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207阅读的时数和本数,并不完全等于知识的累积

閱讀的時數和本數,並不完全等於知識的累積

在數量之外,如何進一步提升孩子的閱讀品質?

Bubu老師

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愛上閱讀,我們卻很少討論“閱讀教育”也是需要身教的。 閱讀是最不受體力限制而能深化關係的活動,透過閱讀,親子的確可以當永遠的好朋友。 父母不應該只熱情于在孩子童年時當一個閱讀的陪伴者,而應努力於書中,一路走出日漸深刻的親子情感。

洪蘭老師

閱讀的成效不能用讀了幾本來計算它就像一個人的心智,不是量的問題,而是質的問題。 閱讀也不是要記得每一本書巨細摩遺的內容,而是看完後,它能增加你對某件事的瞭解,或使你反思過去的行為是否恰當。

你必須消化它的內容,使新知與你的舊知連接起來,這份知識才是你的。

請問洪蘭老師

父母確切的輔導,才能真正造就孩子的閱讀品質

除了上一篇所提到孩子的閱讀態度,父母也經常提到有關讀物的內容與方向上的問題。 他們擔心孩子讀的東西沒有用,或者說,比沒有用更讓人擔心的是,孩子沉迷于不良讀物。

我讀過馬克·吐溫說的一句話:“識字不讀好書,等於白識字。 ”洪蘭老師能否從這個觀念出發,為我們分析閱讀品質與心智成長的關係?

這幾年臺灣在學校或社區都大力推廣閱讀,但我也看到這些活動有時非常形式化,比如說,鼓勵孩子多讀書,每讀一本就給貼紙作為鼓勵,累積足夠的張數又可換禮物等方法。

有些家長為了幫孩子“衝量竟幫忙把內容簡化成書摘,說給孩子聽,驕傲於他們在多少時間內就能讀完一百本。

我認為父母這樣做,很可能是不瞭解閱讀一本書並不是收集故事或知識,他們的幫助不但對孩子的閱讀無益,還示範了如何虛報學習成果。 洪蘭老師是否能針對這一點提供建議,幫助父母建立正確的閱讀輔導態度?

關於閱讀內容的問題,家長提到最多的狀況則如以下四種:

○孩子很喜歡看課外書,卻對語文課學習興趣缺失:

我的孩子看起來很喜歡閱讀,但他的語文卻總是考得很差。 孩子說,這是因為他不喜歡死背課本裡的東西,但我感覺他其實有點偷懶,也因為社會總在討論我們的考試有多麼呆板無用,所以他找到一個很好的理由來當藉口。

他喜歡看書,但不肯花時間去做費力的事。 我雖然同意課本沒有課外書好看,但並不同意孩子把這兩件事比在一起,因為他還是得上學,把自己的成績管好以示負責。 我該怎麼樣才能辯贏我的孩子?怎麼樣才能讓他瞭解兩者都很重要?

○初中的孩子還是只愛看漫畫,沒有耐性讀文字書

我的孩子很喜歡叫我帶他去書局,可是我看他每次都是直接走到漫畫類的書架去。 我覺得孩子已經上初中了,應該也要讀一點其他的書,但是他只要看到文字多一點的書就沒有耐心,這是從小看太多漫畫造成的影響嗎?但是當年那些漫畫都是我自己為他篩選過的,覺得內容很好,為什麼長大了之後,孩子自己選的漫畫反而越來越沒有內容呢?

○孩子沉迷于言情小說,並以閱讀為由拒絕做家事

我的孩子很沉迷于書本,並以此來拒絕做家事,但我隱約覺得他看的書並沒有太好,都是很類似的言情小說,一本接一本。 但我不敢說,怕說了,他以後不再看書怎麼辦?

○孩子只愛看金庸的武俠小說

我的孩子只愛看金庸的小說,這樣有沒有問題?我聽過很多人告訴我,如果小學能讀金庸表示他的中文程度很好,但我就是覺得不夠安心。

閱讀教育並非只是要求孩子,父母也該示範與身教

我相信多數父母都同意閱讀非常重要,也希望孩子能愛上閱讀,但我們卻很少提到“閱讀品質”,也很少討論“閱讀教育”與其他教育樣,是需要身教的。

有一次我從孩子口中聽到一段可稱為笑話的對談那天有很深刻的反省。

有兩個中年級孩子看到我的書架後,一個對另一個說:“還好這不是我家。 ”她停了一下,又對友伴說,“如果是我家,這麼多書,我一定要讀死了。 ”孩子的童言童語使我推敲出,一般父母買了書大概都是要孩子讀的,因此小朋友才沒有想到,一個家庭的書會分屬於不同成員。

或許,現在也有很多父母自己看輕便的、提供大量資訊的雜誌,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養成有深度的、累積知識的閱讀,在這種身教的影響之下,洪蘭老師認為閱讀教育會順利發展嗎?這是不是就像自己在電視機前看連續劇,卻希望孩子在書房好好讀書一樣困難?

兩代可以是朋友,在閱讀一事上也能有快樂的體會

從我有記憶的童年開始,我們不管搬到哪裡,家中總有一個小小的書房,但書房中放的多數是父母的書籍。我的父母並不常為孩子購買讀物,但因為他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總會撥空看書,所以我對於閱讀活動的奇妙感受,是從父母身上直接得到的影響,而不是從他們交付給我的讀書責任中探討出來的樂趣。

小時候,我把自己有限的幾本書都看熟之後,只好讀爸爸的專業期刊。雖然那些有關化學或食品營養的研究,對當時年幼的我來說很深奧,但在缺乏讀物的環境之下,我也慢慢看出一些樂趣來,就好像啃一片本來以為沒有味道的硬餅乾,卻慢慢嚼出滋味而覺得好吃了。之後即使進入一份完全沒有故事性的讀本當中,我也能靜靜地享受閱讀,而閱讀使我不怕獨處。

當大家談論著親子應該如何增進瞭解、如何成為好朋友時,我最推薦透過閱讀達到這種境界。閱讀是最不受體力限制而能深化關係的活動,透過閱讀,親子的確可以當永遠的好朋友。我如今與八十幾歲的父母還能交換許多生活的感觸,其中最大的原因,或許是閱讀所建的功勞。

現在,我覺得安慰的是,我的孩子們回家時也經常跟我借書、談書。她們在讀到一本好書之後,也會介紹給我,並對我說:“媽媽,你定會喜歡這本書!”當我聽到這句話當中的肯定時,我覺得孩子不只是瞭解自己,也瞭解我,我們的朋友關係是確定的。

所以,我覺得親子閱讀的好處,應該先被提升到成年子女與父母良好的親子關係上來推廣,才能引發更年輕的一代看到其中的好處。父母不應該只熱情于在孩子童年時當一個閱讀的陪伴者,而應努力於書中,一路走出日漸深刻的親子情感。

如果父母不想以後只能跟孩子一起進行消費,如看電影、上餐廳、逛街購物、旅行這類活動,在必要時也能一起探討嚴肅的議題,那麼從小養成一起閱讀、進行討論的習慣,應該是最好的方法。洪蘭老師是否也能談一下這方面的心得?

給Bubu的回應

從有趣的方向引導,讓孩子看到課本枯燥外的另一面

人一生沒有十全十美,所以常要做一些不喜歡但是不得不做的事,這種不喜歡但非做不可的事叫“責任”。人必須先盡了責任,才可以享受權利,也是先盡了義務,才可以享受自由。孩子經常說課本沒趣不想讀,這不可以,因為讀書是做學生的本分,是他責任的一部分,所以他必須耐煩地把它讀下去。若是不喜歡就不必做,天下就大亂了。

但是,父母可以想辦法去引導孩子,使他看到課本枯燥外的另面,例如找出語文有趣的地方,利用猜謎、講故事,把他領進語文欣賞之門(我在本書另一篇文章提到過,中文構字其實非常有趣)。最主要是孩子的態度要正確,天下事有甘也有苦,不可能都是甘,苦盡了,甘就來了。

人生的快樂不在於做你喜歡做的事,而在於喜歡你不得不做的事。孩子的競爭力其實包括學習力、耐挫力和毅力,而後面支撐的鋼骨叫“紀律”。這一點需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耳提面命地再三囑咐。不然人都有比較之心,曾經有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說他看不起他爸爸,因為他爸爸賺的錢不及同學的爸爸多。當我問他:“有沒有想過他是為了你,不得不每天進入地下隧道去修電線?”孩子的態度就改變了。他看到爸爸為了養他,不得不去做他不喜歡的事,而且一做十年,所以他從此不一樣了。負責是很重要的人格特質,它是可以培養的。

好書才會對孩子有益,讓他們獲得正向的模仿學習

關於初中生看漫畫的問題,這個年紀的孩子絕對不適合再看漫畫了,他必須要讀有文字的書,表達能力才會精進。所以,到了這個階段還不能讀文字書,已經有點太晚了,父母必須趕快補救。漫畫裡的文字量不夠,它通常是四格或八格,把一個故事表達出來而已;就算是好的漫畫書,也只代表其中的故事意念是正確的,跟訓練閱讀沒有關係,因為文字量實在太少了。

言情小說的問題則是看了會上癮,因為它觸動的是孩子心中還未曾經驗的感情部分(所謂的“情竇初開”)。父母要小心,這會使孩子對異性有不正常的憧憬,造就出孩子心中的白馬王子,而這份憧憬是很大的吸引力。言情小說都是虛構的羅曼蒂克故事,現實中很少有白馬王子像書中描述得那樣年輕、英俊、瀟灑,不要工作而有花不完的錢,反而會使孩子將來在真實人生的情境中感受到明顯落差。言情小說是一種不健康的閱讀,讀完了沒有獲得什麼新知,只是浪費了時間和眼力。

至於孩子愛看金庸有沒有問題?我覺得沒有,金庸文筆很好,用歷史的架構來寫武俠很吸引人,看得懂金庸小說的孩子,語文底子是不錯的,不知父母的不安心是指什麼?我的孩子就是從《書劍恩仇錄》開始喜歡上中文的。

好書才會對孩子有益,父母在一開始時,必須替孩子篩選有益的優良讀物,因為模仿是天性,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書中人物的影響,從而模仿這個角色。尤其最近有實驗發現,大學生在看完一本令他感動的小說後,他的大腦中跟情緒、記憶、動作有關的部位都比較活化,而且在看完書之後五天還會繼續活化。這個實驗結果讓我們看到了“感同身受”和“同理心”的大腦機制,所以,挑好書給孩子看是很重要的。

閱讀的效應不是立竿見影,而是長久的內化影響

父母如果能在孩子看完書之後,再跟他討論一下書中的隱喻,把你的觀點講給他聽,這本書對孩子的影響力就更大了。作家黃春明說,他能“改邪歸正”是因為在念師專時,有位老師送了他一本俄國作家契訶夫(A. Chekhov)的小說,看完這本書之後,他的人生觀整個改了過來。很巧的是,之前那個實驗給大學生看的也正好是契訶夫的小說《帶小狗的女士》( The lady with The Do)。這本小說是一八九九年出版的,但本好的小說不會被時間的無情浪潮所淘汰,因為人性千百年來都沒有變,還是一樣的。

閱讀的成效不能用讀了幾本來計算,它就像一個人的心智,不是量的問題,而是質的問題。臺灣目前的過度量化已破壞了教育的本質,讀書的目的是變化氣質,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了書,談吐、風度會不一樣。父母若不確定自己帶領孩子閱讀的方法對不對,只要觀察下,孩子在經過了一個暑假的閱讀後,談吐有沒有忽然變得不同,便可以知道他的書有沒有讀進去。

閱讀的效應不是立竿見影,而是長久深遠的,一本書讀進去之後,要經過反復的思考、咀嚼,經由內化才會把效果顯現出來,而一旦讀進去了,它對孩子的影響也會一直持續下去。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讀過一本好的小說會在心中長久不忘,無聊時,或情境相同時,拿出來回味一番,還是非常快樂,有這種經驗的孩子是幸福的。

閱讀是主動的學習,可以借此拓寬視野、反思自我

其實,閱讀是強迫不來的,不喜歡看的書,即使看完也沒有印象,我們不是常看到孩子書本一合上,不要說內容,連這本書叫什麼名字都說不出來嗎?因為孩子把閱讀看成是苦差事,所以BuBu老師例子中提到的學生才會開那個玩笑,說看那麼多會死。這種孩子很可憐,他們無法領會人類最大的樂趣。

美容院或候診室經常放些所謂的輕便雜誌,讓人消磨等候的時間輕便雜誌嚴格說來不是閱讀,因為沒有什麼內容,除了名人的八卦或美容減肥秘訣之外,沒有什麼值得記入腦海、可以增加見聞的東西。所以我平常寧可閉目養神,也不願浪費眼力去看不需要知道的他人隱私。

常有人問:你家那麼多書,你怎麼記得?我很驚訝,閱讀並不是要記得每一本書巨細靡遺的內容,而是看完後,它能增加你對某件事的瞭解,拓廣你的視野,或能使你反思過去的行為是否恰當。你必須消化它的內容,使新知與你的舊知連接起來,這份知識才是你的。曾有人搬新家時,去書店搜購燙金書皮的大部頭作品放在書架中,使自己看起來很有學問,這其實就像搜集了很多的葉片想要堆出一棵樹,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其中缺少了核心的閱讀行為。

一九三五年,林語堂先生說:“天下沒有哪一本書是每個人必須要讀的。”沒有非讀之書,也沒有不可讀之書。他建議每個學生出一百元去買書,全校合起來就可以買很多書,書買來了也不必放到圖書館上架,而是堆在一個房間中,只要每個人去這房間看書的時間,跟他上課的時間一樣多,四年後保證學到的東西會比在課堂上受教來得多。我很贊同這句話,因為閱讀是主動學習,而上課聽講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被動的歷程,我們看到研究所中最有潛力的好學生,並不是考進來分數最高的,而是最有閱讀習慣的,就是一證。

從小幫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我的孩子也像Bubu老師的孩子一樣,會跟我分享好書,他在美國看到了新書,都會買電子版,讓我隔著太平洋一起看。我們討論書中內容的時刻,是少數我覺得非常愉快的時光,因為那是心智的交流,流露著親密的親子感情。

兩代可以是朋友,在閱讀一事上也能有快樂的體會

從我有記憶的童年開始,我們不管搬到哪裡,家中總有一個小小的書房,但書房中放的多數是父母的書籍。我的父母並不常為孩子購買讀物,但因為他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總會撥空看書,所以我對於閱讀活動的奇妙感受,是從父母身上直接得到的影響,而不是從他們交付給我的讀書責任中探討出來的樂趣。

小時候,我把自己有限的幾本書都看熟之後,只好讀爸爸的專業期刊。雖然那些有關化學或食品營養的研究,對當時年幼的我來說很深奧,但在缺乏讀物的環境之下,我也慢慢看出一些樂趣來,就好像啃一片本來以為沒有味道的硬餅乾,卻慢慢嚼出滋味而覺得好吃了。之後即使進入一份完全沒有故事性的讀本當中,我也能靜靜地享受閱讀,而閱讀使我不怕獨處。

當大家談論著親子應該如何增進瞭解、如何成為好朋友時,我最推薦透過閱讀達到這種境界。閱讀是最不受體力限制而能深化關係的活動,透過閱讀,親子的確可以當永遠的好朋友。我如今與八十幾歲的父母還能交換許多生活的感觸,其中最大的原因,或許是閱讀所建的功勞。

現在,我覺得安慰的是,我的孩子們回家時也經常跟我借書、談書。她們在讀到一本好書之後,也會介紹給我,並對我說:“媽媽,你定會喜歡這本書!”當我聽到這句話當中的肯定時,我覺得孩子不只是瞭解自己,也瞭解我,我們的朋友關係是確定的。

所以,我覺得親子閱讀的好處,應該先被提升到成年子女與父母良好的親子關係上來推廣,才能引發更年輕的一代看到其中的好處。父母不應該只熱情于在孩子童年時當一個閱讀的陪伴者,而應努力於書中,一路走出日漸深刻的親子情感。

如果父母不想以後只能跟孩子一起進行消費,如看電影、上餐廳、逛街購物、旅行這類活動,在必要時也能一起探討嚴肅的議題,那麼從小養成一起閱讀、進行討論的習慣,應該是最好的方法。洪蘭老師是否也能談一下這方面的心得?

給Bubu的回應

從有趣的方向引導,讓孩子看到課本枯燥外的另一面

人一生沒有十全十美,所以常要做一些不喜歡但是不得不做的事,這種不喜歡但非做不可的事叫“責任”。人必須先盡了責任,才可以享受權利,也是先盡了義務,才可以享受自由。孩子經常說課本沒趣不想讀,這不可以,因為讀書是做學生的本分,是他責任的一部分,所以他必須耐煩地把它讀下去。若是不喜歡就不必做,天下就大亂了。

但是,父母可以想辦法去引導孩子,使他看到課本枯燥外的另面,例如找出語文有趣的地方,利用猜謎、講故事,把他領進語文欣賞之門(我在本書另一篇文章提到過,中文構字其實非常有趣)。最主要是孩子的態度要正確,天下事有甘也有苦,不可能都是甘,苦盡了,甘就來了。

人生的快樂不在於做你喜歡做的事,而在於喜歡你不得不做的事。孩子的競爭力其實包括學習力、耐挫力和毅力,而後面支撐的鋼骨叫“紀律”。這一點需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耳提面命地再三囑咐。不然人都有比較之心,曾經有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說他看不起他爸爸,因為他爸爸賺的錢不及同學的爸爸多。當我問他:“有沒有想過他是為了你,不得不每天進入地下隧道去修電線?”孩子的態度就改變了。他看到爸爸為了養他,不得不去做他不喜歡的事,而且一做十年,所以他從此不一樣了。負責是很重要的人格特質,它是可以培養的。

好書才會對孩子有益,讓他們獲得正向的模仿學習

關於初中生看漫畫的問題,這個年紀的孩子絕對不適合再看漫畫了,他必須要讀有文字的書,表達能力才會精進。所以,到了這個階段還不能讀文字書,已經有點太晚了,父母必須趕快補救。漫畫裡的文字量不夠,它通常是四格或八格,把一個故事表達出來而已;就算是好的漫畫書,也只代表其中的故事意念是正確的,跟訓練閱讀沒有關係,因為文字量實在太少了。

言情小說的問題則是看了會上癮,因為它觸動的是孩子心中還未曾經驗的感情部分(所謂的“情竇初開”)。父母要小心,這會使孩子對異性有不正常的憧憬,造就出孩子心中的白馬王子,而這份憧憬是很大的吸引力。言情小說都是虛構的羅曼蒂克故事,現實中很少有白馬王子像書中描述得那樣年輕、英俊、瀟灑,不要工作而有花不完的錢,反而會使孩子將來在真實人生的情境中感受到明顯落差。言情小說是一種不健康的閱讀,讀完了沒有獲得什麼新知,只是浪費了時間和眼力。

至於孩子愛看金庸有沒有問題?我覺得沒有,金庸文筆很好,用歷史的架構來寫武俠很吸引人,看得懂金庸小說的孩子,語文底子是不錯的,不知父母的不安心是指什麼?我的孩子就是從《書劍恩仇錄》開始喜歡上中文的。

好書才會對孩子有益,父母在一開始時,必須替孩子篩選有益的優良讀物,因為模仿是天性,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書中人物的影響,從而模仿這個角色。尤其最近有實驗發現,大學生在看完一本令他感動的小說後,他的大腦中跟情緒、記憶、動作有關的部位都比較活化,而且在看完書之後五天還會繼續活化。這個實驗結果讓我們看到了“感同身受”和“同理心”的大腦機制,所以,挑好書給孩子看是很重要的。

閱讀的效應不是立竿見影,而是長久的內化影響

父母如果能在孩子看完書之後,再跟他討論一下書中的隱喻,把你的觀點講給他聽,這本書對孩子的影響力就更大了。作家黃春明說,他能“改邪歸正”是因為在念師專時,有位老師送了他一本俄國作家契訶夫(A. Chekhov)的小說,看完這本書之後,他的人生觀整個改了過來。很巧的是,之前那個實驗給大學生看的也正好是契訶夫的小說《帶小狗的女士》( The lady with The Do)。這本小說是一八九九年出版的,但本好的小說不會被時間的無情浪潮所淘汰,因為人性千百年來都沒有變,還是一樣的。

閱讀的成效不能用讀了幾本來計算,它就像一個人的心智,不是量的問題,而是質的問題。臺灣目前的過度量化已破壞了教育的本質,讀書的目的是變化氣質,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了書,談吐、風度會不一樣。父母若不確定自己帶領孩子閱讀的方法對不對,只要觀察下,孩子在經過了一個暑假的閱讀後,談吐有沒有忽然變得不同,便可以知道他的書有沒有讀進去。

閱讀的效應不是立竿見影,而是長久深遠的,一本書讀進去之後,要經過反復的思考、咀嚼,經由內化才會把效果顯現出來,而一旦讀進去了,它對孩子的影響也會一直持續下去。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讀過一本好的小說會在心中長久不忘,無聊時,或情境相同時,拿出來回味一番,還是非常快樂,有這種經驗的孩子是幸福的。

閱讀是主動的學習,可以借此拓寬視野、反思自我

其實,閱讀是強迫不來的,不喜歡看的書,即使看完也沒有印象,我們不是常看到孩子書本一合上,不要說內容,連這本書叫什麼名字都說不出來嗎?因為孩子把閱讀看成是苦差事,所以BuBu老師例子中提到的學生才會開那個玩笑,說看那麼多會死。這種孩子很可憐,他們無法領會人類最大的樂趣。

美容院或候診室經常放些所謂的輕便雜誌,讓人消磨等候的時間輕便雜誌嚴格說來不是閱讀,因為沒有什麼內容,除了名人的八卦或美容減肥秘訣之外,沒有什麼值得記入腦海、可以增加見聞的東西。所以我平常寧可閉目養神,也不願浪費眼力去看不需要知道的他人隱私。

常有人問:你家那麼多書,你怎麼記得?我很驚訝,閱讀並不是要記得每一本書巨細靡遺的內容,而是看完後,它能增加你對某件事的瞭解,拓廣你的視野,或能使你反思過去的行為是否恰當。你必須消化它的內容,使新知與你的舊知連接起來,這份知識才是你的。曾有人搬新家時,去書店搜購燙金書皮的大部頭作品放在書架中,使自己看起來很有學問,這其實就像搜集了很多的葉片想要堆出一棵樹,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其中缺少了核心的閱讀行為。

一九三五年,林語堂先生說:“天下沒有哪一本書是每個人必須要讀的。”沒有非讀之書,也沒有不可讀之書。他建議每個學生出一百元去買書,全校合起來就可以買很多書,書買來了也不必放到圖書館上架,而是堆在一個房間中,只要每個人去這房間看書的時間,跟他上課的時間一樣多,四年後保證學到的東西會比在課堂上受教來得多。我很贊同這句話,因為閱讀是主動學習,而上課聽講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被動的歷程,我們看到研究所中最有潛力的好學生,並不是考進來分數最高的,而是最有閱讀習慣的,就是一證。

從小幫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我的孩子也像Bubu老師的孩子一樣,會跟我分享好書,他在美國看到了新書,都會買電子版,讓我隔著太平洋一起看。我們討論書中內容的時刻,是少數我覺得非常愉快的時光,因為那是心智的交流,流露著親密的親子感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