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二次元»正文

看完青島這幾位老人的生活,年輕人沉默了……

備受青島老年朋友關注的

第二屆青島萬怡養老老年書畫攝影大賽,

至今已經收到書畫作品三百餘幅,

攝影作品近兩千幅。

佳作欣賞

繪畫作品

今年70歲的王金榮, 退休後和老伴離開老家牡丹江, 選擇定居青島。 作為中國畫專業的畫家, 王金榮還是黑龍江美術家協會會員、牡丹江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院院士、青島市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 此次, 她攜自己年初創作的水墨山水畫《瑞雪兆豐年》參賽。

“今年1月8日, 青島2018年的第一場雪落下。 我看著飄落的零星雪花, 思緒就回到了大雪紛飛的老家牡丹江,

隨即開始著手作這幅瑞雪圖。 ”王金榮表示, 作品描繪了雪城牡丹江的雪後美景, 希望通過“瑞雪兆豐年”的美好寓意, 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也寄託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我們牡丹江人都喜歡雪, 下雪意味著冬天能吸引到更多的遊客, 也意味著農民在新的一年有個好收成。 ”出生于1948年的王金榮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等困難時期, 也見證了祖國改革開放的全過程。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幹勁也越來越足了。 ”王金榮表示, 自從得知此次以“改革開放40年禮贊——新青島 新征程”為主題的書畫攝影大賽後, 自己非常高興, 精心挑選後報送了這副作品。


參賽者王金榮

“青島氣候宜人, 而且空氣品質也比較好。

”王金榮認為, 現在物質條件好了, 如何讓生活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是老年人當前普遍需要有所思考和寄託的。 “出門遛彎、和老友聚會、唱歌、寫生等等, 都是很好的豐富老年人業餘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式。 ”雖然已經70歲, 但外出寫生仍是王金榮每週的必修課。 她說, 即使老了, 也要筆耕不輟, 用畫筆記錄當下的美好生活。


作者(從左至右):張雅熙、馬英珍、呂穎虹


作者(從左至右):張東亞、潘淑玲、魏銘禮

書法作品

92歲老人依舊筆耕不輟


作者:董俊山(1926年生人)


作者(從左至右):郝敬寸(63歲)、趙作全(69歲)、胡家驥(82歲)


作者:王培錄(77歲)

攝影作品

今年60歲的朱春明先生是一名攝影“發燒友”, 此次參賽作品是名為《海邊》和《晨》的兩幅風光攝影照,

兩幅作品都與大海有關, 磅礴大氣。 “我從小生活在海邊, 青島大海的魅力, 怎麼拍都拍不夠。 ”朱春明介紹, 《海邊》取景於西海岸新區的鳳凰島景區, “當時幾艘漁船泊在連三島附近的海灣, 正值初冬小雪天氣, 漁船、大海、還有岸邊的礁石均籠罩在雪色中, 我守了很長時間, 總覺得缺點什麼, 直等到海上風起, 海浪激蕩, 順勢按下快門, 成就了這副作品。 ”


攝影作品:海邊


攝影作品:晨

2015年, 朱春明開始在西海岸新區老年大學學習攝影, “年輕的時候就喜歡攝影, 但是沒有時間。 現在終於有時間系統地學習一下, 把興趣愛好變成一技之長。 ”

如今的朱春明, 平時一大早起床, 把相機、不同型號的鏡頭、三腳架等攝影裝備裝進車裡, 然後開車到鳳凰島風景區取景,

拍完照片後再回家吃早飯, 開啟一天的生活。 一年四季, 天天堅持如此, 特別是夏季, 每天四點多, 朱春明便已到達取景地點, 開始等待大海和天空變幻出適合攝影的層次和色彩。

“這麼美麗的景色就在身邊, 肯定要用光影去記錄下來。 ”對於朱春明先生來說, 攝影不再僅僅是一種愛好, 更是一種健康、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今年, 朱先生還準備與其他攝影愛好者一起, 去各地采風, “每天拍片、選片, 研究交流拍攝技巧。 ”朱春明坦言, 老年人找到自己喜歡的事, 可以在退休後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就是他認為的最好的養老方式。


《石化城夜色》 劉永法 攝


《碼頭新時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陳子君攝


《忙碌的青島港組照》張宗賢 攝


《老城區的夜色》李新安 攝

大賽主辦單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