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公有雲的這五大定律決定未來:看看誰能跑得更遠?

印象中, 幾年前公有雲剛冒出來的時候, 大眾對這一新概念摸不著頭腦, 於是專業的吃瓜群眾專門做了一份公有雲的大眾版“定義”, 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衡量是不是公有雲。 幾年過去了, 公有雲的常識已經不用再普及了, 預計到2018年, 全球公有雲服務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864億美元, 中國市場更是保持了超過40%以上的增長率。 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和應用, 都已經離不開公有雲了。

但是, 公有雲逐步走向成熟, 並成為香餑餑後, 各路大佬們一併湧了過來。 粗略估計的話, 目前對外提供公有雲服務的平臺和品牌,

大大小小有上百家, 公有雲貌似進入了“火拼”的階段, 究竟選擇哪種公有雲, 以及如何衡量公有雲平臺現有及未來的實力, 作為使用者的政府和企業客戶, 一下子沒有了主心骨。 所以, 我們覺得有必要“橫向測評”一下, 撥亂反正, 讓正準備上雲的客戶心裡有數。

總體來看, 界定公有雲的綜合價值涉及到五大定律, 分別是懂不懂數位化轉型;有沒有作業系統級技術能力;有沒有經過市場規模化驗證;有沒有生態體系支持;是否受公眾監管。 這五個指標上的表現決定了一家公有雲平臺的價值和競爭力, 但如果從滿足客戶需求和價值創造角度出發, 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三層階梯式的考量維度:一是能否滿足業務需要;二是總體擁有成本的高低;三是能不能引領業務創新。

基本需求PK:業務連續性和可靠性、穩定性

作為業務支援方的IT基礎設施, 是支撐企業業務發展的底層設施, 所以說, 保持業務的連續性, 不因故障或穩定性問題, 而導致業務中斷或停擺, 這是衡量公有雲服務最基礎的指標。

幾年前, AWS、微軟Azure也曾出現過短時癱瘓等事件, 但近年來已經很少見了。 因為公有雲同樣要滿足客戶的業務需求, 在五大定律中, 有沒有經過市場規模化驗證, 有沒有生態體系的支持, 屬於最基礎的要求。

向來, 互聯網產品的技術架構講究用戶的承載力和伸縮性, 有沒有經過規模化驗證, 是評判公有雲平臺穩定性、可靠性、擴展性的重要指標。 目前,

公有雲市場上排名前三的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裡雲三家, 收入規模都不小, AWS最新一個季度財報收入為54.5億美元, 微軟Azure最新季報收入為17.6億美元, 阿裡雲排在全球第三位, 最新一個季度的收入為43.85億元, 連續11個季度保持了三位數以上的營收同比增長率。

根據IDC發佈的《2017年上半年中國公有雲市場份額報告》顯示, 阿裡雲佔據了47.6%的份額, 排在第二位的騰訊雲份額僅為9.6%。 通常來說, 規模越大的廠商所覆蓋的客戶數量越多, 支援的業務場景越豐富, 早已經受過了規模化的驗證。 相比, 排在後面體量小的雲服務平臺, 在業務驗證方面可能就不能打包票了, 而就算在企業級市場裡摸爬滾打了很多年的華為雲, 由於進入時間較晚, 規模化驗證這關也要過。

另一個指標就是是否有豐富、完整的生態體系的支援, 企業級服務與消費市場有一個很大的區別, 特別強調生態的構建。 因為對企業用戶來說, 軟硬體的遷移和購買、持有成本非常高, 生態體系不成熟, 如果只是孤家寡人的話, 僅靠企業一己之力, 根本托不起一個生態, 客戶也會因為選擇少, 在各個環節上遇到麻煩。 反過來講, 產業鏈上的合作夥伴越多, 越能形成合力, 生態的勢能才足夠大, 最終形成強勢的競爭壁壘。 高通、英特爾、微軟、思科、EMC等之所以霸佔企業級市場多年, 就是因為生態能形成更大的體量, 成了短期內競爭對手無法越過的護城河。

換句話說, 如果一個雲服務平臺缺乏龐大生態的支持, 也就很難滿足客戶業務的需求。

拿AWS來說, 僅靠自身並不能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 所以一直在構建生態系統。 AWS有專門的合作夥伴計畫APN, 目前在全球已經有超過1萬家技術和諮詢合作夥伴。

阿裡雲經過了9年的發展, 自然也明白生態體系的重要性。 資料顯示, 阿裡雲的合作夥伴數量已經超過8000家, 涵蓋了諮詢公司、系統集成商、主流ISV。 截止到目前, 阿裡雲生態體系下的合作夥伴服務客戶數超過10萬家, 夥伴業務年增長率超過了200%。 2017年, 阿裡雲合作夥伴在雲市場上的訂單數超過200萬單。

無疑, 生態體系是一個聯合體, 是由小舢板結成的大艦隊。 阿裡雲的生態體系壯大了, 就會擠壓其他生態的空間, 於是就會出現馬太效應, 大生態大者恒大。 而合作夥伴也不是傻子,哪裡有生意,哪裡更受客戶認可,自然就流向哪裡。這就帶來了一個結果,規模小的、實力弱的會持續被弱化。所以說,對比之下,騰訊雲的生態體系就小了很多,其他規模更小的雲服務商就更談不上生態了。

總體擁有成本對比:“拿來主義”雲和“不合規”存隱形成本

企業級解決方案領域的購買決策方式與消費級完全不同,表面看起來只是買了一套硬體或軟硬結合的解決方案,只是一次性成本,但其實購買企業級產品和服務需要考慮到對已有硬體、軟體投資的保護,要儘量做到相容和可用,同時還要將後期所帶來的成本考慮在其中。所以才有了“總體擁有成本即TCO”這個概念,大概意思是要拉長時間週期看,或考慮到未來的遷移、異構支援、運維、定制開發等總體成本,而不能貪一時便宜。

這兩天,有關“拿來主義雲”的討論甚囂塵上,阿裡雲總裁胡曉明說了一句話,“拿來主義”蓋不出高樓大廈,自主研發的雲才能走得更遠。言外之意是很多競爭對手都在走這條路。這句話剛剛冒出來,就在行業裡捅了馬蜂窩,得罪了一大票人,甚至不少人站出來質疑。但其實這句話並沒有錯。

自主研發是一步一個腳印,難度大,需要的週期長,而“拿來主義”抄的是近路,能快速推向市場。公有雲市場就有著兩大流派:一個是自主研發路線的,排在前三的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裡雲都屬此類,另一類就是“拿來主義”派,就像安卓一樣,雲計算領域裡也有OpenStack等開源平臺。目前基於這一平臺的廠商也不少,比如華為、騰訊、中國移動、中興通訊等,前兩者還是頂級的白金會員。貼標籤的話,後者就是“拿來主義雲”。

如果將自研雲和開源OpenStack進行優劣對比,實際上還是一個總體擁有成本的事兒。“拿來主義雲”控制權不在自己手裡,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但對客戶來說,就比較難受了,可能會出現因更新停止或技術放棄,導致以往的設備和軟體投資打了水漂兒。這樣的事兒並不少見,後期可能會付出的隱形成本就要高很多了。

而且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拿來主義雲”版本分支繁多,互相之間相容性差,跨廠商、跨系統的能力弱,因為沒有總體規劃設計,組件的一致性差,後期擴張性直接受限。這些會直接導致“煙囪型IT”的孤島效應,結果得不斷打補丁,後期成本越壘越高,總體成本反而會高很多。

另一條容易忽視的定律是:雲廠商是否接受公眾監管,主要涵蓋兩個維度:一,是否有完善的合規認證,二,是否接受上市公司的監管,是否是一家公眾公司。說白了,這兩條都過關的話,才更值得信賴,否則就很容易付出意想不到的成本。

認證方面,幾乎與實力、規模可以劃等號,亞馬遜AWS在世界範圍內提供服務,所以合規認證最為廣泛,但其中一部分在中國市場拿不到加分。阿裡雲是亞洲合規資質最全的雲服務商,亞洲、歐洲等重要合規認證,以及國內的重要測評、安全審查,阿裡雲幾乎都通過並獲得認可。其中,ISO 22301、CSA STAR Gold、德國C5附加條款為全球首家通過,德國C5和ISO27001則是亞太首家,MTCS Level3和ISO 20000是中國首家。此外在中國,2016年阿裡雲電子政務雲平臺就作為首批通過了中央網信辦雲安全審查(增強級)還率先通過了公安部雲等級保護的四級測評。

另外,把自己放在公共視野之下,也是非常重要。亞馬遜和微軟、阿裡、騰訊、金山都是上市公司,不單財務資料受到各類審計,運營、流程等各個方面都受到監管。特別是美國上市企業,美國證監會SEC的威力是各家企業都敬畏的。相比,未上市的雲廠商就沒有這一層“保險“了。

懂不懂數位化轉型,決定了你能不能做好“智囊”

最後一點是面向未來商業世界的。實際上,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選擇雲服務並不是終點,雲只是一個工具,目的是要推動業務創新,給自身用戶帶來更流暢的體驗,滿足未來業務的需求。

公有雲廠商如果僅僅滿足客戶現有業務的需求,這只是達標線,但政府、企業客戶更需要的是未雨綢繆,甚至在推動業務創新和轉型升級上,能夠超越IT基礎設施的層面,給出更長遠的規劃,或者解決未來業務可能會碰到的問題。所以說,更讓客戶信服的的公有雲廠商,應該扮演的是智囊或軍師的角色。

阿裡巴巴本身是數字經濟體的代言詞,馬雲提出的“五新”戰略已經在零售、製造等行業開花結果,在大部分人還只是“看著豬跑”的時候,他們已經把“養豬寶典”給對外輸出了,並應用到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中。這跟沒吃過豬肉和養過豬的人,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相比,亞馬遜AWS、微軟Azure雖然實力不弱,但明顯的短板是當地語系化能力差,對中國的國情、客戶背景和業務前景不夠瞭解,又缺乏面向未來業務數位化的洞察力,所以很難擔當大任。所以這兩年我們看到,亞馬遜AWS、微軟Azure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頻頻掣肘。

那麼,華為雲、IBM、惠普、浪潮等傳統雲服務的企業級廠商又如何呢?表面看,他們有實施和交付私有雲解決方案的優勢,這麼多年紮根在很多行業裡,也算行業專家了。只不過,碰到了數位化轉型這個坎,就顯得有些因循守舊了。

總體來看,選擇公有雲品牌,不僅僅著眼當下,更要謀劃未來。在不同類別的雲服務商中,究竟哪一家更合適?今天我們深入剖析的“五大定律“和三大梯度上的對比,希望能給企業上雲帶來更多啟示。當然,任何雲服務都有所長,也有所短,沒有完美主義者,阿裡雲只不過相對更全面一些,是集大成者罷了。

而合作夥伴也不是傻子,哪裡有生意,哪裡更受客戶認可,自然就流向哪裡。這就帶來了一個結果,規模小的、實力弱的會持續被弱化。所以說,對比之下,騰訊雲的生態體系就小了很多,其他規模更小的雲服務商就更談不上生態了。

總體擁有成本對比:“拿來主義”雲和“不合規”存隱形成本

企業級解決方案領域的購買決策方式與消費級完全不同,表面看起來只是買了一套硬體或軟硬結合的解決方案,只是一次性成本,但其實購買企業級產品和服務需要考慮到對已有硬體、軟體投資的保護,要儘量做到相容和可用,同時還要將後期所帶來的成本考慮在其中。所以才有了“總體擁有成本即TCO”這個概念,大概意思是要拉長時間週期看,或考慮到未來的遷移、異構支援、運維、定制開發等總體成本,而不能貪一時便宜。

這兩天,有關“拿來主義雲”的討論甚囂塵上,阿裡雲總裁胡曉明說了一句話,“拿來主義”蓋不出高樓大廈,自主研發的雲才能走得更遠。言外之意是很多競爭對手都在走這條路。這句話剛剛冒出來,就在行業裡捅了馬蜂窩,得罪了一大票人,甚至不少人站出來質疑。但其實這句話並沒有錯。

自主研發是一步一個腳印,難度大,需要的週期長,而“拿來主義”抄的是近路,能快速推向市場。公有雲市場就有著兩大流派:一個是自主研發路線的,排在前三的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裡雲都屬此類,另一類就是“拿來主義”派,就像安卓一樣,雲計算領域裡也有OpenStack等開源平臺。目前基於這一平臺的廠商也不少,比如華為、騰訊、中國移動、中興通訊等,前兩者還是頂級的白金會員。貼標籤的話,後者就是“拿來主義雲”。

如果將自研雲和開源OpenStack進行優劣對比,實際上還是一個總體擁有成本的事兒。“拿來主義雲”控制權不在自己手裡,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但對客戶來說,就比較難受了,可能會出現因更新停止或技術放棄,導致以往的設備和軟體投資打了水漂兒。這樣的事兒並不少見,後期可能會付出的隱形成本就要高很多了。

而且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拿來主義雲”版本分支繁多,互相之間相容性差,跨廠商、跨系統的能力弱,因為沒有總體規劃設計,組件的一致性差,後期擴張性直接受限。這些會直接導致“煙囪型IT”的孤島效應,結果得不斷打補丁,後期成本越壘越高,總體成本反而會高很多。

另一條容易忽視的定律是:雲廠商是否接受公眾監管,主要涵蓋兩個維度:一,是否有完善的合規認證,二,是否接受上市公司的監管,是否是一家公眾公司。說白了,這兩條都過關的話,才更值得信賴,否則就很容易付出意想不到的成本。

認證方面,幾乎與實力、規模可以劃等號,亞馬遜AWS在世界範圍內提供服務,所以合規認證最為廣泛,但其中一部分在中國市場拿不到加分。阿裡雲是亞洲合規資質最全的雲服務商,亞洲、歐洲等重要合規認證,以及國內的重要測評、安全審查,阿裡雲幾乎都通過並獲得認可。其中,ISO 22301、CSA STAR Gold、德國C5附加條款為全球首家通過,德國C5和ISO27001則是亞太首家,MTCS Level3和ISO 20000是中國首家。此外在中國,2016年阿裡雲電子政務雲平臺就作為首批通過了中央網信辦雲安全審查(增強級)還率先通過了公安部雲等級保護的四級測評。

另外,把自己放在公共視野之下,也是非常重要。亞馬遜和微軟、阿裡、騰訊、金山都是上市公司,不單財務資料受到各類審計,運營、流程等各個方面都受到監管。特別是美國上市企業,美國證監會SEC的威力是各家企業都敬畏的。相比,未上市的雲廠商就沒有這一層“保險“了。

懂不懂數位化轉型,決定了你能不能做好“智囊”

最後一點是面向未來商業世界的。實際上,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選擇雲服務並不是終點,雲只是一個工具,目的是要推動業務創新,給自身用戶帶來更流暢的體驗,滿足未來業務的需求。

公有雲廠商如果僅僅滿足客戶現有業務的需求,這只是達標線,但政府、企業客戶更需要的是未雨綢繆,甚至在推動業務創新和轉型升級上,能夠超越IT基礎設施的層面,給出更長遠的規劃,或者解決未來業務可能會碰到的問題。所以說,更讓客戶信服的的公有雲廠商,應該扮演的是智囊或軍師的角色。

阿裡巴巴本身是數字經濟體的代言詞,馬雲提出的“五新”戰略已經在零售、製造等行業開花結果,在大部分人還只是“看著豬跑”的時候,他們已經把“養豬寶典”給對外輸出了,並應用到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中。這跟沒吃過豬肉和養過豬的人,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相比,亞馬遜AWS、微軟Azure雖然實力不弱,但明顯的短板是當地語系化能力差,對中國的國情、客戶背景和業務前景不夠瞭解,又缺乏面向未來業務數位化的洞察力,所以很難擔當大任。所以這兩年我們看到,亞馬遜AWS、微軟Azure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頻頻掣肘。

那麼,華為雲、IBM、惠普、浪潮等傳統雲服務的企業級廠商又如何呢?表面看,他們有實施和交付私有雲解決方案的優勢,這麼多年紮根在很多行業裡,也算行業專家了。只不過,碰到了數位化轉型這個坎,就顯得有些因循守舊了。

總體來看,選擇公有雲品牌,不僅僅著眼當下,更要謀劃未來。在不同類別的雲服務商中,究竟哪一家更合適?今天我們深入剖析的“五大定律“和三大梯度上的對比,希望能給企業上雲帶來更多啟示。當然,任何雲服務都有所長,也有所短,沒有完美主義者,阿裡雲只不過相對更全面一些,是集大成者罷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