds》和鄧紫霄的《Flashlight》是不錯的英文歌翻唱。兩位選手的唱功都是過關的,不過鄧紫霄稍勝一籌就在于留學經歷讓她更好地處理歌詞。唱歌是帶有語言要素的,講一種語言講得熟練,在唱歌詞的時候就能更好地處理其中的輕重頓挫。但是,這兩個翻唱未能脫離原唱處理的模板,因此很難給予特別高的藝術等級。非英語母語的歌手去唱英語歌曲,極少有能超脫原唱影響的。當然,即便是英美選手唱成名歌手的大作,也多有模仿,原唱的名氣越大,模仿的程度越高。

鄧紫霄在盲選時還唱了一首《因為愛所以愛》,這是有備而來,唱導師的歌。但她的發聲方法和咬字習慣,甚至連面部表情都不適合唱這首歌,或者說她唱中文歌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仍然用唱英文歌的方式來唱。這首歌的發揮比《Flashlight》差了三個檔次:《Flashlight》在華人女歌手中都算是第一檔的,《因為愛所以愛》不會比一般的KTV選手強多少,可能還要差一些,因為唱得太滯澀了。選一首不適合的歌曲,比賽就先輸了一半,無論是一半的選秀,還是專業性極高的青歌賽或聲樂大賽,選歌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反映了選手對自身的了解和藝術審美,并不只是簡單的運氣問題。

《紅塵來去一場夢》是二十五年前巫啟賢唱的一首歌,近期楊宗緯在《蒙面歌王》的翻唱讓這首歌重又被關注了。邢凱翔翻唱的是楊宗緯翻唱的版本。他是很認真在唱,但唱腔和處理太過模仿楊宗緯了,臺風尤其是動作和表情像是楊宗緯和曾一鳴的合成體。這就沒有必要了。楊宗緯和曾一鳴的強項是他們對聲音的控制和對歌曲的處理,可不是臺風。投入沒有錯,不過既然是登臺表演,適度管理自己的表情和肢體也是應有之義。觀眾并不是都能不受其他影響而專注于聲音的人,臺風太夸張可能會被觀眾誤以為歌聲也很做作。邢凱翔的技術能力不錯,唱歌也用了心思,而且用正了地方,只是經驗有些欠缺,沒有做到去枝蔓、留精華的程度。


邢凱翔對歌曲的處理有楊宗緯的影子

接下來要說的就是本場那些嘩眾取寵的表演了。

廖穎軒唱了三首歌《我真的需要》、《達尼亞》 和《有些事我們永遠無法左右》,除了第一首歌是略完整的表演,其他兩首就是以怪奇為噱頭,喧賓奪主地破壞著歌曲的主線。第一首也僅是稍好一點,本質上沒有太多不同。怪腔怪調的真性情不是完全不可以,但不能超過限度,應該是必要的、有節制的、為歌曲的主旨服務的。以《達尼亞》為例,這首歌把樸樹與廖穎軒的版本作個對比,后者多出來很多東西,這是廖穎軒加進來的,還有“賤兮兮”的咬字,他想塑造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而歌曲的主線處理與樸樹的版本是一致的,不存在什么創新性。也就是說,我們要評價廖穎軒的版本是善改還是糟改,就看這些不同之處便可。答案很清晰,廖穎軒的改編除了吸引導師和觀眾在那一刻的注意之外,并無音樂上的幫助。這就是一個為噱頭而噱頭的改編。


廖穎軒的唱法里,噱頭喧賓奪主

但廖選手畢竟是以歌為基礎作的噱頭,分寸沒把握好,屬于音樂層面的問題。而張超洋的《遇見》就是純粹的投機取巧了。把一首耳熟能詳的流行歌唱成方言版,這根本就不新鮮。在十幾年前我們的同學聚會上,就有用東北話唱周杰倫的歌、用天津話唱王菲的歌,等等。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娛樂,在音樂上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論音樂價值,廖佳琳的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高明到不知哪里去了。方言版的《遇見》有什么價值?也就是撞到了幾位導師頭一次見這種玩法的便宜。鼓勵這樣的手段晉級,是對其他選手和這個節目的誤導。


方言版的《遇見》在音樂上是無價值的

這里可以說一下,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在音樂上有何意義。曲藝是植根于一種文化和語言背景的音樂藝術和綜合表演門類。從道理上講,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對應著不同的唱腔和技術,即便有些可以借鑒,但很難完全移植。比如,英文和中文的咬字不同,R&B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非洲民歌,Rap可以類比為黑人的“快板書”或貫口。現在有些音樂“潮”人把這些東西完全照搬來唱中文歌,其實是有點好笑的。如果讓英美的此類音樂家聽到中文R&B或中式Rap是什么感覺呢?這就像讓歐美的Diva用民歌腔或戲曲腔唱歌,或說唱歌手用河北梆子、山東快書、京韻大鼓、貫口來念英文詞。你覺得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好笑?那為什么不覺得某些中文的R&B和說唱好笑?唱著唱著中文詞,突然來個"baby come on"、" oh yeah"、" one two three four"、" Let's Go!"不好笑嗎?莫名其妙在抒情歌里突然加個怒音,或是歐美腔的咬字,不覺得怪異嗎?

如果你還沒有這樣的覺察,那么看了本文,或許可以多一個念頭,反思一下這些年來看似“洋氣、歐美風”的華語流行音樂為何本質上卻越走越“土low”。借鑒是可以的,音樂的交融是大趨勢,但不是這樣機械照搬,不倫不類。廖佳琳的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是一個鮮明的參照系。

李佳丹的《英雄》是聒噪的亂改亂唱,熱鬧的皮相,空洞的內涵,不值得浪費文字多做評論。如果我來打分,就是給他0分,請他立刻離開。他對音樂沒有誠意,只要能吸引眼球,他做什么都行,這就是從他的改編里透露出的價值觀。《你的背包》更是唱得花里胡哨,溢滿了歐美音樂元素的畫蛇添足,這首歌需要這樣表達嗎?


李佳丹的表演有形式沒內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