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西方人眼中是如何评价八一三淞沪会战的?

中國軍民在淞滬會戰中的表現出的頑強斗志、為國家為民族的犧牲精神, 為中國在國際上樹立了一種全新的國家形象, 贏得了全世界的注目, 得到了廣泛的同情與支持。 英國著名國際評論家尤特萊在《日本在華的賭博》一書中寫道:“在1937年夏, 國外一般都認為中國決不能抵抗日本的武力, 抗戰簡直就是發瘋, 戰爭一定會以日本的全勝而迅速結束。 但中國在上海的英勇抵抗證明了這一次日本并不能輕易取勝, 中國已經興起了一種精神, 使它的戰士以必死的英勇與占據無比優勢的敵人奮戰。

日本在上海占有一切便利, 擁有最新式的武器, 坦克、重炮、飛機, 它的軍艦可以安然停泊在旬灘江面上炮擊中國軍隊, 它的部隊可以在公共租界的“中立性”掩護下登陸……可是日本雖然有著這一切軍事上的地位上的便利, 而幾乎只配著步槍機槍的中國軍隊卻遏制了日軍達4個月之久。 多年來認為中國人民是不善于戰斗和易受恫嚇的英國人士, 也驚異于中國士兵的英勇和堅韌, 斯摩萊(駐滬英軍總司令)少將就說他從來沒有看到過比中國敢死隊最后保衛閘北更偉大的事情了。 ”

白崇禧將軍在其回憶錄中記載到:“我軍在淞滬作戰, 裝備雖屬于絕對劣勢, 因為英勇抵抗, 贏得國際間一致之贊譽, 今列舉數條如下:

白崇禧

(1)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倫敦通電云:此間各報對上海前線華軍于猛烈抵抗后, 能按照預定計劃, 作最有秩序之撤退至業經布置妥當之防線, 一致表示欽佩。 英國泰晤士報發表社論, 特別提出華軍之英勇抵抗, 并稱日軍尚未獲得其摧毀中國軍隊之主要目的, 即此次兩軍作戰, 雙方傷亡慘重, 但十周之英勇抵抗, 已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之榮譽, 此前所未聞者, 須知若干華軍器械, 猶未充分, 但一般所認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 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 此種奇跡, 自屬難能可貴, 上海一隅之抵抗, 對于整個中國均有極大之影響。

中方陣地

(2)十一月二十八日倫敦路透社電云:《泰晤士報》同日社論, 對淞滬戰事之最近一幕有所評論,

先論本報對于此次上海作戰中國部隊之英勇智謀表示最大敬意, 繼謂日軍欲使華軍有計劃退卻變為總潰散, 殆將感力盡精疲之苦。 日軍之最大與唯一目的, 在摧毀中國陸軍, 使之不復有堅強有效之戰斗力, 茍無以達此目的, 則土地縱有所得, 亦無多大關系。 日軍縱謂殺死華兵甚多, 縱謂上海戰事此后不必再延長, 然實則未必如是, 上海十周血戰, 將有一日證明中國已安置從來未有的兵力之基礎矣。 華軍現已從滑稽故事之迷霧中, 脫穎而出。 ……目前雖華軍大部分猶訓練未足, 武裝未齊備, 并因無力量購置雨衣, 猶攜雨傘(指川軍)與俱, 雖如此猶能抵抗現代化之武器, 作有秩序之撤退, 此種精神將在各處發生影響。

日軍陣地

(3)十一月二十八日路透社倫敦電云:《新聞紀事》報同日社論稿, 華軍在滬抵抗日軍攻擊之戰績, 實為歷史中最英勇光榮的一頁, 滬地華軍之忠勇抗戰, 當可感動參加九國公約會議之諸代表;為維護國際法起見, 同取均勢之堅決立場, 各國有較中國所有更強之武器, 方能發起對日之國際抵制, 此舉可使日本早日屈膝, 而迫令放棄侵略之狂暴行為。

馬振犢、陸軍:《抗戰正面戰場啟示錄——八一三淞滬抗戰》

編輯: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