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211”“985”之后,“省部共建”炙手可热地方大学抢入“国家队”

2018年7月6日, 中國鐵路總公司和江西省簽署協議, 合作共建華東交通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官網截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7月26日《南方周末》)

多了參加教育部部屬高校會議的機會, 而且可以利用“省部共建”的平臺, 爭取到更多的項目和資金。

另一方面, 享受部屬高校待遇后, 碩士、博士招生指標可以通過和教育部協商溝通來增加。

“日新其德, 止于至善”。 以此八字作為校訓的華東交通大學坐落于南昌, 迄今有47年辦學歷史。 2018年7月6日, 這所江西省屬高校“一只腳踏進了國家隊”。

當天, 中國鐵路總公司和江西省簽署協議,

合作共建華東交通大學。 學校隨后發布公告, 宣布進入“省部共建”高校序列, 公告里的“喜訊”二字流露出學校對這一身份的在意。

省部共建之后, 鐵總將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給予華東交大指導, 江西省政府則會在政策、項目、經費等方面加大對學校的支持力度。

這樣的“希望條款”, 幾乎是每份“省部共建”協議中的標配。 正因如此, “省部共建”已成為地方高校近年爭相搶奪的資源。 從華東交大在共建公告中使用的“歷時5年”之說, 就不難體會爭取過程之曲折。

“省部共建”, 指國務院相關部委(主要是教育部)與相關省份共建高校, 始于2004年, 其中包括少量的“211”“985”高校, 多數是地方高校。 這一模式啟動以來, 前半程一直小步慢跑, 但2011年之后突然提速。

時任教育部長袁貴仁在那年全國“兩會”期間, 通過記者會明確表態:“‘985’‘211’的大門已經關上”。 這令不少之前想進入這兩個序列的學校措手不及, 只能調轉方向, 爭取成為“省部共建”高校。

之后省部共建高校數量開始跨越式增長。 從2004年到2011年底, 全國省部共建了22所高校, 但宣布“關門”之后, 2012年到2014年3年間就增加了21所, 2015年增加23所, 2016年更是多達35所, 2017年也有15所, 目前已有近120所高校進入“國家隊”。

省政府表示“壓力大”

省部共建高校的初衷是為了平衡高等教育弱省的利益, 這些省份往往無教育部直屬高校或“211”大學較少。

教育部相關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本世紀初確定建設“211”高校時, 有些學校各方面的條件已經達標, 但由于指標有限, 不能再獲評,

教育部也在思考“一個折中的辦法”。

同一時期, “高考大省”河南因省內一所教育部直屬高校都沒有, 也多次向教育部提出申請, 希望能得到援建。

“鄭州大學喊得最厲害。 ”相關人士說, 最終, 教育部與河南省政府于2004年2月27日簽署了共建協議, 鄭州大學由此成為全國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學。

與地方共建大學的部委中, 以教育部為主, 其他部委也會與地方共建大學, 如交通部與重慶共建重慶交通大學, 住建部與山東共建山東建筑大學。 中國國情下, 一些央企也參與到“省部共建”中, 除了鐵總與江西共建華東交大, 兵器工業集團也與遼寧省共建了沈陽理工大學。

“共建”堅持“以省為主”的原則, “共建”后學校依然是省屬, 省政府要投入更多財力支持高校建設。

由于涉及各自的義務, “共建”往往需要通過長期、多次“三方會談”才能達成。

2015年10月, 溫州醫科大學在官網上公開了一份“省部共建”紅頭文件, 詳細規定了溫醫大、原國家衛計委和浙江省政府的權利與義務。

浙江省政府的義務很明確, 就是要“出錢”——承諾溫醫大醫學專業生均撥款標準, 到2016年不低于部屬院校醫學專業生均撥款標準。

鮮為人知的是, 這一條款在協商階段, 一直讓浙江省政府表示“壓力大”。 幾次猶豫是否“簽字畫押”。 溫醫大規劃處處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目前溫醫大醫學專業學生的學費標準已經提高到浙大醫學院的水平。

“地方政府要出錢”的規定, 在多所高校的共建協議中都出現過,

燕山大學的共建協議中, 就明確要求“2016年生均經費撥款達到教育部直屬高校水平”, 至于是否真正得以落實, 有賴于各省財政能否負擔得起。

不過對高校來說, 有一份協議, 就多了一點盼頭。

站在地方高校的角度, 地方財政撥款的增加固然重要, 但不是最重要, 它們更在意的是能讓學校躋身“國家隊”。

參加部屬高校會議的機會多了

“最重要的是讓我們有了一個直接和國家衛計委、教育部對話的機會, 能更直接地表達訴求。 ”溫州醫科大學規劃處處長這樣解釋成為共建大學的意義, 她說, 溫醫大已專門成立了省部共建辦公室。

教育部也專門成立了省部共建高校研究中心, 每年召開省部共建大學的全國性研討會, 從2015年開始一年開一次, 對地方高校來說,這就多了一個平臺。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國務院各部委在推進“省部共建”時,幾乎沒有資金支持,一般都是給予政策支持。

中部某省屬綜合性大學的知情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學校成為省與教育部共建的高校后,省、部都沒有撥款,但多了參加教育部部屬高校會議的機會,而且可以利用“省部共建”的平臺,爭取到更多的項目和資金。

這一點,溫州醫科大學就嘗到了甜頭。

2007年,溫醫大成立了眼視光學和視覺科學實驗室,為省級重點實驗室,但2015年學校成為浙江省和原國家衛計委的共建學校后,由于衛計委在協議中明確要“支持溫州醫科大學現代眼視光技術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檢驗醫學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的發展”,實驗室獲得長足發展。

2017年,該實驗室成為科技部與浙江省的共建實驗室,晉級為國家重點實驗室。這給實驗室帶去了立竿見影的好處,成為科技部與浙江省共建實驗室之前,每年能拿到手的科研經費也就兩三百萬元。據實驗室負責人南開輝介紹,現在浙江省每年的財政預算中,就有1300萬元作為專項撥款用于實驗室建設。光是人才引進這一塊,每年就有不少于200萬元的支持。

有了“省部共建”這張名片,一些大學的招生工作更容易開展。“一方面是學校的‘名頭’更響,學生更愿意報考。”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程天君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另一方面,享受部屬高校待遇后,碩士、博士招生指標可以通過和教育部協商溝通來增加。”

不僅如此,一些沒有保研資格的高校成為“省部共建”大學后不久,也獲得了保研資格。

西安工業大學“省部共建”之前就沒有保研資格,但2016年7月與陜西省政府、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簽訂共建協議后,2017年就獲得了保研資格。“雖然保研資格是由教育部、省教育廳進行審批的。”在程天君看來,“省部共建”的身份更利于各高校去游說、爭取。

成為部委某方面的“抓手”

高校躋身“共建”序列能給自身發展帶來機會,但反過來也會成為部委在某方面的“工作抓手”。

2012年,汕頭大學成為教育部、廣東省、李嘉誠基金會共建高校,這是全球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會——李嘉誠基金會持續資助的公立大學,承襲了沿海發達地區的開放之風,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

但汕頭大學一位接近校領導的行政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囿于省屬高校的地位,汕大當時在教育改革的空間上受到一些束縛。用時任執行校長顧佩華的話來說,就是“學校改革需要更大的平臺”。

“省部共建”就恰好給了這樣的一個機會,共建協議中明確規定:“三方將繼續探索大學法人治理結構、干部人事制度、科研績效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這樣的改革,恰好是教育部當時要推動的。2012年1月1日,《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正式施行,教育部期望以此推動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建設現代大學制度。

共建協議簽署后,時任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向媒體表示,“這意味著汕大在涉及教育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可以跟部屬高校一樣參與,從而更深入地參與全國層面的教育改革。”

談及與部委之間的關系,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也認為,“衛計委需要我們作為一個‘工作抓手’。”

國內基層醫學人才匱乏、定向委培履約履職難,一直是衛計委醫療改革的一塊心病。溫州醫科大學這方面的探索在醫科院校中就走在前列,從2010年開始,溫醫大就開展了全流程本科層次全科醫生培養模式。

“從招生到定向培養,再到規范化培訓、分配入職入編適崗。”李校堃說,溫醫大進入共建高校序列后,在此基礎上又加大了基層全科醫生的定向招生力度。目前,溫州醫科大學仁濟學院有2523名在校生,是全國最大規模的訂單式基層全科醫生培養群體。

2018年4月27日,李校堃接待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教司司長楊青一行的到訪,他們專程為調研省部共建工作的進展而去,調研期間,楊青最關注的就是“全科醫生下沉基層的教學與培養”。

2016年省部共建高校工作研討會在西安科技大學辦公樓學術報告廳開幕。(西安科技大學官方微博截圖/圖)

升級“部省合建”

對地方高校熱衷于進入“國家隊”的現象,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魏建國認為,“折射出的都是我國高校資源過于集中、難以得到均衡發展的根本問題。”在他看來,優質教育資源集中于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謀求發展,必然試圖爭取“進京”資格,由此爭取話語權。

“省部共建”之后,省屬高校的校長們有了更多的“進京”機會。江西師范大學原規劃辦副主任王鈉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們校長每年都會參與教育部直屬高校咨詢會,了解一些前沿的高等教育會議精神。”

但教育部相關人士表示,目前省部共建大學參加教育部直屬高校會議,只是作為列席高校參加,并未獲得“法定”資格。

不過從今年開始,一些“省部共建”大學的身份得到了“升級”——成為“部省合建”大學。

“部省合建”大學在教育部直屬高校會議中就能獲得“合法地位”,這是針對中西部14省份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而采取的一項政策,在每個省選一所省部共建大學簽訂部省合建協議。

今后,這14所學校將全面享受和教育部直屬高校同等待遇。教育部的官方口徑是,按照“一省一策、一校一案”,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部省(區、兵團)合建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

教育部人士表示,“部省合建”的前身是Z14聯盟。2016年4月27日,國務院決定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14個省份各重點支持建設一所高校。2016年7月,聯盟更名為“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聯盟”,簡稱“Z14”。該聯盟的大學得到了國家發改委重點扶持。

Z14聯盟大學全部都是“省部共建”大學,除山西大學、河北大學,其他12所都是“211”及后來的“雙一流”大學。今年按照國務院會議要求,繼續重點支持一批高校,便水到渠成地有了“部省合建”。

不像“省部共建”只有政策,幾乎沒有資金,“部省合建”將“以部為主”,入選高校可以獲得國家專項資金支持。

2018年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已由財政部和教育部聯合下達,總經費高達114.6億元,其中一部分正是撥給“部省合建”高校。據《南國早報》報道,廣西大學在這筆資金中分到5.2億多元,同比增加約2.3億元。其中有1.2億明確為“部省合建”資金。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14所“部省合建”大學分別是河北大學、山西大學、內蒙古大學、南昌大學、鄭州大學、廣西大學、海南大學、貴州大學、云南大學、西藏大學、青海大學、寧夏大學、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

2018年3月16日,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記者會上表示,“教育部把這些學校列入部屬高校序列,相當于一種準部屬高校身份。這種學校可以把它叫做部建高校,這是一塊金字招牌。”

對地方高校來說,這就多了一個平臺。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國務院各部委在推進“省部共建”時,幾乎沒有資金支持,一般都是給予政策支持。

中部某省屬綜合性大學的知情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學校成為省與教育部共建的高校后,省、部都沒有撥款,但多了參加教育部部屬高校會議的機會,而且可以利用“省部共建”的平臺,爭取到更多的項目和資金。

這一點,溫州醫科大學就嘗到了甜頭。

2007年,溫醫大成立了眼視光學和視覺科學實驗室,為省級重點實驗室,但2015年學校成為浙江省和原國家衛計委的共建學校后,由于衛計委在協議中明確要“支持溫州醫科大學現代眼視光技術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檢驗醫學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的發展”,實驗室獲得長足發展。

2017年,該實驗室成為科技部與浙江省的共建實驗室,晉級為國家重點實驗室。這給實驗室帶去了立竿見影的好處,成為科技部與浙江省共建實驗室之前,每年能拿到手的科研經費也就兩三百萬元。據實驗室負責人南開輝介紹,現在浙江省每年的財政預算中,就有1300萬元作為專項撥款用于實驗室建設。光是人才引進這一塊,每年就有不少于200萬元的支持。

有了“省部共建”這張名片,一些大學的招生工作更容易開展。“一方面是學校的‘名頭’更響,學生更愿意報考。”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程天君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另一方面,享受部屬高校待遇后,碩士、博士招生指標可以通過和教育部協商溝通來增加。”

不僅如此,一些沒有保研資格的高校成為“省部共建”大學后不久,也獲得了保研資格。

西安工業大學“省部共建”之前就沒有保研資格,但2016年7月與陜西省政府、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簽訂共建協議后,2017年就獲得了保研資格。“雖然保研資格是由教育部、省教育廳進行審批的。”在程天君看來,“省部共建”的身份更利于各高校去游說、爭取。

成為部委某方面的“抓手”

高校躋身“共建”序列能給自身發展帶來機會,但反過來也會成為部委在某方面的“工作抓手”。

2012年,汕頭大學成為教育部、廣東省、李嘉誠基金會共建高校,這是全球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會——李嘉誠基金會持續資助的公立大學,承襲了沿海發達地區的開放之風,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

但汕頭大學一位接近校領導的行政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囿于省屬高校的地位,汕大當時在教育改革的空間上受到一些束縛。用時任執行校長顧佩華的話來說,就是“學校改革需要更大的平臺”。

“省部共建”就恰好給了這樣的一個機會,共建協議中明確規定:“三方將繼續探索大學法人治理結構、干部人事制度、科研績效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這樣的改革,恰好是教育部當時要推動的。2012年1月1日,《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正式施行,教育部期望以此推動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建設現代大學制度。

共建協議簽署后,時任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向媒體表示,“這意味著汕大在涉及教育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可以跟部屬高校一樣參與,從而更深入地參與全國層面的教育改革。”

談及與部委之間的關系,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也認為,“衛計委需要我們作為一個‘工作抓手’。”

國內基層醫學人才匱乏、定向委培履約履職難,一直是衛計委醫療改革的一塊心病。溫州醫科大學這方面的探索在醫科院校中就走在前列,從2010年開始,溫醫大就開展了全流程本科層次全科醫生培養模式。

“從招生到定向培養,再到規范化培訓、分配入職入編適崗。”李校堃說,溫醫大進入共建高校序列后,在此基礎上又加大了基層全科醫生的定向招生力度。目前,溫州醫科大學仁濟學院有2523名在校生,是全國最大規模的訂單式基層全科醫生培養群體。

2018年4月27日,李校堃接待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教司司長楊青一行的到訪,他們專程為調研省部共建工作的進展而去,調研期間,楊青最關注的就是“全科醫生下沉基層的教學與培養”。

2016年省部共建高校工作研討會在西安科技大學辦公樓學術報告廳開幕。(西安科技大學官方微博截圖/圖)

升級“部省合建”

對地方高校熱衷于進入“國家隊”的現象,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魏建國認為,“折射出的都是我國高校資源過于集中、難以得到均衡發展的根本問題。”在他看來,優質教育資源集中于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謀求發展,必然試圖爭取“進京”資格,由此爭取話語權。

“省部共建”之后,省屬高校的校長們有了更多的“進京”機會。江西師范大學原規劃辦副主任王鈉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們校長每年都會參與教育部直屬高校咨詢會,了解一些前沿的高等教育會議精神。”

但教育部相關人士表示,目前省部共建大學參加教育部直屬高校會議,只是作為列席高校參加,并未獲得“法定”資格。

不過從今年開始,一些“省部共建”大學的身份得到了“升級”——成為“部省合建”大學。

“部省合建”大學在教育部直屬高校會議中就能獲得“合法地位”,這是針對中西部14省份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而采取的一項政策,在每個省選一所省部共建大學簽訂部省合建協議。

今后,這14所學校將全面享受和教育部直屬高校同等待遇。教育部的官方口徑是,按照“一省一策、一校一案”,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部省(區、兵團)合建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

教育部人士表示,“部省合建”的前身是Z14聯盟。2016年4月27日,國務院決定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14個省份各重點支持建設一所高校。2016年7月,聯盟更名為“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聯盟”,簡稱“Z14”。該聯盟的大學得到了國家發改委重點扶持。

Z14聯盟大學全部都是“省部共建”大學,除山西大學、河北大學,其他12所都是“211”及后來的“雙一流”大學。今年按照國務院會議要求,繼續重點支持一批高校,便水到渠成地有了“部省合建”。

不像“省部共建”只有政策,幾乎沒有資金,“部省合建”將“以部為主”,入選高校可以獲得國家專項資金支持。

2018年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已由財政部和教育部聯合下達,總經費高達114.6億元,其中一部分正是撥給“部省合建”高校。據《南國早報》報道,廣西大學在這筆資金中分到5.2億多元,同比增加約2.3億元。其中有1.2億明確為“部省合建”資金。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14所“部省合建”大學分別是河北大學、山西大學、內蒙古大學、南昌大學、鄭州大學、廣西大學、海南大學、貴州大學、云南大學、西藏大學、青海大學、寧夏大學、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

2018年3月16日,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記者會上表示,“教育部把這些學校列入部屬高校序列,相當于一種準部屬高校身份。這種學校可以把它叫做部建高校,這是一塊金字招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