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教育»正文

侵华日军师团以上编制揭秘:最高一级竟有上百万人!

舊日本陸軍的編制級別, 有“隊”“團”“軍”幾種, 聯隊以下都稱“隊”, 有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分隊五級;聯隊之上為“團”, 有旅團、師團兩級;師團之上為“軍”, 有軍、方面軍、總軍三級。

日本的軍也譯成集團軍

日本明治維新后, 將臺鎮改稱師團, 編制以步兵為主, 并配有騎兵、炮兵、輜重兵等, 平時兵員為一萬人, 戰時可超過兩萬人。 這是當時日本陸軍最大編制單位。 1894年(明治二十七年)中日甲午戰爭時期, 為適應大規模野戰需要, 日軍開始編設戰役軍團, 組建第一軍、第二軍。 每個軍轄兩個師團及若干獨立旅團、聯隊, 兵力三萬人左右。

第一軍、第二軍于戰后1895年5月底解散。


甲午戰爭日本第一軍司令官山縣有朋

1905年日俄戰爭時, 日本陸軍再次編設戰役軍團, 先后組建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第四軍、鴨綠江軍等, 每軍轄2—3個師團, 戰爭結束后各軍解散。

“九一八”事變前, 日本本土部隊主要是隸屬于天皇的各常設師團。 而海外領土方面則有朝鮮軍、臺灣軍、關東軍、“支那駐屯軍”等四軍, 被稱為“海外四大兵團”, 其中有三個在中國領土上, 足見明治政府對中國的“關照”。 “海外四大兵團”是“軍”的另一種形式, 編制、級別都不固定, 用現在的術語就是“軍隊集群”(如蘇軍駐德集群), 其中僅朝鮮軍擁有常設師團, 其余各軍兵力都未超過一個師團。 “九一八”事變后, 關東軍迅速擴充,

很快就有了幾個師團的兵力。 從1932年起, 基本保持3~4個師團、2~3個混成旅團、2個騎兵旅團, 兵力5萬人左右, 為一個軍的規模。


“九一八”事變后設于沈陽的關東軍司令部。

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 大量向華北調兵, 8月31日, 中國駐屯軍改編為第一軍, 另設第二軍, 統歸新成立的華北方面軍。 此后, 隨著侵華日軍的不斷增多, 相繼增設許多新的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日本陸軍先后編成60余個軍(包括6個航空軍)。 其中, 參加過侵華戰爭的軍共有20多個。 1945年日本投降時, 日本陸軍共有52個軍。

侵華日軍的軍是戰時編組單位, 編制不固定, 通常轄若干師團、獨立混成旅團及直屬部隊。 少則幾萬人, 多則十幾萬人。 軍的司令官軍銜通常為陸軍中將,

但一些地域軍, 如關東軍、臺灣軍等, 司令官可能由陸軍大將擔任。 沒有副司令官, 司令官以下設置參謀長與參謀副長, 參謀長為陸軍少將, 參謀副長為陸軍少將或陸軍大佐。

軍的番號大致分三類:

一類是按序數編排的, 如第一軍、第二軍;

一類是以駐防、作戰地域命名的, 如關東軍、臺灣軍、駐蒙軍;

一類是以兵種為名的, 如機甲軍、第一航空軍。

由于軍是臨時編組, 編制規模以作戰任務而定, 因而各軍編制差別極大。 編制規模較小的, 如1941年隸屬關東軍的第二軍和第六軍, 都只轄1個師團、1個國境守備隊, 總兵力不到4萬人;駐蒙軍、臺灣軍的兵力也都不多。 編制規模較大的, 如華北方面軍的第一軍, 曾轄5個師團、2個混成旅團、1個野戰重炮旅團;關東軍的第三軍,

曾轄4個師團、4個國境守備隊(與旅團差不多)、1個獨立守備隊、1個戰車團(3個戰車聯隊)、8個炮兵聯隊、5個重炮兵大隊、3個臼炮兵大隊、1個野戰防空隊司令部(4個高射炮大隊)、2個工兵聯隊。 而在華中地區作戰的第十一軍, 最多時轄9個師團、4個混成旅團, 以及軍直屬戰車、山炮、野戰重炮、高射炮、工兵、鐵道、電信等聯隊, 總兵力20多萬人, 實力與一個方面軍差不多。


日軍大部隊集結

侵華日軍的軍和同期中國軍隊的軍相比, 且不說武器裝備, 單是兵力就遠比中國的軍要多。 抗戰時期中國的一個軍, 一般轄2~3個步兵師, 直屬部隊很少。 一個步兵師平均六七千人, 一個軍平均也就兩萬多人, 和日軍一個常設師團相當。 因此日軍的軍實際上和中國的集團軍相當,

甚至平均人數還多于中國的集團軍。 從作戰使用上看, 日軍的師團、混成旅團是戰術兵團, 軍屬于戰役軍團;而中國的軍、師為戰術兵團(軍為高級戰術兵團, 師為基本戰術兵團), 集團軍為戰役軍團。 并且日本的軍上面一級編制單位是方面軍, 中間沒有集團軍。 因此日軍的軍應屬于集團軍一級的編制。 有些國家就把日本陸軍的軍翻譯為集團軍。

侵華日軍先后有10個方面軍

方面軍為日本陸軍戰時臨時編組的戰役軍團。

日俄戰爭期間, 日本于1904年6月20日建立“滿洲軍總司令部”, 以大山巖陸軍元帥任總司令, 統一指揮進攻遼東的日軍各部。 滿洲軍為日本第一個方面軍級戰役軍團, 到奉天會戰時滿洲軍統轄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第四軍和鴨綠江軍, 總兵力249800人。戰后滿洲軍總司令部撤銷。

1905年7月26日,日俄戰爭后期,日軍大本營代表、參謀總長山縣有朋到奉天視察,與滿洲軍各軍司令官合影。左起:第一軍司令官黑木為楨大將,第四軍司令官野津道貫大將,參謀總長山縣有朋元帥,滿洲軍總司令大山巖元帥,第二軍司令官奧保鞏大將,第三軍司令官乃木希典大將,滿州軍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大將,鴨綠江軍司令官川村景明大將。

1937年以前,日本陸軍的最高編制為軍。除了常駐的“海外四大兵團”,還有臨時派遣性質的軍,如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的上海派遣軍。隨著侵華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日軍大幅征召兵員,擴建陸軍,于軍之上再設立方面軍及總軍的編制。自1937年8月組建華北方面軍始,日軍先后有21個方面軍(包括關東軍、華中派遣軍),日本戰敗投降時共有17個方面軍。

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日軍方面軍有華北方面軍、華中方面軍、華中派遣軍、華南方面軍和第一、二、三、六、十方面軍。


南京作戰日軍華中派遣軍向南京開進

關東軍原為軍級單位。為準備對蘇作戰,1938年1月起關東軍在師團之上設軍的建制,關東軍遂升格為方面軍一級建制。1942年10月1日,關東軍再升格為總軍,下轄第一、第二方面軍。因此,在1938年1月至1942年9月期間,關東軍也是方面軍一級的編制單位。


長春關東軍司令部大樓

方面軍司令官由陸軍大將或陸軍中將充任;方面軍參謀長為陸軍中將或少將,參謀副長為陸軍少將或大佐。

方面軍的命名有兩類:一類是以地域命名,如華北方面軍、緬甸方面軍;一類是以序數命名,如第一方面軍、第六方面軍。

最初成立的方面軍直隸日本天皇,如華北方面軍、華中方面軍。1937年11月20日日軍大本營成立后,方面軍改由大本營直隸。成立總軍(中國派遣軍、關東軍)后,侵華日軍各方面軍多在總軍編成內,如中國派遣軍華北方面軍、第六方面軍,關東軍第一方面軍、第二方面軍;但也有隸屬大本營的,如由臺灣軍升格的第十方面軍和本土的第五方面軍。

日軍的方面軍是戰時編組單位,編制不固定,一般下轄幾個軍,并直轄若干師團、旅團,兵力從十幾萬人到二三十萬人不等。編制規模較大的方面軍如華北方面軍,1941年時下轄3個軍(第一軍、第十二軍、駐蒙軍),共9個師團、12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騎兵集團;關東軍第一方面軍1943年時轄3個軍(第三軍、第五軍、第二十軍),共8個步兵師團、2個戰車師團、1個騎兵旅團、9個國境或獨立守備隊(1個守備隊人員數千,大抵相當1個旅團)。編制規模較小的方面軍如華南方面軍,編成內只有1個軍(第二十二軍)和幾個師團。第二十二軍僅轄1個師團、2個混成旅團,是規模較小的軍。不久第二十二軍番號撤銷,華南方面軍直轄5個師團、2個混成旅團。編制規模與同期的某些軍差不多,如第十三軍編4個師團、4個混成旅團。

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駐地——北京張自忠路3號,這里曾是清末陸軍部、海軍部,民國總統府、國務院和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總軍最高兵力竟達上百萬人!

總軍是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部隊的最高編制,總司令官為陸軍大將,編制不固定,下轄數個方面軍。在戰爭期間,日本陸軍先后組建了中國派遣軍、南方軍、關東軍、第一總軍、第二總軍、航空總軍等6個總軍。

1939年9月12日,日本陸軍部適應侵華戰爭的需要,將華中方面軍與華北方面軍合并,首先于中國南京設立了第一支總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先后為陸軍大將西尾壽造、畑俊六、岡村寧次。

1941年11月6日,日本于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前一個月,另編成“南方軍”,以利進軍南洋群島,總司令官為寺內壽一大將,司令部先后駐西貢、新加坡、馬尼拉、大叻。終戰時轄4個方面軍、12個軍、38個師團、22個獨立混成旅團。


日本南方軍總司令官寺內壽一

1942年10月1日,日本又將駐扎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升格為總軍,以作為對蘇作戰的基本力量,總司令部駐長春(新京),梅津美治郎大將和山田乙三大將先后出任總司令官。

1941年7月,日本為加強本土防御,成立防衛總司令部。1944年后,日本在戰爭中節節敗退。1945年初,日本大本營制定本土作戰計劃。為準備“本土決戰”,4月7日,日本將原本土防衛總司令部改制,成立第一和第二總軍。

第一總軍,總司令官杉山元陸軍元帥,駐地東京,擔任鈴鹿以東本州島防御,轄第十一方面軍(仙臺)、第十二方面軍(東京)、第十三方面軍(名古屋),共7個軍、31個師團、12個獨立混成旅團。

第二總軍,總司令官畑俊六陸軍元帥,駐地廣島,擔任鈴鹿以西本州島、九州、四國防預,轄第十五方面軍(大阪)、第十六方面軍(福岡),共5個軍、22個師團、11個獨立混成旅團。


駐防日本本土的一式戰車部隊。

同時,將陸軍航空部隊統合編為航空總軍,總司令官河邊正三大將,駐地東京。航空總軍統轄本土及中國東北、朝鮮的第一、二、五、六航空軍,及駐南京的第十三飛行師團,總計9個飛行師團、73個飛行戰隊、3000架飛機。

到日本投降時,各總軍兵力:

中國派遣軍105萬人;

關東軍80萬人;

南方軍72萬人;

第一總軍約120萬人

第二總軍約90萬人

航空總軍約10萬人。


日本航空總軍所屬戰機

戰后,除第一總軍改制為復員司令部,專門負責部隊復員工作外,其余總軍均遭裁撤(第二總軍在8月6日原子彈攻擊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日本陸軍的總軍屬于戰時編制,部隊編成不固定。通常下轄2~3個方面軍,并直轄若干軍、師團及旅團,總兵力多達數十萬至上百萬人。

侵華日軍的兩個總軍:中國派遣軍和關東軍,各時期的編制變化也較大。

中國派遣軍剛成立時,下屬只有一個方面軍,即華北方面軍(轄第一軍、第十二軍、駐蒙軍),另直轄第十一軍、第十三軍、第二十一軍及第三飛行集團。1940年2月,中國派遣軍在第二十一軍基礎上組建華南方面軍,該方面軍由第二十二軍(即原第二十一軍)和若干師團組成,負責兩廣地區的作戰行動。1941年7月23日起華南方面軍脫離中國派遣軍建制序列,改為大本營直轄。為直接指導在華中、華南地區的作戰,1944年9月10日,在漢口成立第六方面軍,屬中國派遣軍戰斗序列,下轄第十一、二十三、三十四軍。1945年8月,中國派遣軍轄華北方面軍、第六方面軍,直轄第六軍、第十三軍、第二十三軍及六個師團、第一野戰鐵道隊、第二船舶輸送司令部、第十三飛行師團等部隊,共27個師團、34個獨立旅團,總兵力達105萬人。

1945年9月9日,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部投降,次日岡村寧次遵命宣布取消中國派遣軍。


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后離開會場。

關東軍于1938年1月升格為方面軍時,兵力28萬人;1942年10月升格為總軍時,下轄兩個方面軍,即第一方面軍(轄第二軍、第三軍、第五軍、第二十軍),第二方面軍(轄第四軍、第六軍),另直轄關東防衛軍、機甲軍、第二航空軍,兵力達到74萬人。1943年10月30日,日軍大本營令關東軍第二方面軍司令部調往太平洋方面,另在關東軍編成內,組建第三方面軍司令部,轄第四軍、第六軍等部。1945年8月9日,日軍大本營令駐朝鮮的第十七方面軍編入關東軍。此時,關東軍下轄三個方面軍:第一方面軍(轄第三軍、第五軍),第三方面軍(第三十軍、第四十四軍),第十七方面軍(第三十四軍、第五十八軍);關東軍直轄第四軍。共計31個師團、11個混成旅團、2個戰車旅團、1個機動旅團,總兵力80萬人,其中駐中國東北51萬,北部朝鮮7萬,南部朝鮮22萬。

1945年8月,蘇聯遠東軍發起遠東戰役,關東軍受到毀滅性打擊。8月22日,蘇軍接收了關東軍司令部,關東軍總司令山田乙三大將向蘇軍代表交出象征著關東軍的指揮權的軍刀。


蘇聯遠東軍代表在日本關東軍司令部。

(作者徐平,系軍史專家)

總兵力249800人。戰后滿洲軍總司令部撤銷。

1905年7月26日,日俄戰爭后期,日軍大本營代表、參謀總長山縣有朋到奉天視察,與滿洲軍各軍司令官合影。左起:第一軍司令官黑木為楨大將,第四軍司令官野津道貫大將,參謀總長山縣有朋元帥,滿洲軍總司令大山巖元帥,第二軍司令官奧保鞏大將,第三軍司令官乃木希典大將,滿州軍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大將,鴨綠江軍司令官川村景明大將。

1937年以前,日本陸軍的最高編制為軍。除了常駐的“海外四大兵團”,還有臨時派遣性質的軍,如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的上海派遣軍。隨著侵華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日軍大幅征召兵員,擴建陸軍,于軍之上再設立方面軍及總軍的編制。自1937年8月組建華北方面軍始,日軍先后有21個方面軍(包括關東軍、華中派遣軍),日本戰敗投降時共有17個方面軍。

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日軍方面軍有華北方面軍、華中方面軍、華中派遣軍、華南方面軍和第一、二、三、六、十方面軍。


南京作戰日軍華中派遣軍向南京開進

關東軍原為軍級單位。為準備對蘇作戰,1938年1月起關東軍在師團之上設軍的建制,關東軍遂升格為方面軍一級建制。1942年10月1日,關東軍再升格為總軍,下轄第一、第二方面軍。因此,在1938年1月至1942年9月期間,關東軍也是方面軍一級的編制單位。


長春關東軍司令部大樓

方面軍司令官由陸軍大將或陸軍中將充任;方面軍參謀長為陸軍中將或少將,參謀副長為陸軍少將或大佐。

方面軍的命名有兩類:一類是以地域命名,如華北方面軍、緬甸方面軍;一類是以序數命名,如第一方面軍、第六方面軍。

最初成立的方面軍直隸日本天皇,如華北方面軍、華中方面軍。1937年11月20日日軍大本營成立后,方面軍改由大本營直隸。成立總軍(中國派遣軍、關東軍)后,侵華日軍各方面軍多在總軍編成內,如中國派遣軍華北方面軍、第六方面軍,關東軍第一方面軍、第二方面軍;但也有隸屬大本營的,如由臺灣軍升格的第十方面軍和本土的第五方面軍。

日軍的方面軍是戰時編組單位,編制不固定,一般下轄幾個軍,并直轄若干師團、旅團,兵力從十幾萬人到二三十萬人不等。編制規模較大的方面軍如華北方面軍,1941年時下轄3個軍(第一軍、第十二軍、駐蒙軍),共9個師團、12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騎兵集團;關東軍第一方面軍1943年時轄3個軍(第三軍、第五軍、第二十軍),共8個步兵師團、2個戰車師團、1個騎兵旅團、9個國境或獨立守備隊(1個守備隊人員數千,大抵相當1個旅團)。編制規模較小的方面軍如華南方面軍,編成內只有1個軍(第二十二軍)和幾個師團。第二十二軍僅轄1個師團、2個混成旅團,是規模較小的軍。不久第二十二軍番號撤銷,華南方面軍直轄5個師團、2個混成旅團。編制規模與同期的某些軍差不多,如第十三軍編4個師團、4個混成旅團。

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駐地——北京張自忠路3號,這里曾是清末陸軍部、海軍部,民國總統府、國務院和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總軍最高兵力竟達上百萬人!

總軍是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部隊的最高編制,總司令官為陸軍大將,編制不固定,下轄數個方面軍。在戰爭期間,日本陸軍先后組建了中國派遣軍、南方軍、關東軍、第一總軍、第二總軍、航空總軍等6個總軍。

1939年9月12日,日本陸軍部適應侵華戰爭的需要,將華中方面軍與華北方面軍合并,首先于中國南京設立了第一支總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先后為陸軍大將西尾壽造、畑俊六、岡村寧次。

1941年11月6日,日本于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前一個月,另編成“南方軍”,以利進軍南洋群島,總司令官為寺內壽一大將,司令部先后駐西貢、新加坡、馬尼拉、大叻。終戰時轄4個方面軍、12個軍、38個師團、22個獨立混成旅團。


日本南方軍總司令官寺內壽一

1942年10月1日,日本又將駐扎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升格為總軍,以作為對蘇作戰的基本力量,總司令部駐長春(新京),梅津美治郎大將和山田乙三大將先后出任總司令官。

1941年7月,日本為加強本土防御,成立防衛總司令部。1944年后,日本在戰爭中節節敗退。1945年初,日本大本營制定本土作戰計劃。為準備“本土決戰”,4月7日,日本將原本土防衛總司令部改制,成立第一和第二總軍。

第一總軍,總司令官杉山元陸軍元帥,駐地東京,擔任鈴鹿以東本州島防御,轄第十一方面軍(仙臺)、第十二方面軍(東京)、第十三方面軍(名古屋),共7個軍、31個師團、12個獨立混成旅團。

第二總軍,總司令官畑俊六陸軍元帥,駐地廣島,擔任鈴鹿以西本州島、九州、四國防預,轄第十五方面軍(大阪)、第十六方面軍(福岡),共5個軍、22個師團、11個獨立混成旅團。


駐防日本本土的一式戰車部隊。

同時,將陸軍航空部隊統合編為航空總軍,總司令官河邊正三大將,駐地東京。航空總軍統轄本土及中國東北、朝鮮的第一、二、五、六航空軍,及駐南京的第十三飛行師團,總計9個飛行師團、73個飛行戰隊、3000架飛機。

到日本投降時,各總軍兵力:

中國派遣軍105萬人;

關東軍80萬人;

南方軍72萬人;

第一總軍約120萬人

第二總軍約90萬人

航空總軍約10萬人。


日本航空總軍所屬戰機

戰后,除第一總軍改制為復員司令部,專門負責部隊復員工作外,其余總軍均遭裁撤(第二總軍在8月6日原子彈攻擊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日本陸軍的總軍屬于戰時編制,部隊編成不固定。通常下轄2~3個方面軍,并直轄若干軍、師團及旅團,總兵力多達數十萬至上百萬人。

侵華日軍的兩個總軍:中國派遣軍和關東軍,各時期的編制變化也較大。

中國派遣軍剛成立時,下屬只有一個方面軍,即華北方面軍(轄第一軍、第十二軍、駐蒙軍),另直轄第十一軍、第十三軍、第二十一軍及第三飛行集團。1940年2月,中國派遣軍在第二十一軍基礎上組建華南方面軍,該方面軍由第二十二軍(即原第二十一軍)和若干師團組成,負責兩廣地區的作戰行動。1941年7月23日起華南方面軍脫離中國派遣軍建制序列,改為大本營直轄。為直接指導在華中、華南地區的作戰,1944年9月10日,在漢口成立第六方面軍,屬中國派遣軍戰斗序列,下轄第十一、二十三、三十四軍。1945年8月,中國派遣軍轄華北方面軍、第六方面軍,直轄第六軍、第十三軍、第二十三軍及六個師團、第一野戰鐵道隊、第二船舶輸送司令部、第十三飛行師團等部隊,共27個師團、34個獨立旅團,總兵力達105萬人。

1945年9月9日,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部投降,次日岡村寧次遵命宣布取消中國派遣軍。


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后離開會場。

關東軍于1938年1月升格為方面軍時,兵力28萬人;1942年10月升格為總軍時,下轄兩個方面軍,即第一方面軍(轄第二軍、第三軍、第五軍、第二十軍),第二方面軍(轄第四軍、第六軍),另直轄關東防衛軍、機甲軍、第二航空軍,兵力達到74萬人。1943年10月30日,日軍大本營令關東軍第二方面軍司令部調往太平洋方面,另在關東軍編成內,組建第三方面軍司令部,轄第四軍、第六軍等部。1945年8月9日,日軍大本營令駐朝鮮的第十七方面軍編入關東軍。此時,關東軍下轄三個方面軍:第一方面軍(轄第三軍、第五軍),第三方面軍(第三十軍、第四十四軍),第十七方面軍(第三十四軍、第五十八軍);關東軍直轄第四軍。共計31個師團、11個混成旅團、2個戰車旅團、1個機動旅團,總兵力80萬人,其中駐中國東北51萬,北部朝鮮7萬,南部朝鮮22萬。

1945年8月,蘇聯遠東軍發起遠東戰役,關東軍受到毀滅性打擊。8月22日,蘇軍接收了關東軍司令部,關東軍總司令山田乙三大將向蘇軍代表交出象征著關東軍的指揮權的軍刀。


蘇聯遠東軍代表在日本關東軍司令部。

(作者徐平,系軍史專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